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檀道济的拼音怎么拼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檀姓氏怎么读
百家姓有姓檀的吗? 檀姓一、姓氏源流
檀(T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殷商时期的檀伯达之后,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大臣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檀伯达之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檀氏。
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所载:“檀氏,齐公族有食丘檀城,因以为氏。” 春秋时期,有齐国公族食采(封地)于瑕丘檀城(今山东省滋阳县城北,一说今山西省昔阳县),其子孙有的以邑名为姓,称为檀氏。另一说为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有功,所以,周武王赐檀木杖一根,赐姓檀。其后代遂有的以檀为氏。战国时的檀弓,即是此支檀氏的后裔。
3、出自古代鲜卑族中有檀氏。据《魏志》所载,鲜卑族檀氏。
二、迁徙分布
(缺)檀姓源出主要有三:其一,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其二,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齐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其三,古代鲜卑族姓氏。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等地均有。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三、历史名人
檀 子:战国时期齐国名臣。魏惠王与齐威王有一次一道打猎,谈到关于国宝的事,魏惠王问齐威王:“齐王有国宝吗?”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我们魏国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能前后照耀十二辆车的大珠十颗。怎么齐国这样的大国竟没有宝?”齐威王说:“我衡量宝物的标准与大王的不一样,我有一名官吏叫檀子,让他镇守南城,楚国因此不敢来犯;泅水北面十二个诸侯都来我国朝贺;我有一名官吏叫肘子,让他守高塘,赵国人因此不敢来河的东面打鱼;我有一名官吏叫黔夫,让他守徐州,燕国人因此在北门祀神,赵国人因此在西门祀神,搬迁到我们齐国的就有七干多家;我有一名官吏叫种首,让他防范盗贼,因此,道不拾遗。这四名官吏光华照千里,岂止照耀十二辆车!”魏惠王听了羞愧不已。
檀 弓:又称檀公,战国时人。亦为《礼记》篇名,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著有《檀弓篇》。
檀 固:字以忠,北宋池州建德人,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檀 萃:清代诗人,字默斋,山西省高平县(祖籍安徽省望江县)人。乾隆年间举进士,曾任禄戏(在今云南省元谋县)知县。诗集颇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著有《楚庭稗珠录》、《滇海虞衡志》十三卷、《穆天子传・注疏》六卷等。
檀道济:南朝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省)人。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从刘裕起兵京口讨桓玄,又转战各地,所向摧破,为太尉参军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进攻后秦,道济为前锋,与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军进攻许昌,所至克捷,收复洛阳,释放应戮俘囚4000余人,一时归附者众多,为中原人士所称道。不久,进兵潼关,平长安。宋朝建立,以元勋封永修县公,后又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元嘉七年(430年)宋派右将军到彦之北进,与北魏交战 ,到彦之先胜后败,黄河以南土地尽失。道济遂任都督征讨诸军事,与魏军激战30余次,多获胜利,至历城(今山东省济南)粮尽,不敢进击,设计阻延魏军追逼,领全军而返,进位司空,还镇......
檀怎么读 参*** :
汉字释义
拼音;tán
楷体
部首;木
笔画;17
五笔
1. 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亦称“青檀”)。
2. 浅绛色:~口(形容红艳的嘴唇)。
3. 〔~香〕常绿乔木,产在热带及亚热带,木质坚硬,有香气,可制器物及香料,又可入药。
4. 〔紫~〕常绿乔木,木材坚硬,带红色,可制贵重家具或工艺品。
5. 姓。
6. 同【】姓氏户籍登记时由于无法输入计算机而全部由【檀】替代。
参考网址:baike.baidu/view/324377?fr=wordsearch
以上**** 参考,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对您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檀”是姓氏吗 是例如檀道济南朝宋将领
中国檀姓有多少人 百家姓中没有檀姓的,所以,中国的檀姓应当不会很多的,具体人数无法查询啊。
檀姓的郡望堂号 1、郡望清河郡: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省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淮阴市、淮阴县;3 高平郡2、堂号:集礼堂
檀姓人口全国共有多少 檀姓源出主要有三:其一,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其二,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齐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其三,古代鲜卑族姓氏。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等地均有。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谁能说出“檀”姓的由来吗? 传说有一口井,只要喝了这井里的水的女人就会生孩子。有一妇人不信就悄悄的喝了点,喝完妇人没啥反应,可到半月之后肚子慢慢隆起,这下妇人相信啦!有一天妇人准备去农地干些杂活,天气比较明朗,还有一大片云彩,可妇人肚子很大了,就在这时妇人感觉自己要生了,可旁边都是杂草,唯一一棵大树下生下一个男孩,妇人没爹,不知道姓什么,于是就把树木个云彩联系在一起,之后就成了木、云(tan)啦!自古到今没那个字,就改成现在的《檀》啦!
“”这个字在姓氏中到底是怎么读的,还有这个姓氏有什么故事 据专家考证:“ ”字乃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第二次汉字简化“草案”中将“檀”字简化为“ ”。但最后未能通过。由于当时全国各大报纸均以登载,故在广大“檀”姓朋友中已牢记心中.
檀(Tan)
(1)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2)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3)古代鲜卑族姓氏。郡望: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
作长城以绥万里
上弹章而劾三凶,
上联说南朝宋将领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世代住京口。东晋末跟从刘裕攻伐前秦,为前锋进入洛阳,又西进长安,屡立战功;元嘉年间攻魏,官至司空。文帝认为他是前朝重臣,几个儿子都善于作战,便因猜忌杀了他。被杀时,他把帻(z6音责,包头发的巾)投到地下,双眼怒睁如火炬,说:这是坏了你的万里长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啊!下联说北宋池州建德人檀固,字以忠,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饥蔡卞三凶。
檀姓在百家姓里排名第几位 ? 20分 “檀”未被列入宋《百家姓》中,2007年排名时也不在前300名之中,具估计应在前700名范围。
檀姓源出主要有三:
其一,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
其二,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齐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
其三,古代鲜卑族姓氏。
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等地均有。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
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
拼音 读物《鉴略》
○三皇纪
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 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 五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
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 无为而自化,岁起摄提纲。 人皇九兄弟,寿命最延长。
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 分长九州地,发育无边疆。 有巢氏以出,食果始为粮。
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 燧人氏以出,世事相迷茫。 钻木始取火,衣食无所妨。
结绳记其事,年代难考详。
○五帝纪
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继世无文章。 制字造书契,画卦名阴阳。
男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 养牲供庖食,畜马猪牛羊。 祝融共工氏,交兵相战争。
共工不胜怒,头触周山崩。 上惊天柱折,下震地维穿。 女娲氏以立,炼石以补天。
断鳌足立极,地势得其坚。 聚灰止滔水,天地复依然。 传代十五世,不可考根源。
神农氏以立,其始教民耕。 斫木为耒耜,衣食在桑田。 亲自尝百草,医药得相传。
教人为贸易,货物并权衡。 传代凡八世,五百二十年。 黄帝轩辕氏,人事渐完备。
诸侯始争雄,适习干戈起。 蚩尤尝作乱,作雾迷军旅。 帝造指南车,起兵相战敌。
龙马授河图,得见天文纪。 伐木作舟车,水陆皆通济。 隶首作算数,大挠造甲子。
伶伦制竹筒,阴阳调律吕。 遂有管弦声,音乐从此始。 在位一百年,骑龙朝天帝。
少昊金天氏,立位凤凰至。 其世官无名,以鸟为官纪。 颛顼高阳氏,按时造黄历。
孟春为岁首,一年分四季。 帝喾高辛氏,在位八十岁。 天下藉太平,史书无所纪。
○陶唐纪
帝尧陶唐氏,仁德宏天下。 茅茨不剪伐,土阶为三级。 蓂荚生于庭,观验旬朔日。
洪水泛九年,使禹而敷治。 居外十三春,未入家门视。 通泽疏九河,引水从东逝。
举益治山泽,猛兽皆逃避。 百姓乐雍熙,击壤而歌戏。 大舜耕历山,尧闻知聪敏。
二女嫁为妻,九男遣奉侍。 器械并百官,牛羊仓廪奋。 事舜畎亩中,取妻归帝里。
尧老倦于勤,四岳举舜理。 尧立九十年,一百十八岁。 舜见尧升遐,避位南河地。
百姓感舜恩,从者如趋市。 天与人归之,回宫即帝位。
○有虞氏纪
舜既为天子,国号有虞氏。 初命诛四凶,四境叨恩庇。 舜昔贫贱时,事亲全孝弟。
父惑于后妻,嫉舜生妒忌。 独爱少子象,象杀舜为事。 浚井与完廪,不死皆天意。
中心不格奸,竭力烝烝乂。 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 渔钓雷泽间,民皆让居址。
凡有所动移,所居便成聚。 及自为帝时,不忘父母志。 不记象旧仇,封象于有庳。
四海戴舜功,八荒沾帝力。 闲操五弦琴,歌诵南风句。 解愠阜民财,民乐太平世。
舜崩于苍梧,二妃悲慕极。 即今斑竹痕,乃是皇英泪。 舜子均不肖,位让夏后氏。
在位五十年,一百一十岁。
○夏后氏纪
禹王登国畿,身度规矩制。 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 出外见罪人,下车问而泣。
仪狄始作酒,岁乃疏仪狄。 采金铸九鼎,流传享上帝。 告命于涂山,万国诸侯至。
因济茂州江,黄龙负舟戏。 禹仰告于天,龙俯首低逝。 南巡至会稽,殂落辞凡世。
在位廿七春,寿年一百岁。 禹子启贤良,仁德似父王。 传位不逊让,无复遵虞唐。
启崩太康立,复传与少康。 举兵灭寒浞,夏德复兴扬。 继传十七代,国败于桀王。
四百三十载,一旦如狈狼。 夏桀性贪虐,冤杀关龙逄。 有宠于妹喜,委政于道傍。
以酒为池沼,积糟成高冈。 悬肉为林薮,内侈外怠荒。 民怨其虐甚,为谚而宣扬。
时日曷不丧,予及汝偕亡。 百姓皆散叛,天下归殷汤。
○商纪
成汤登天位,百姓乐徜徉。 坐朝以问道,垂拱而平章。 出外见略猎,汤感而悲伤。
解网以更祝,禽兽叨恩光。 化被于草木,赖及累万方。 大旱连七年,断发告穹苍。
六罪自归责,大雨遂倾滂。 在位十三载,登遐归帝乡。 传位太甲立,伊尹扶朝纲。
尹少耕莘野,乐道弗为邦。 汤王三币聘,始邓天子堂。 相传至太戊,亳里出祥桑。
一日暮大拱,伊陟言不祥。 劝君修德业,三日祥桑亡。 中有高宗作,梦得一贤良。
其人名傅说,版筑傅岩傍。 王使图形觅,得说升庙廊。 尊封为宰相,殷道复轩昂。
传代三十世,国败于纣王。 妲己预国政,祸起在萧墙。 炮烙刑一举,黎庶尽遭殃。
比干以死谏,剖腹刳心肠。 鄂侯谏而死,移祸及周昌。 召昌囚羑里,七载得归乡。
箕子囚为奴,披发而佯狂。 微子奔周国,殷家自此亡。
○周纪
武王运天筹,天下并宗周。 观兵孟津界,白鱼入王舟。 诸侯咸会集,皆欲逞兵矛。
灭纣救荼毒,万姓沐洪庥。 一怒安天下,四海乐悠悠。 太公八十岁,兴周志有优。
夷齐叩马谏,清名万古流。 耻食周家粟,饿死西山头。 武寿九十岁,在位七年休。
成王立幼冲,周公掌国猷。 一沐三握发,吐哺待诸侯。 召公为辅翼,朝野肆无忧。
越裳献白雉,圣化被羌酋。 康昭承旧业,礼法绍前修。 穆王得骏马,天下任遨游。
幽王举烽火,周室渐衰休。
○春秋纪
平王东迁后,举世号春秋。 灵王庚戌岁,天命生孔丘。 天将为木铎,教化于九州。
圣贤俱间出,道学得传流。德教加黎首,文光射斗牛。以后寝衰薄,五霸并成仇。
赧王攻秦国,不利反为尤。 顿首而受罪,尽地献来由。传代三十七,八百七十秋。
四海皆周室,势败一时休。
○战国纪
周家天命撤,邦畿碎分裂。 诸侯各争雄,天下为战国。 齐楚赵魏韩,鲁吴宋燕越。
列国百馀区,略举大概说。 起翦颇牧臣,用兵为上策。 桓公伯诸侯,政繁管仲摄。
晏子事景公,诸侯皆畏怯。 苏秦六国师,位高名烜赫。 张仪说秦王,全凭三寸舌。
孙膑与庞涓,同受鬼谷诀。 减灶暗行兵,庞涓被其获。 介子死绵山,今为寒食节。
屈原投汨罗,端午吊忠魄。 泣玉楚卞和,非为足遭刖。 宁戚曾饭牛,后居丞相列。
仲连欲逃石,毛遂何自荐。 齐有孟尝君,门下三千客。 客有食无鱼,冯欢弹长铗。
不羡鸡声鸣,不夸狗盗窃。 有智明于时,不被秦王掣。 程婴立孤儿,杵臼死缧绁。
孤儿后复仇,岸贾全家灭。 须贾使于秦,范雎耻方雪。 田单纵火牛,燕兵受灾厄。
复齐七十城,立功由即墨。 淖齿杀闵王,襄子杀智伯。 谋害无了期,皆因自作孽。
○秦纪
秦始皇登基,并吞为一国。 更号皇帝名,言词称曰诏。 焚书坑儒士,欲把儒风灭。
孔道被伤残,孔墓被毁掘。 北塞筑长城,预备防胡贼。 西建阿房宫,势与天相接。
后被楚人焚,烟火连三月。 南修五岭山,东将大海塞。 竭力劳万民,民尽遭磨折。
自恃天下平,销铄刀兵革。 并国十三年,空着大功烈。 天命一朝殂,四海皆崩泄。
二世登帝基,蒙蔽多昏黑。 赵高内弄权,李斯被其劾。 腰斩咸阳市,宗枝皆族灭。
指鹿以为马,群臣畏莫说。 由此坏朝纲,国败于胡亥。 秦欲万世传,未及三世撤。
亡秦失其鹿,群臣皆出猎。 天下共逐之,汉王最先得。 项籍与刘邦,两意相交结。
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 一鼓破函关,秦王出迎接。 夺得秦家权,便把仁义绝。
鸿门会宴时,玉斗纷如雪。 两下动干戈,降兵夜流血。 王陵张子房,萧何并彭越。
韩信与陈平,出计人莫测。 争战经五年,汉兴楚渐歇。 项羽力拔山,一怒须如铁。
恃己多勇才,不用谋臣策。 唯有一范增,见弃归田宅。 垓下被重围,楚歌声惨切。
起舞于帐中,泣与虞姬别。 非不渡乌江,自愧无颜色。 拔剑丧其元,兴亡从此决。
○西汉纪
汉高祖登基,宽大人皆悦。 纳谏捷如流,赏罚分清白。 约秦法三章,着汉书十册。
赐地谢功臣,敕封公侯伯。 纪信封城隍,万载承恩泽。 屈死韩与彭,寸禄未曾得。
早听蒯通言,不遭阴人厄。 张良解印归,保身最明哲。 陈豨见信俘,叛汉归番国。
帝命斩丁公,以怨而报德。 孝惠帝登基,仁慈多病怯。 吕后后临朝,阴谋移汉业。
诸吕尽封王,汉将位虚设。 若非平勃扶,国命不可活。 传至汉武帝,习学神仙诀。
炼丹养长生,欲把天机泄。 高建楼台宫,觅迓蓬莱客。 王母献蟠桃,乘鸾来相竭。
方朔得仙缘,蟠桃三被窃。 从此竞奢华,国虚仓廪竭。 置立税课司,即今成古额。
用度不足支,出卖官员册。 贾谊屈长沙,上疏论优劣。 仲舒公孙弘,二人庭对策。
朱买臣卖柴,拜相居帝侧。 张骞泛天河,因使西域国。 卫青牧猪奴,封侯镇胡北。
相如卖酒郎,时来拜金阙。 汲黯言直戆,霍光性忠烈。 苏武陷匈奴,牧羊持汉节。
去国十九年,还朝头似雪。 泣把李陵衣,作诗相与别。 五言诗起此,后世知诗则。
孝昭皇帝生,母怀十四月。 号曰尧母门,七岁登帝阙。 明见智非凡,政事皆自决。
表章六经文,民颂孔安国。 龚遂为太守,德化渤海贼。 使卖剑买牛,盗服心欢悦。
丙吉问牛喘,忧时失调燮。 孝元登帝阙,仁柔喜儒墨。 国家大小事,尽付石显决。
凿壁读书人,芳名千古烨。 于公高大门,治狱多阴德。 忠臣甘延寿,镇守单于国。
良臣韩延寿,治民化以德。 奸臣毛延寿,做事多诡谲。 暗害王昭君,嫁为胡地妾。
孝成登帝基,王氏生萌孽。 朱云犯帝颜,手攀殿槛折。 梅福亦上书,书上说妖孽。
哀皇及孝平,天命中道歇。 朝野大纲维,尽归王氏宅。 相传十二君,王莽篡帝阙。
僭位十五年,九族皆诛灭。
○东汉纪
东汉光武兴,师用严子陵。 冯异进豆粥,饷帝度饥辰。 续后进麦饭,竭力事于君。
马援邓禹等,设法用军兵。 长剑一挥起,四海尽安宁。 莽党皆遭戮,恢复旧乾坤。
赤眉贼作乱,帝御驾亲征。 天降廿八将,上应列宿星。 云台颂功绩,次第图其形。
曾渡滹沱河,河水结成冰。 若非真帝主,怎敢动天心。 孝明皇帝立,仁爱政宽平。
临雍行养老,崇学博儒经。 释教兴于此,帝梦见金人。 遣使往西域,取佛入东京。
孝章皇帝立,宽厚待群臣。 文之以礼乐,贡举任贤人。 孝和皇帝立,年纪尚幼稚。
内臣欺主少,专权自此始。 孝殇皇帝立,百日坐朝厅。 在位八个月,辞凡归帝京。
孝安皇帝立,聪明未冠巾。 邓太后摄政,朝野颇安宁。 孝顺皇帝立,即位赖孙程。
内宦专权柄,封侯十九人。 孝冲皇帝立,二岁坐龙廷。 在位阅三月,受毒致颓龄。
孝质皇帝立,章帝之曾孙。 即位年八岁,躁暴性聪明。 以言触梁冀,进毒丧其身。
位传孝桓帝,复传与孝灵。 献帝终天命,邦基三国分。 相传十二世,前后四百春。
汉家忠伪将,大略述其名。 扬雄怎投阁,阴有不忠诚。 寇恂廉叔度,恩泽万民钦。
董宣强项令,执** 朝廷。 公孙述称帝,人道井蛙鸣。 毛义捧檄入,移禄为养亲。
班超誓投笔,万里封将军。 杨宝曾救雀,四世为公卿。 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
岑彭为刺史,民间犬不惊。 张堪为太守,麦秀两歧成。 刘宽为郡守,蒲鞭治吏民。
刘昆为邑宰,反火感神明。 陈蕃待徐稚,设榻悬中庭。 汝南许劭等,常为月旦评。
耿恭曾拜井,张纲昔埋轮。 苏章为御史,执中不顺情。 仇香能权孝,郭泰善知人。
杜乔李固死,雷轰汉殿倾。 朱穆为刺史,郡臣魂胆惊。 虞诩征羌贼,增灶以行兵。
黄宪多才德,声名四海闻。 董卓多欺诳,号闻牛宰相。 欲夺汉家权,宠用奸谋将。
却遭吕布诛,天下人欢唱。 中郎蔡伯喈,弃亲不奉养。 赵五娘独贤,剪发为埋葬。
汉家帝祚衰,忠臣遭戮窜。 四海锦乾坤,一旦如冰泮。 王气入三家,位被权臣篡。
○三国纪
曹操孙权起,持衡与汉叛。 操子曹丕立,窃把帝位换。 改国称为魏,举兵遂灭汉。
孙权国号吴,天下成大乱。 立位在南京,居民遭逐窜。 刘备与争锋,三国逞英雄。
关张诸葛亮,扶汉气吞虹。 鼎足分天下,角力而相攻。 横行五十载,四海遭困穷。
长江沉铁索,帝业总成空。
○西晋纪
司马炎执柄,国号为西晋。 曾事魏为臣,三国遭吞并。 王裒为父仇,不受晋征聘。
阮籍与刘伶,纵酒陶情性。 竹林号七贤,放诞无拘禁。 毕卓吏部郎,盗酒成话柄。
王衍多清谈,王戎多鄙吝。 王祥昔卧冰,得鱼痊母病。 位传孝惠帝,痴愚何太甚。
上苑问蛙鸣,彼鸣为何政。 卫瓘尝有言,武帝疑不信。 奸雄见主昏,逞势相吞并。
李雄王成都,刘渊称汉帝。 赵王伦争权,中外皆争竞。 石崇富莫言,身刑财亦尽。
石勒攻洛阳,晋帝绝天命。 传代凡四君,五十年光景。
○东晋纪
中宗元帝兴,改国为东晋。 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迥。 周顗独伤情,王导偏得兴。
祖逖与刘琨,功名两相并。 着鞭与枕戈,争把中原定。 王郭为晋臣,帝亲授金印。
出命征荆襄,谋反据诸郡。 帝命王导征,郭死诸凶走并。 位传肃宗立,智慧明如镜。
有志正中原,而卒不可正。 陶侃少孤贫,事母全孝敬。 母剪发延宾,范逵为举进。
都督过八州,功被于四境。 宪宗成皇帝,苏峻诳君令。 卞壸督兵征,父子皆丧命。
孝宗穆皇帝,即位年三岁。 王昱辅朝纲,列国皆争竞。 石虎称大王,勒种遭杀尽。
桓温弄晋权,中外皆钦敬。 郗超入幕宾,暗受桓温命。 王猛扪虱谈,不受桓温聘。
庾亮为司空,临事以明敏。 谢安为司徒,果断而民信。 渊明归去兮,不作彭泽令。
处士王羲之,懒系皇家印。 为道写黄庭,书罢笼鹅赆。 夏魏赵燕秦,相争四海应。
小国并称王,与晋皆仇衅。 迨至恭皇帝,传位十一世。 一百零四年,国绝诸王继。
天下国数多,分为南北纪。
○南朝宋纪
天命赋于宋,宋主得民众。 灭燕夺晋权,诸将皆拱奉。 谢灵运不臣,恃才多放纵。
好为山泽游,末后遭诬讼。 北魏兵入疆,山岳皆摇动。 杀掠不可言,所过如空洞。
栖燕悉无巢,耕夫皆失种。 宋将莫当锋,率众而逃避。 宋敌登石城,叹息檀道济。
相传凡八君,国属齐萧氏。
○南朝齐纪
齐王萧道成,深沉有大志。 博学能文章,欲慕唐虞氏。 世乱乏良材,无贤相与治。
位传东昏侯,荒淫好嬉戏。 溺爱宠潘妃,所欲无不致。 剪金为莲花,使人布于池。
令妃步于上,观之以为喜。 北魏与争强,交兵无间岁。 帝位难久居,朝立而暮废。
位传七代亡,国属梁武帝。
○南朝梁纪
梁王登金阶,素性好持斋。 舍身为佛寺,佛法得喧豗。 具膳以蔬素,决狱为悲哀。
停征罢战士,节用惜民财。 江南赖安康,民号小无怀。 后被侯景逼,饿死台城灾。
侯景篡帝位,三月玉山颓。 落在中兵手,身尸四散开。 北齐连入寇,天下已殆哉。
相传才四帝,国祚废沉埋。
○南朝陈纪
陈主灭侯景,得志登帝庭。 位继兄子立,勤俭抚黎民。 四境颇淳治,邻国交相侵。
后周争比势,连岁困三军。 位传陈后主,奢侈而荒淫。 张丽华得宠,宴饮无朝昏。
韩擒虎入禁,投井受灾迍。 传代凡五世,民散国已倾。 南北昏至此,一百七十春。 天下归一主,四海无二君。
○隋纪
杨坚登帝基,改国号为隋。 先夺北朝位,次绝南帝嗣。 南北为一统,诸国罢兵师。
俭约治天下,风俗皆化之。 劝课农桑业,民间粟有馀。 严谨于政事,朝野赖无为。
因私被子弑,邦国悉分离。 子号隋炀帝,即位何其愚。 政事弃不理,酒色行相随。
经营极奢侈,费用如崩夷。 剪彩悬林苑,运舟通康衢。 流连而忘反,荒亡竟不归。
兴兵号侵侮,招祸惹灾虞。 卒岁无休息,民困国空虚。 贼盗如蜂起,帝业一朝隳。
鄱阳士弘起,兵将数万骑。 僭号称楚帝,立位在江西。 李密幼好学,牛角挂汉书。
至是兵亦起,据洛称魏都。 梁萧铣称帝,立都江陵居。 帝日淫虐甚,出被乱兵诛。
国败民离散,隋乃绝皇图。 传位未三世,三十七年祛。
○唐纪
唐高祖即位,策马收隋疆。 曾因讨突厥,恐祸来相伤。 其子劝父意,乘乱效翦商。
一鼓而西往,豪杰悉来降。 由斯成大业,尊父为帝王。 父老太宗继,天下为一宇。
发狱出死囚,开宫放怨女。 饥人卖子孙,分金赐其赎。 亡卒有遗骸,散帛收归土。
烧药赐功臣,杀身思报补。 吮疮抚战士,衔恩铭肺腑。 竭力劳万民,民各得其所。
委政问大夫,商议共裁处。 踏雪破匈奴,栉风灭夷虏。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胡越共一家,习文不习武。 开馆召贤儒,讲论文章祖。 学士十八人,同把朝纲辅。
作乐宴群臣,尝为七德舞。 魏征为丞相,治国如安堵。 定乱不言功,帝独称房杜。
惟献大宝箴,谏臣张蕴古。 传位立高宗,政由李义府。 废正皇后王,宠立昭仪武。
鸩杀太子弘,因为耻其母。 唐祸自此萌,朝纲归女主。 中宗皇帝立,却被武后废。
谪为庐陵王,而复立其弟。 后名武则天,临朝自称制。 淫乱无所规,宠爱僧怀义。
昌宗张易之,出入皇宫里。 内臣不敢言,外人以为耻。 李敬业起兵,直入京城地。
越王贞亦起,同救唐宗室。 谋复立中宗,忤触武后肺。 大杀唐子孙,改国号周氏。
若非狄仁杰,唐室绝后裔。 中宗复为帝,人道再出世。 宠用帝后韦,专权秉朝政。
与武三思通,对围博陆戏。 人告韦后淫,帝怒而被弑。 睿宗复临朝,重把三纲理。
姚宋总枢机,内清而外治。 帝立又三年,禅位居闲第。 唐明皇登基,左相姚元之。
宋璟为右相,中外乐雍熙。 韩休九龄继,帝范不逾规。 明皇后奢欲,宠爱杨贵妃。
贵妃内淫乱,禄山养作儿。 昼夜居宫掖,帝心无所疑。 丑声闻于外,黜职任边夷。
负恩而造反,举寇犯京师。 六部军不发,帝惧出城西。 贵妃赐帛死,禄山兵始归。
奸臣李林甫,养祸乱邦畿。 忠臣颜杲卿,许远与张巡。 舍身讨反贼,死节报朝廷。
三十六大将,同死睢阳城。 禄山僭称帝,将用史思明。 禄山被子弑,思明被子刑。
父子相杀伐,其党自完尽。 肃宗居朝廷,否极泰将升。 郭子仪入相,中外自清平。
李克弼继相,守法犹准绳。 兴衰如转毂,世否遇谗臣。
○下唐纪
因安禄山、史思明、李辅国之乱,曰下唐: 代宗登朝堂,自此号下唐。
初诛李辅国,众贼悉逃亡。 复窜程元振,祸乱尽消藏。 杨绾为相国,常衮同平常。
绾相三月卒,帝泣而悲伤。 元载被诬陷,抄没其家囊。 胡椒八百斛,他物不可方。
德宗皇帝立,佑甫摄朝纲。 帝命收时望,逾月满朝堂。 刘晏总民赋,杨炎同平章。
始建两征法,夏税与秋粮。 良臣白居易,名相杜黄裳。 为邦治大节,作事多周祥。
顺宗居帝陛,八月禅位亡。 宪宗迎佛骨,韩愈贬潮阳。 穆宗立四载,守制无损伤。
敬宗好游宴,流连而荒亡。 文宗信宦者,乱政害贤良。 刘蕡李德裕,献策谏君王。
文官闲阁笔,宦者总朝纲。 帝与李郑议,密谋诛宦郎。 宰臣王贾等,无辜剑下亡。
裴度知时势,告归绿野堂。 武宗皇帝立,贬削仇士良。 宣宗威命重,中外两安康。
懿宗皇帝立,天下盗猖狂。 沙陀臣讨贼,赐名李国昌。 僖宗皇帝立,世乱岁饥荒。
黄巢贼作乱,天下莫敢当。 举兵犯帝阙,帝出奔蜀邦。 能臣李克用,讨贼救晋阳。
昭宗皇帝立,有志复朝纲。 宦者季述乱,帝出奔凤翔。 朱温讨贼乱,宦者尽遭殃。
传代二十四,国绝于哀皇。 前后三百载,一旦归后梁。
○五代梁纪
梁兴号五代,国祚不久长。 群雄皆僭号,诸镇并称王。 均王践帝位,将用王彦章。
传位才一世,委国付后唐。
○五代唐纪
唐主庄宗立,岁岁刀兵竞。 忠臣郭崇韬,受害于继岌。 帝性爱风流,好与优人戏。
在位仅三年,却被叛臣弑。 明宗皇帝立,持身以清俭。 每夜于宫中,焚香告上帝。
某本系胡人,因乱众所立。 愿天生圣人,救拔生灵命。 闵帝与潞王,自暴而自弃。 叛将夺主权,灭唐为后晋。
○五代晋纪
晋王平唐乱,将用桑维翰。 割地献契丹,相依为邻岸。 出帝背父盟,却与契丹叛。
契丹兵入疆,晋祚被其篡。 传位二世亡,天下归后汉。
○五代汉纪
汉主刘知远,事晋威名煊。 至是登帝畿,契丹遭逐遣。 在位一年卒,甲兵犹未冷。
隐帝秉皇猷,二帝共四秋。 信谗杀宰辅,内乱外生忧。 诸将不平服,灭汉归后周。
○五代周纪
周王传三代,国祚又更改。 世界似瓜分,人民如瓦解。 五代相继承,速成还速败。
非关气运衰,帝道难承载。 借问几多年,共计五十载。
○宋纪
宋祖赵匡胤,万民之纲领。 致力平中原,四海为一并。 饥者得加飧,困者得苏醒。
颠者得扶持,危者得安稳。 胡虏息驰驱,蛮夷罢锋刀。 苍生睹太平,终夜得安寝。
天生德于斯,社稷得长永。 开宴宴功臣,杯酒释兵柄。 择便好田庐,安置石守信。
曹彬总兵权,士卒无伤损。 赵普辅国政,帝有为必请。 普或告养亲,辄举吕馀庆。
上下悉调停,中外皆敬谨。 太宗太弟立,遵奉太后令。 治国用长君,社稷终无损。
首举张齐贤,复相薛居正。 可惜昭与芳,不得行父政。 吕蒙正为相,贤士叨荐引。
王佑种三槐,四世登台鼎。 真宗皇帝立,以德行仁政。 兴学劝农桑,五谷陈仓廪。
台谏向敏中,平章李文靖。 寇准与丁谓,拂须成仇衅。 王曾中三元,持身愈清谨。
仁宗居圣朝,夷简为参谋。 文官包丞相,执** 王侯。 狄青为武将,攸服广源州。
范仲淹奏事,降职守饶州。 良臣文彦博,贤宰欧阳修。 公心同协政,奸党绝交游。
韩琦吕公着,竭力助皇猷。 英宗神宗继,听用佞臣谋。 荆公王介甫,变法征青苗。
唐介富弼等,谏不听而休。 赵卷粒梢猿沙稹
描写长城两字词语
1.带有"长城"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长城"两个字的成语(共有5个并列举几个解释如下):
一字长城、长城自坏、长城万里、自坏长城、五言长城
成语:一字长城
拼音: [yī zì cháng chéng]
释义: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折寇》:“仗恩台一字长城,借寒儒八面威风。”
造句:桥灯排成一字长城,非常壮观。
成语:五言长城
拼音: [wǔ yán cháng chéng]
释义: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出处:《新唐书·秦系传》:“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造句:古人有七步成诗的,你也厉害,简直是五言长城。
成语:长城万里
拼音: [cháng chéng wàn lǐ ]
释义:指中国长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
出处:宋·陆游《休日留园中至暮乃归》:“长城万里知谁许,看镜空悲两鬓霜。”
造句:可以说,岳飞就是宋朝的长城万里。
2.描写长城的词语
1、固若金汤;
2、万里长城;
3、钢铁长城;
4、不到长城非好汉;
5、一字长城: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6、雄关万里
7、狼烟四起
8、烽火连天
9、兵临城下
10、众志成城
11、孤城绝塞
12、谚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描写长城的10个成语
成语:
巍峨,壮观,雄伟,气势磅礴,气势恢宏,气吞山河,龙盘虎踞,曲折回环,上天入地,孤城绝塞,固若金汤,万里长城,雄关万里,龙飞凤舞,老去国度,烽烟火台,狼烟四起,飞舞盘旋,起伏奔腾,太空遥见。
谚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嘉峪山的传说
4.描写长城的成语
万里长城 一字长城 成语:
雄关万里 孤城绝塞 固若金汤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
发 音 wàn lǐ cháng chéng
释 义 指我国长城。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
出 处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示 例 吞珪既丧,坏了~,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一字长城
发 音 yī zì cháng chéng
释 义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出 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折寇》:“仗恩台一字长城,借寒儒八面威风。”
给我下列成语的意思,谢谢!
成语: 玩物丧志
拼音: wán wù sàng zhì
典故: 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出处: 《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例句: 道学家教人少作诗文,说是“~”,说是“害道”,那么诗文成了废话,这所谓诗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朱自清《论废话》)
成语词条: 吊民伐罪
成语发音: diào mín fá zuì
成语释疑: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成语示例: 丞相兴仁义之兵,~,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其中~代表本词条:吊民伐罪)
成语词条: 越俎代庖
成语发音: yuè zǔ dài páo
成语释疑: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成语出处: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语示例: 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
(其中~代表本词条:越俎代庖)
成语词条: 百折不挠
成语发音: bǎi zhé bù náo
成语释疑: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成语示例: 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回)
(其中~代表本词条:百折不挠)
成语故事: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成语词条: 讳疾忌医
成语发音: huì jí jì yī
成语释疑: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成语示例: 一个~的人是改正不了自己的错误的。
(其中~代表本词条:讳疾忌医)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不可理喻
成语发音: bù kě lǐ yù
成语释疑: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成语出处: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成语示例: 他们简直~,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巴金《家》八)
(其中~代表本词条:不可理喻)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不绝如缕
成语发音: bù jué rú lǚ
成语释疑: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成语出处: 《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成语示例: 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
(其中~代表本词条:不绝如缕)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刻不容缓
成语发音: kè bù róng huǎn
成语释疑: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成语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历又吉,何疑?事不容缓。”
成语示例: 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并且两命攸关。(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回)
(其中~代表本词条:刻不容缓)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洞若观火 (浏览数:49)
成语发音: dòng ruò guān huǒ
成语释疑: 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成语出处: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成语示例: 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但这是“~”的,否则,就不给。(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其中~代表本词条:洞若观火)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门可罗雀 (浏览数:29)
成语发音: mén kě luó què
成语释疑: 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成语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六外可设雀罗。”
成语示例: 僮奴婢媪皆散,不半载,~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其中~代表本词条:门可罗雀)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一蹴而就 (浏览数:38)
成语发音: yī cù ér jiù
成语释疑: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出处: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成语示例: 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于繁赜,毋乃不可!(清·吴趼人《痛史·原叙》)
(其中~代表本词条:一蹴而就)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班门弄斧 (浏览数:35)
成语发音: bān mén nòng fǔ
成语释疑: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成语示例: 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同他乱谈。(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其中~代表本词条: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领。
成语词条: 大惊小怪
成语发音: dà jīng xiǎo guài
成语释疑: 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
成语出处: 宋·朱熹《答林择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成语示例: 兄弟,休要~的,则他便是杨衙内,是个有权有势的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
(其中~代表本词条:大惊小怪)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噤若寒蝉
成语发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释疑: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示例: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其中~代表本词条:噤若寒蝉)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五风十雨
成语发音: wǔ fēng shí yǔ
成语释疑: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成语出处: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成语示例: ~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宋·王炎《双溪诗钞·丰年谣(一)》)
(其中~代表本词条:五风十雨)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文不加点
成语发音: wén bù jiā diǎn
成语释疑: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成语出处: 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成语示例: 援笔一挥,~。(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
(其中~代表本词条:文不加点)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不刊之论
成语发音: bù kān zhī lùn
成语释疑: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成语出处: 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成语示例: 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此悬诸日月~也。(严复《原强》)
(其中~代表本词条:不刊之论)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明日黄花
成语发音: míng rì huáng huā
成语释疑: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成语出处: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成语示例: 过时之物,曰~。(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其中~代表本词条:明日黄花)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目光如炬 (浏览数:21)
成语发音: mù guāng rú jù
成语释疑: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成语出处: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
成语示例: 中间坐着一位神道,面阔尺余,须髯满颊,~,肩臂启动,象个活的一般。(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其中~代表本词条:目光如炬)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诚惶诚恐
成语发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成语释疑: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语出处: 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成语示例: 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其中~代表本词条:诚惶诚恐)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首当其冲 (浏览数:37)
成语发音: shǒu dāng qí chōng
成语释疑: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成语出处: 《汉书·五行志下》:“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成语示例: 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巴金《家》二十二)
(其中~代表本词条:首当其冲)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罪不容诛 (浏览数:34)
成语发音: zuì bù róng zhū
成语释疑: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成语出处: 《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成语示例: 这厮若论着五刑发落,可便~。(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
(其中~代表本词条:罪不容诛)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目无全牛 (浏览数:60)
成语发音: mù wú quán niú
成语释疑: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成语出处: 《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成语示例: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马革裹尸
成语发音: mǎ gé guǒ shī
成语释疑: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示例: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微言大义
成语发音: wēi yán dà yì
成语释疑: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成语出处: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成语示例: 他们解经,只重~;而所谓~,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其中~代表本词条:微言大义)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每况愈下
成语发音: měi kuàng yù xià
成语释疑: 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成语出处: 《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成语示例: 下品中的魏武帝,更真是~:“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仅仅这样的十个字而已。(郭沫若《论曹植》)
(其中~代表本词条:每况愈下)
成语词条: 久假不归
成语发音: jiǔ jiǎ bù guī
成语释疑: 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成语出处: 《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成语示例: 谢山《鲒崎亭集》本欲仿此,然谢山殁后,其遗稿为杭世骏借去,~,后之编刻者,多未能如原恉也。(谢国桢《平景孙事辑·著述考》
(其中~代表本词条:久假不归)
成语故事:
忍痛割爱:忍受痛苦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成语词条: 振聋发聩
成语发音: zhèn lóng fā kuì
成语释疑: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成语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成语示例:
成语故事:
成语词条: 醍醐灌顶
成语发音: tí hú guàn dǐng
成语释疑: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成语示例: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其中~代表本词条:醍醐灌顶)
成语故事:
太辛苦,牛马之事也
这是什么成语
万里长城

【拼音】
wàn lǐ cháng chéng 123
【含义】
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或难逾越的障碍或界线。现多比喻人民军队。
【出处】
①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当时名将檀道济,派人去捉拿,“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②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二回:“吞珪既丧,坏了万里长城,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
【故事】
檀道济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时,道济当先锋,仗打得很艰苦,占领洛阳时,抓了四千名俘虏。众将想杀了他们示威,道济说:“我们是来吊民伐罪的,怎么能滥杀无辜呢?” 全都放了,为南宋军赢得了民心。
宋文帝七年,南宋军在滑台受挫。文帝派道济去救援,在寿张大破北魏军,20多天打了30多场仗,终于进抵历城(山东济南)。这时滑台已经失守,而且道济部队的粮食没了,有人报告了北魏军,大家都很害怕。道济却不慌不忙,命令士兵夜里在大帐中用斗量沙子,在沙子上洒上仅有的粮食,这样量了一夜,第二天命令众将士身穿重甲南撤,自己穿着布衣,坐在马车上,谈笑自若跟在最后,南宋军安全返回。自此北魏军很怕他,士兵们用他的像来避邪。
后来文帝听信谗言把道济杀了。死时,道济瞪圆着眼,把头巾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道济死后十四年,北魏军打到江北的瓜步。在一江之隔的石头城上,宋文帝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不会让他们这样的。”
檀道济读音
檀道济读音Tan Daoji
檀道济(?-436年4月9日),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卜集镇檀庄村)人。东晋末年名将,军事家,刘宋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
晋末,从刘裕起兵讨篡位之桓玄,以功累迁太尉主簿、咨议参军。义熙十二年(416年),为刘裕北伐前锋,连克许昌、洛阳、潼关,进平长安,灭后秦,迁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入宋,以佐命功封永修县公。
出为南兖州刺史。景平二年(424年)参与废黜宋少帝、迎立宋文帝,进号征北将军。元嘉三年(426年),以平荆州刺史谢晦功,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元嘉八年,率军攻魏,** 多捷,进至历城(今山东济南),粮尽而返。
进位司空,还镇寻阳(今江西九江)。文帝患病时,忌其威名,召还杀之。他被逮时,脱帻投地,怒云:“乃坏汝万里长城!”
元兴三年(404年),檀道济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刘裕讨桓玄入建康,成为刘裕的建武将军参军事、转官征西将军参军事。后讨平鲁山,擒获桓振,授官为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因跟随刘裕起兵建有功勋,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
关于檀道济的拼音怎么拼和檀道济的典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