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哲理(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经典语录)

生活经验0120

今天给各位分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哲理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什么意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个行人。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大意是: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如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哲理(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经典语录),第1张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原文译作: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临江仙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苏轼的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本意是什么?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就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个行人。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全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翻译: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扩展资料:

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聚,赞赏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与友人分别,抒发了对世事人生的超旷之思。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苏轼送别词的结尾,一般均为友人解忧释虑,此首从道家借用思想武器,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成分。但在当时,他为友人提供一种精神力量,使友人忘情升沉得失,虽远行而能安之若素。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人生感悟

苏轼如是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为”,百年人生,原本是一场彻底的大流浪!盛名、重利、** 厚禄……无一不是身外浮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人海茫茫,几多沉浮,几多漂泊!难得的是,在无止无休的漂流中仍然不变真实的自己。但世路多舛,命运多变,一旦遭受打击,难免令人心灰意冷,生出“万事到头都是梦”的感慨,当死亡来临,才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此事此在是唯一的真实,终生忙碌不过是为人作嫁而已。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世间有谁没做过流浪者么?流浪,从来都是灵魂的流浪。“天地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天地是人生的大旅馆,人生是时间河流里的一叶扁舟。生命降临世间,等待你的便是那无法躲避的奔波,悠悠碧水,悠悠行舟,栖身于朋友之中的人倍感孤独,回到故园的人是幸福的,但灵魂的家园又在何方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逝者如斯,生命终将沉没于永恒的黑暗,人间万事转头空,所有的欢乐与苦痛,相聚与离别,都会在帷幕徐徐落下的那一时刻里,渺渺茫茫,如烟如雾,成为一道遥远的风景,带着怕触的疼痛,浮现于记忆的底层,“天下熙熙,皆秋利注”,名与得曾唤起无数人惊心动魄的欲望,历史的车轮随着追逐名利者掀起的流通滚滚红尘缓缓前行,直至今天。“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为什么不能活得轻松一点,洒脱一点!明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却无法摆脱无法逃避,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知易行难尽管有人说,穷通有定,莫遣客仪瘦损。可是身居名利之场,得失去就之际,有谁能做到这般潇洒,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超然于逆境之中的固然是达者,而那沉迷于旧梦的不也是对生命的执着么?仙佛的境界是人们渴盼的,却没有人真的成仙或成佛。得失之际,谁能无动于衷呢?歌笑歌哭都是人生种种境界,人生本来就是这么实实在在,要哭就哭,要唱就唱,只愿那不慎摔倒的人能尽快站起,掸掸衣襟上的泥土,微笑着继续前行。

伟大的人格往往寄寓于丰满而睿智,敢于叩问和探索真理的心灵。在中国文人中苏轼是一个富有激情的诗人,又是一个思辨型的智者。他的思考涉及宇宙无穷与人生的短暂,个体自由与社会律令,理想与现实,出仕与退隐等种种矛盾,其中最有艺术魅力的是对人生穷通和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事凄凉,回首便是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忧思,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人生空漠之感”,“它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这种怀疑与探询正来自词人对世事的.洞明领悟,对生命本体的珍视与挚爱。因此他大胆的向世俗挑战:“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勇敢地宣称“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以真实的人性,生命的自由状态,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是很多文人心中所想而不敢写,更不敢做的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屈原,庄子,李白,苏轼等少数人敢有此为。他们任性放旷的人格风范,张扬主体的精神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崇高美的特质,为含蓄有余,豪放不足的中国文学注入了活力。

在苏轼看来,人之所以要对人间万事超然旷达、随遇而安,是因为人生太渺小、太短促了。那”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瑜,”如今安在哉?”曹操、周瑜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成为历史的烟云,如今到哪里去寻觅他们的踪迹呢?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的生命犹如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短暂,萍踪无定,人生的历程如雪泥鸿爪,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开不败的花朵,也没有看不完的好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分明?”梨花怒放,柳絮飞舞,草色青青,满城春色,人们在尽兴地赏花游春,可是”人生看得几分明?”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尽兴赏花的机会呢?有限的人生给人们带来多少惆怅和迷惘啊!既然人生胜景难逢,聚少散多,别时容易见时难,那么,何必过分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升沉荣辱呢?”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很快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因此,汲汲于个人的物质利欲、富贵穷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就像在醉梦中仍你争我夺,实在显得太荒唐可笑。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虽然意识到人生短暂,却并没有由此走到《列子》鼓吹的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道路亡去,也没有像魏晋名士们那样,沉浸于性命无常、人生如梦、欢乐苦短、忧愁苦多的伤感中不能自拔。苏轼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待人生,认为人们应该”循物之理”,按照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生活,随遇而安,”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只有遵循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才能尽人事,终天年,做到死而无憾。

人生是最漫长的旅程,每一段的风景都有鲜亮与灰暗的一面。单身路上,常常是喜悦与孤独并存。

做人最难就是对生活始终抱有追求,对梦想,始终有期待。而我是幸运的,很久很久之前,就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一路坚持下来,到今天。

我总相信上帝会眷顾付出辛劳的人。因为一直习惯了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做出计划,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艰辛,收获却丰厚。这些年,我经历了一个人在外地读书的艰难,也经历了一个人在异地工作的辛苦。经历事情太多,到现在,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反而可以降到最低。

目前的生活,正是我曾经向往的平静。

我做人其实很简单,沉实处事,温厚对人。工作也一样,敏于事,而讷于言。

不管将来的,会是无法预料的雷雨或者纷彩艳阳天,我想,自己都可以欣然接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词,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谢邀:

开篇明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很有名的两句话,出自苏轼的送别词《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与钱穆父曾同朝为官,两人志同道合,情同知己。钱穆父很仰慕苏轼的才华,苏轼也很敬佩钱穆父的胆识与人品,两人经常在下班之余吟诗作赋,谈论文学,诗词唱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1年)十月,钱穆父从越州任上调往瀛州,于次年春天从越州出发,途中正好经过杭州。当时苏轼正在杭州知州任上,他听闻钱穆父到了杭州,于是立刻将车马劳顿、风尘仆仆的钱穆父接到到自己的家中。

好友重逢,而且是在异地重逢,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苏轼为老友安排了隆重的接风仪式,两位朋友在杭州还共同游览了风景如画的西湖。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况且两人都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去做,所以苏轼在杭州又为钱穆父安排了隆重的送行仪式,在钱穆父即将踏上前往瀛州的路上,苏轼还为钱穆父送上了一首词作,为好友赠行,这首词就是《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一生交游广阔,挚友很多,他对友人坦诚相待,与朋友推心置腹,表现在词作中的是苏轼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从元祐初年两人同朝为官算起,到元祐三年钱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苏轼赋诗赠别算起。此次两人在杭州再次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真是岁月如流,人生何处不相逢呀,所以苏轼也不无感慨地说“一别都门三改火”。

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两人的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情谊愈深。

杭州再次相逢,两人欢聚欢笑,友情的可贵犹如春风入怀一般温暖,这样的相聚、以及相聚带来的欢乐可以将仕途上带来的种种不愉快消散地无影无踪。

苏轼在送别词中还赞誉了钱穆父为官以来的高风亮节和为人处事的操守。这不是苏轼的过誉之词,而是他真实情感的表达,因为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钱穆父有苏轼这样的知心朋友、这样的知己,何尝不是快慰人心的事情呢?在这三年里,虽然两人在两地各自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未曾谋面,但两人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诗词作为他们共同的爱好,也频繁见诸于书信中。

相对静坐而不觉冷场,相隔万里而不觉距离,这不就是知己的真谛吗?知己就像黑夜中的一盏路灯,为朋友照亮前行的路。

苏轼在该词中以儒家思想的身和道家的操守风节勉励好友、宽慰好友,为钱穆父开释胸怀,不仅动人以情,而且还使好友从理性上受到感悟。苏轼还说钱穆父像汉代的名臣汲黯那样的气节和品行。其实苏轼这样赞颂这样称誉钱穆父,也寓有身世之感。

下片描写的是月夜送别好友的场景。钱穆父所去的瀛州,繁华不如越州,更不如繁华的京城汴梁。钱穆父的仕途履历由汴梁越州,由越州到瀛州,渐行渐远,他的内心是郁郁寡欢的。

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瀛州却没有江南这样的温暖,也没有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但钱穆父必须要踏上去往瀛洲的道路了,因为按照规定,钱穆父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到达,纵使苏轼像千般挽留,钱穆父也不得不启行了。

夜晚分别,除了为钱穆父送行的苏轼之外,还有天上的淡月微云。苏轼在此处突然加入一句景物的描写,让送别的深情得到了升华,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是苏轼对暂时离别的伤伤感,表达的是对人生与人生际遇的感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苏轼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表现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程?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这场旅途中的过客呢,苏轼带着真挚感情的口吻向好友说这句话的时候,无非就是告诉钱穆父:你和我一样,我们都是人生旅途上的过客,所以我们都不必介怀人生中那些伤心的过往,在人生低潮的时候,更不应该去感伤,而应豁达处事,这样才不会徒增烦恼。

在上下两片的结尾句中,苏轼都融入了议论,借助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形象的文学语言,不直接说理,而理在其中,又都含有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写法引人深思,也使词作波澜起伏。

苏轼的《临江仙》其实还体现了他送别好友时的内心活动,苏轼先在回顾中叙述了两人过去的交往和情谊深厚;月夜送别时对钱穆父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最后他又展望了未来,未来可期,这又是很旷达的境界与胸怀。

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以情景交融取胜,景物并不是独立的描写对象,词作着重抒情,却又言尽而意不尽,读这首词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词作。苏轼在词中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只感觉他旷达的形象跃然纸上。

怎样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的含义?

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而作。全词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人生这次旅行的起点我们不能选择,而终点我们不能阻止出现,过程却是在我们自己脚下。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慢慢的人生旅程。没有一条路没有风雨没有坎坷,也没有一条路始终是黑暗没有光亮。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在时间的流逝中,都将是成为旅程中的一部分回忆,既然选择了就得走下去,要想走的好,那么只有随时保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才能不断前进,寻找到更多更美好的风景。

保持一份平和,一份清醒,可以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固守自我而品尝喧嚣,在人生无论长或短的旅程中,全然切断时间的概念,享受悠闲,享受过程。欣赏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幽深,不辜负我们不期而遇的各种光景。在人生的路上迈着温和中包含着刚健的步伐,在渐进中积累回忆和纪念,在没有追悔的期待中完成行程。才算不虚此生、不虚此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然可以 按文字的字义 去理解它。但我个人认为 : 首先了解一下它的出处,或许 更有益于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 据悉,(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 ,月夜送别一位遭遇坎坷的挚友,酒后栈行时,曾

如何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近日读苏东坡的诗词,在《临江仙·送钱穆父》时,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行人。旅途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与事,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

恰如逆水行舟,我们都是在深海里逆行,亲情,爱情,友情,最终都是殊途同归,无需贪恋与执着,世间事,都是在红尘浊浪里求取一片心安。

你离开与否,你归来与否,你是否爬过山涉过水,你是否刚从深渊里爬出来,你是否刚从花丛里走过来,人生道路上的风景,无人与你感同身受,但你归来时,有清风和鸣,朗月依旧,微笑在眉宇间徜徉,便已足够。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

“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行走,都各自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那段时间里没有人会知道,我们不动声色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的悲伤和软弱。

需要多少个无眠的夜,需要多少次锥心的疼痛来化解,但当我们熬过了所有的苦,再回首,会发现当时咽下的所有眼泪,早已化成了一身铠甲。

此时行走,总是阳光明媚,清风徐来,眉宇间有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亦有淡然、从容、安静、释怀。

作家周国平说:

“管外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心依旧岿然不动。”

在浮世红尘里修一颗素心,品一杯香茗,读半卷闲书,轻轻浅浅,慢品人生,静看尘世浮沉。

心静了,世界宽大而明亮,入眼都是蔚蓝与繁华。

有一种幸福,叫目之所及就能遇见清新,一抬头,就能撞见美好。

花开是美,草木摇落亦是美,风雨是美,晚霞是美,韶华是美,暮年亦是美。

花开满墙留不住时光,岁月的风雨侵蚀不了内心淡定的人。静心做自己,享受内心的欢愉。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你必须培养一些爱好,哪怕粗茶淡饭,也是人间温暖。去路边采一束野花,去楼下小店吃个早餐,去追一集刚更新的剧,去找一个知心老友喝杯淡茶,你必须积攒这种微小的期待和快乐,用生活治愈生活。这样才不会被遥不可及的梦和无法掌控的爱给拖垮。”

生活需要一些小发现和一些不经意的小美好,我们需要用心去捕捉自己生命中的小幸福。

人活一世,择一事成趣,得一好终老。

执半卷闲书,煮一壶新茶,养一颗素心,看一世浮沉。

《小窗幽记》有云:

“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

岁月荏苒,我们习惯了忙碌,习惯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入眼繁尘,皆是过客。

入一阙诗词,让漂泊的灵魂得到皈依,让忙碌的身心得以栖息。

找一处心安,执笔流年,素喜光阴。月影风移,花枝摇落,云逐风浪,蔚蓝成海。

不随风卷,不随云动,一壶清茶许流年,半卷闲书慰平生。

如杨绛所言,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古来万事东流水,漫长的岁月,终将成就我的波澜不惊。

时光如酒,浓淡才相宜。

素心如雪,远近各相安。

流年似水,长短皆逝去,

浮生如梦,往来皆过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哲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哲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