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还是介之推(介子推是个什么样的臣子)

生活经验0187

今天给各位分享介子推还是介之推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介子推还是介之推(介子推是个什么样的臣子),第1张

本文目录:

介子推读音

介子推的读音是【jiè,zǐ,tuī】。

词语分字解释:

介:

(一)、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

(二)、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三)、放在心里:介意、介怀。

(四)、耿直:耿介。

(五)、甲:介胄、介壳。

(六)、个(用于人):一介书生。

(七)、大:介圭(大玉)。

(八)、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饮酒介。

(九)、助:介寿。

(十)、姓。

(十一)、古同“芥”,芥菜。

子:

(一)、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二)、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三)、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四)、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五)、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 、棋子儿。

(六)、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七)、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八)、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九)、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十)、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十一)、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十二)、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十三)、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十四)、姓。

推:

(一)、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推车、推搡、推拿、推倒、推敲、顺水推舟。

(二)、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推头、推土。

(三)、使事情开展:推广、推行、推动、推销。

(四)、进一步想,由已知之点想到其它:推及、推究、推导、推论、推测、推事。

(五)、往后挪动(时间上):推延、推移。

(六)、辞让,脱卸:推让、推却、推委、推辞。

(七)、举荐,指出某人优点:推许、推重、推举、推崇。

(八)、让出,献出:推恩、推心置腹。

介子推简介: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介之推还是介子推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人物精神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黄庭坚《清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后人纪念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史书记载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后世评价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藉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为介子推的事迹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如:

清傅山悼念介子推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愈汝为《过绵山吊介之推》

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

林魁《寒食题介子祠》

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

吕解元《绵山吊介子》

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

介子推是谁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一说是生于闻喜户头村,还有一说是生于夏县裴介村(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于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关于介子推还是介之推和介子推是个什么样的臣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