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是真的吗(介子推是什么人物)

生活经验082

今天给各位分享介子推的故事是真的吗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介子推的故事是真的吗(介子推是什么人物),第1张

本文目录:

传说中的介子推、割股奉君以及寒食节,都是真的吗?

寒食节,又叫冷节或者百五节。因为它的时间正好在夏历冬至后的105天。从寒食节出现,到今天至少已有2000多年。据说,它的来源是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如果您看书,就会发现现在很多书上,以及最近热播的《重耳传奇》都是如此说的:

公元前656年,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听信小老婆骊姬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把骊姬的儿子立为继承人。骊姬为了斩草除根,还说服晋献公,派人去杀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听到消息后,都逃亡到了国外。因为重耳素有贤名,所以晋国很多名士,都选择跟随重耳出逃,这些人当中,就有介子推。

一、历史事件倒计时

晋文公姬重耳即位倒计时八年前: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晋文公姬重耳即位倒计时一个月: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面对重耳即将登上大位,狐偃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有太多的过错,我自己都知道,我请求现在离去吧。”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狐偃明誓。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无耻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

晋文公姬重耳即位元年(无准确月份):介子推隐入绵山,不愿出来。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来,最后在枯树下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的遗体。悲痛万分,砍下柳条,做成木屐,每日思念介子推。

晋文公晋文公姬重耳即位二年:将介子推被火烧死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二、历史探案

这时我们可以定论,清明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介子推是一个忠义之士。没错,今天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各种故事课程都是这么说的。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历史爱好者,我发现事实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一个是介子推是否被烧死的事情。我们知道,今天的书上都写着,在晋文公回国以后,大肆犒赏功臣,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所以晋文公马上派人去找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早已看透世事,只想在山林中归老终生,就拒绝了晋文公的邀请。晋文公认为,自己有功不赏,会让天下人说三道四,就强令介子推出山。可是介子推铁了心不想当官,晋文公就下令火烧绵山,想以此逼介子推出来。谁想介子推意志十分坚定,他紧紧抱住一棵大树,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但在《左传》中却有这么个记载:介子推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到这里已经很清晰了,介子推没死,他只是隐居,后来晋文公为了封赏他,还是将绵山的田封给了他。也就是说,寒食节其实跟介子推没半毛钱关系。

另外是他割肉的事情。这件事几乎为他成就了美名。据说当时在卫国的时候,管理钱财的小官将钱财卷包汇了,结果重耳一行人只能和西北风去了。就在他们为野菜难吃犯愁的时候,介子推突然一瘸一拐地出现了。他自称找到了肉,然后还给重耳做了肉汤。等大家都吃完后,才想起来问介子推,肉汤从哪里来的?直到大家发现了他的伤,才知道肉汤其实是介子推用自己腿上的肉做的。

现在就要问了:

首先从政治立场上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并未演化出严格的君臣关系,臣下杀死君主的事情比比皆是。而当时的重耳只是一个落魄的公子,介子推完全可以抛弃他自己跑路,即便是对重耳感情深,跟着也就是了。怎么可能做出后世愚忠的大臣们都做不出的事情来呢?另外,就在介子推割肉的同时,齐桓公的臣子易牙,竟然将自己的儿子烹了送给齐桓公吃。但管仲却看出了问题,认为易牙能狠心杀儿子,证明其野心无比之大。结果在齐桓公病重时,易牙真的反叛作乱了。试比介子推,是不是有一两分相像呢?

其次从伤势上来看。如果能做一碗肉汤,那么就不是很少的肉。从身上割下来的肉,一小片都会血流不止,而且还是腿上。即便是存在这件事,包扎好了也要很久才能走上逃亡的路。可是腿上那么大一块伤,想正常走路显然是不可能了。当然,重耳的随从中也许有人可以帮助介子推,比如背着他走。可是大伙都吃不上饭,谁也没有多余的体力。如果说介子推的割肉举动最终却增加了整个重耳团队的负担,那就是得不偿失,帮了倒忙。而历史记载他们很快便从卫国去了齐国。可并没有介子推跟不上的事情出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想,介子推是割过肉吗?他割的是自己的肉吗?会不是是动物的或者是人的?如果是人他会不会杀人呢?

而且,如果从心理学上讲,割肉这件事真的对重耳没有任何触动吗?重耳其实也害怕有一天介子推和易牙一样,在他生病或者快去世的时候叛乱,那时候晋国必将再次落入无尽的深渊之中。也许,将介子推烧死,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重耳才会命令烧山,而不是搜山。

三、真相只有一个

我想,已经不用再往下想了,真是细思极恐呢。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介子推的故事根本就是编出来的,只是为了让后世的人找到一个楷模,向着他们学习而已。

其实寒食节在夏商时期就有了。那时候,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介子推割肉的故事是真的吗

相 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又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孰料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时,为饥饿中的文公割股献食。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偏偏忘了这个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晋文公伤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弥补。文公以烧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终烧死在山中。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 厚禄,却忘了介子推。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

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

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清明节源于介子推的传说,介子推有什么故事吗?

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扩展资料

扫墓祭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春祭的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先秦时代北方中原一带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北方中原并没有清明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上墓祭扫已成风气,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已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并相传至今。

介子推的故事简介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1、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2、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

介子推的故事是民间故事吗

介子推是历史人物,也有相关的 民间传说。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民间传说如:

另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希望能帮助到你

介子推的故事是真的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介子推是什么人物、介子推的故事是真的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