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赵匡胤是历史罪人,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赵匡胤这个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赵匡胤是不是千古罪人
是,如果说宋朝生存困难,那比起明朝建立的过程,轻松多了。赵匡胤开创的颂文抑武,无非是为了保住手中皇权,只可惜这位宋太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自己的弟弟会学唐太宗。宋朝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陆军编制。再看赵匡胤及其兄弟子孙都干了啥,和文官一起没事开文学party,舞文弄墨踢足球,把汉唐打出来的尚武风骨丢得一干二净,就像个土财主一样,觉得有钱就非常牛逼,除了吃喝玩乐,就是喜欢没事外行指挥内行,搞搞选秀娶小妾。这直接导致了,大宋军队从亚洲一流直接跌到了像现在中国足球连叙利亚都踢不过的地步。为了皇权,大宋皇室连脸都不要了。你说是不是千古罪人。
为什么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呢?
人家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好歹也是名声响当当的,虽说“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可毕竟也结束了自唐末至五代十国以来的天下大分裂,开创了北宋第一个盛世建隆之治,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明显是在冤枉他吧。
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大都褒大于贬。
尽管赵匡胤通过不太光明的手段实现了改革换代,在位期间的个别为政举措也颇受争议,比如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有宋一代军队战斗力低下,处处被动挨打,以至于南宋灭亡前军队一路溃败,崖山一战十万军民殉国。但是只要稍稍了解唐末五代这一段历史的人就应该明白赵匡胤这么做其实并没有错,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在后周世宗时期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后周显德七年(960)周世宗柴荣病逝,时北汉联合契丹来犯,赵匡胤受命领军抵御,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旋即回京逼迫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北宋王朝建立,赵匡胤就是北宋王朝第一位皇帝宋太祖。
北宋建立之初,天下仍处于分裂状态,赵匡胤接受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发起统一全国战争,先后消灭了割据南方的荆南、后唐、南汉、后蜀、吴越等政权,大致完成了全国统一(除北汉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开创了北宋第一个盛世建隆之治,他在位期间的很多为政举措都对北宋后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赵匡胤所有的为政举措中,大都有利于国家民生,唯有两大举措,时至今日依然很受争议,那便是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和“重文抑武”。
后周灭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像赵匡胤这样的武将手握军权,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背后少不少赵匡胤那些同在禁军共事的结义兄弟,他们大都握有一定的兵权。
武将之患,实际从唐中叶起便受到世人重视,安史之乱结束后,各地藩镇权力空前膨胀,出现了不少嚣张跋扈,不听朝廷号令甚至妄自称王的地方节度使,唐朝之亡,实亡于宦官之祸和藩镇之乱。唐亡后,出现了持续六十多年的天下分裂,梁唐晋汉周五朝和分据南北的十国也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出身,可见武将掌兵权,确实已经危及到国家。
有人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在说宋朝的军事力量贼弱吧。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瓦解了宋朝的军力,从此之后,宋朝军队便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奇特景象——这是很多历史书、以及普通人的基本观念。
之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文官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天下人都以读书为荣,武官总是比文官矮一截——全社会的文弱风气,进一步弱化了宋朝的武力。
结果就是,北宋、南宋,几乎一直都被北边的游牧民族吊打,檀渊之盟、靖康之耻、冤杀岳飞、南宋十万军民崖山跳海自尽、蒙元取得天下……
纵观中国历史,宋朝时期是华夏民族史上,有名的难堪。这样难堪的背后,根源就是,宋朝武力太弱、士人太盛。
于是,就有人说:赵匡胤定的“重文轻武”国策大错特错!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是他,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走向!
对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可。我提出四点反对理由:
第一,赵匡胤提出的“重文轻武”政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是利大于弊的,保证了宋王朝的延续、繁荣。
在北宋立国之前,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混乱割据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中的王朝,基本上都是武将开国,奉行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们建国之后,手下的武将也如法炮制了他们的做法,时不时就来一次佣兵造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只存续了十几年时间。
十几年就换一个王朝,这样的更迭速度,社会又该发展?
赵匡胤,本就是后周将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做了和五代十国时期、许多武将一样的事情,密谋造反夺权,最终建立了大宋朝。
如果宋朝不压制武将的兵权,恐怕宋朝也只是五代十国中的一国吧
赵匡胤十分清楚武将的危害,便开始大力削弱其兵权,推行文官掌握兵权、一职多官措施,着重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宋朝避免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自宋之后,中国地方割据的局面就消失了。
其次,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宋朝的文化、经济、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士人文化盛行,苏轼、欧阳修等等历史大文豪,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文官众多,宋朝财政需大,就必须扩大经济贸易,这在客观上就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盛;
经济利益的追求,进一步刺激科技文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之外,其余三个皆在宋朝诞生。
第二,宋朝对外作战,处处消极防御,是因为没了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天堑。
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这个区域,正是长城的所在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堑。
然而,938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直到宋朝立国,燕云十六州仍为收回。
没了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就可以跨越长城天堑,直入中原内地。再加上宋朝休养生息的政策,不积极攻取天堑要地,只想出钱买太平,给岁币,那就有对外处处防御了。
第三,宋朝的文弱,并不完全是赵匡胤的责任,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对此要负有很大的责任。
赵匡胤虽然罢黜了武将兵权、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碑,但是他本人并不是完全信任文官,既不轻文、也不轻武。
对于文官治国,赵匡胤直言:武将、文官都贪财,只是文官读了点书,腐败会比武将好一点。
在具体的宋朝官制、军队建设中,赵匡胤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杯酒释兵权之后,改革军制,让“文官掌军权”这事——赵匡胤也有疑虑,此举会削弱军力啊,但不彻底改制,又害怕兵变。
就在他踌躇之际,一场众说纷纭的“烛影斧声”上映了,赵匡胤离奇去世,弟弟赵光义即位。
即位之后,赵光义落实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进一步压制武将;在军事上,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失败之后,赵光义便开始积极防御,重内轻外。
及至宋真宗时期,宋朝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继续加强“重内轻外”的国策,最终近百年的和平时间,弱化了宋朝的边防、军力。
第四,宋朝的军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弱不禁风。
宋朝军队的研究资料非常多,这些资料大体上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宋朝军队,其实并不弱。
这里看列举一些信息:两宋时期,在万人规模以上的对外战争中,宋军的胜率长期保持在70%以上;
整个北宋时期,领土数量一直是在增加的,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北宋前期主要打辽国;后期专注于对西夏、吐蕃的进攻,收复吐蕃河湟地区;
宋朝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名将岳飞、韩世忠等,就是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武器的步兵,以密集阵容打败金朝骑兵的。
赵匡胤是历史罪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赵匡胤这个人、赵匡胤是历史罪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