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也带火了与伊朗相关的话题:什么两伊战争、巴列维王朝、伊朗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是谁、哈梅内伊是哪位、神权共和国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成了大热点。那么在此之前呢?伊朗有着怎样的历史人文传承呢?应该说伊朗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说熟悉是因为可能很多人都通过武侠小说大致了解到古代的伊朗曾在我国典籍中被称为波斯,可以说金庸先生笔下的黛绮丝、小昭几乎成了我们心中波斯美女的典型代表;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了解得并不详细,甚至可能连波斯究竟具体是在什么时候改名为伊朗的也并不清楚,也有人以为伊朗和伊拉克、沙特等国一样是阿拉伯国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不妨带着疑惑先回顾一下伊朗的历史。
可能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波斯是这个国家的古代名称,而伊朗则是现代名称。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伊朗”这个名称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其实是早于“波斯”的。“伊朗”(Iran)意为“雅利安人(Aryan)的土地”。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如今的伊朗高原就已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大约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这里的人们归顺了雅利安人的统治,和今天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样:雅利安人是指一个操相近语言的民族群体而不是指某个单一民族。事实上在雅利安人这一群体范围内覆盖有多个民族,而他们之中率先崛起成为伊朗高原主人的是米底人。公元前612年米底人和迦勒底人组成的联军攻陷了身为西亚霸主的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米底王国由此进入全盛时期。这时同属雅利安族系的波斯人生活在伊朗高原东部地区,他们分属于6个农业部落和4个游牧部落。
公元前559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居鲁士统一了波斯的10个部落。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兵对抗波斯的宗主国——当时的西亚第一强国米底王国,3年后波斯人攻破米底国都,波斯由一个松散的原始部落组成的联盟正式转型为一个帝国。公元前547年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吕底亚王国趁波斯刚灭亡米底不久就入侵波斯领土,居鲁士率兵反击并征服了吕底亚,将其领土设置为两个行省。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吞并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在此之后的两千余年时间里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两河流域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再没复兴过本土文明。公元前525年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古希腊人在北非建立的昔兰尼加和利比亚两块殖民地自愿称臣,波斯扩张成为跨越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然而当冈比西斯在埃及征战时波斯国内爆发了政变,一时间巴比伦、埃兰、亚述、埃及等地纷纷蠢蠢欲动,而冈比西斯自己则在回师平叛的路上意外身亡。公元前522年9月阿契美尼德家族成员大流士杀死政变首领高墨塔,开启了他对波斯帝国长达37年的统治。大流士时期波斯已扩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帝国:帝国的版图包括伊朗高原、中亚部分地区、印度西北部、两河流域、埃及第一瀑布以北以及欧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区和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国土面积高达695万平方公里。
大流士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也致力于从内部对波斯帝国进行改革、促进贸易,从而巩固帝国的统一:大流士确立了“大一统、小自治”的统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将全国分成20多个行省,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总督取代之前各部族的首领成为各行省的最高长官,对国内的非波斯民族采取较为宽容的自治政策——允许他们在服从中央领导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自治性。大流士允许境内各部族保持本民族的习惯法:波斯人沿袭过去的部落习惯法,巴比伦人和犹太人则保留了他们的《汉谟拉比法典》和《摩西五经》,埃及也得以保留其原有的法律体系。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向中央交纳何种税赋:埃及一般交纳粮食,亚美尼亚交纳马匹,米底交纳羊,印度河地区交纳象牙。大流士确立了可以在帝国境内合法流通的三种货币:只能由中央铸造的金币、各行省可自行铸造的银币、各自治市可自行铸造的铜币,金币可以在帝国全境合法流通,而银币和铜币只能在其发行地流通。大流士还以两河流域的度量衡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大流士确立行省制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一系列促进中央集权的措施比秦始皇嬴政早了有两百余年,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第一次构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尝试。波斯帝国还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商道并建立了完备的驿站制度——从爱琴海东岸的以弗所到国都苏撒之间建立了举世闻名的波斯御道,每隔25公里设置驿站,全长2000多公里,大流士可以在国都吃到从爱琴海捕捞的鲜鱼。后来这条大道成为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在海上大流士也推行积极进取的政策:他派舰队探索印度洋,打通从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线,还开通了从尼罗河到苏伊士的运河,由此成为第一个将印度洋和大西洋两大水系联为一体的君主。
”天堂“一词的英文写作paradise。这个单词其实起源于古波斯语中的pairidaeza,后来希腊人引入这一词汇并将其该写为paradeisos,最终这一词汇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堂“的英文单词。古波斯人发明pairidaeza这一词汇时最初是用来形容阿契美尼德王朝锋利堂皇的皇家花园,而希腊人直接将波斯人用来形容皇家花园的词汇翻译为”天堂“。由此可见当时希腊人对波斯帝国的皇家花园怀有何等的艳羡之情。后来希腊人在翻译《旧约全书》时直接用”阿契美尼德“一词表示伊甸园和来世,这似乎表明当时希腊人心中的人间天堂是以波斯帝国的皇家花园作为参照的。波斯帝国的皇家花园几乎囊括了从利比亚到印度的所有奇花异草以及面积达200万平方英里的帝国版图内的所以珍禽异兽:帕提亚的骆驼、亚述的白羊、亚美尼亚的骏马、卡帕多西亚的骡子、努比亚的长颈鹿、印度的大象、巴比伦的水牛等各种动物在此随处可见。这不是一般性质的园林,同时还是园艺试验场、动物饲养场和狩猎场。波斯帝国的都城汇聚着来自希腊的医生、埃兰的文人、利迪亚的木匠、爱奥尼亚的石匠、萨迪斯的铁匠等拥有各种技艺的群体。帝国的军队同样体现着帝国的多元性:帝国的士兵中包括来自米提亚的军官、来自腓尼基的水兵、来自利比亚的车夫、来自西西亚的骑兵以及来自埃塞俄比亚、巴克特里亚、索格迪埃那等不同地区的成千上万的步兵。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其疆域面积比后来的罗马帝国更大,全盛时期的波斯帝国所统治的人口达到了四千二百万,而即使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条件下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也只有33个能达到这一水平。
也许是波斯帝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给后世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影响,所以后来伊朗历史上的王朝绝大多数都将“波斯”作为自己的国号。公元1779年波斯地区建立了一个恺加王朝。进入19世纪后恺加王朝也和东方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一样逐渐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在这一过程中恺加王朝逐渐成为英国和俄国的争夺的势力范围。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恺加王朝经济萧条,封建统治者专横、残暴,一时间举国上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1921年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成为实际执掌伊朗军政大权的首相兼国防大臣。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1935年巴列维王朝宣布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其实”伊朗“这个名称并非什么新词,实际上它比”波斯“这一名称出现得更早。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波斯人不是信奉明教吗,为什么如今改信伊斯兰教了呢?明教的正式名称为摩尼教,传到中土后被人们称之为明教。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由摩尼所开创的宗教,事实上摩尼教也不是波斯人最早的原始信仰:当初大流士不仅为波斯帝国构建了一套统一政治经济制度,与此同时他也在波斯境内推行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在我国又称拜火教,而摩尼教则主要是在琐罗亚斯德教的基础上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的信仰体系,传播到东方后还染上了一定的佛教色彩。伊朗高原最早的原始宗教拜火教有一部名为《阿维斯陀》的典籍,正是这部典籍记载了”伊朗“这一名称的最初由来。
根据《阿维斯陀》的记载:远古时期有一个名叫费里顿的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图尔,次子叫阿勒姆,小儿子叫雅利安。国王年迈之际将自己的国家一分为三:长子图尔统辖东部,他的后裔演化为了突厥人;次子萨勒姆统辖西部,他的后代演化为了罗马人;统治中部地区的小儿子雅利安的后代则自称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分成了两支:一支向东南方向迁徙,最终抵达印度并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成为如今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的祖先;另一支雅利安人则向西南方向迁徙,最终抵达如今的伊朗高原,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生活的地区成为”雅利安人的土地“(伊朗)。这支定居于如今的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后来又演变为米底和波斯两大分支,至于再后来米底和波斯的盛衰兴亡故事在上文中就已介绍过了。由此可见”伊朗“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其实早于”波斯“,而”伊朗“这个概念的外延也大于”波斯“:指代雅利安居住土地的”伊朗“这个概念实际上将米底等非波斯系的雅利安族裔也涵盖在内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波斯改名伊朗其实更像是一种正名行为,因为波斯人实际上只是伊朗人中的一部分,尽管是主体部分却也没”伊朗人“这个概念涵盖的面更广。只是在历史上波斯的威名实在太过响亮,以致于在古代希腊语、拉丁语、梵语、古汉语中都把这个国家称为波斯。实际上伊朗人自己其实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同时使用”波斯人“和”伊朗人“这两个概念作为自己的身份定位认同的:他们自古以来就有把祖先的家园称为“伊朗维杰”的习惯。
作为雅利安人后裔的伊朗人其实和如今中东地区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民族起源历史,之所以伊朗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是因为伊朗和阿拉伯国家一样信奉伊斯兰教,同时伊朗文字也常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其实包括我国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在内的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会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文字,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也是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文字的。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蒙古国用俄文字母拼写蒙古文、越南人用法文字母拼写越南文,难道蒙古人和俄罗斯人是一个民族吗?越南人和法国人是一个民族吗?伊朗人不仅不是阿拉伯人,事实上还与阿拉伯国家有着诸多纠葛。当伊朗人的祖先建立的古波斯帝国尽管在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然而在公元224年萨珊王朝重建的波斯帝国在全盛时期的疆域达到了560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1970万左右,而这时阿拉伯人的祖先还是沙漠中毫不起眼的游牧民族。正因为如此伊朗人一直把1400年前的加西亚之战中被阿拉伯人打败视为永远的耻辱。伊朗的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在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氛围中显得鹤立鸡群。
加西亚之战后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伊朗人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然而也许是为显得与众不同而选择了在伊斯兰教中作为少数派的什叶派。这样伊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就同时存在民族属性和教派属性的双重矛盾,而伊朗为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也会向民众强调自己这两大属性。在伊朗人看来:无论是作为雅利安后裔或是作为什叶派信徒在中东都是极为独特的,也是值得自豪的。不过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做法却稍有不同:巴列维王朝并不强调本国作为什叶派国家与周边邻国的不同之处,而是更为强调自己作为雅利安后裔与阿拉伯国家的不同之处。巴列维王朝把世俗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致于在当时宗教气息浓厚的中东地区伊朗妇女可以上学、工作,可以不带头巾面纱。既然实行的是世俗化政策,那么当伊朗在与阿拉伯国家竞争时就不能过分强调教派属性,于是”雅利安人后裔“这一身份定位就成为凝聚全体伊朗人的最佳宣传口号。在这种氛围下使用”伊朗“这一国名更利于唤起人们心中的雅利安民族意识。在巴列维王朝之前”伊朗“和”波斯“这两个概念都被视为本民族历史上的辉煌而被同时兼用,而在1935年后巴列维王朝在官方场合一律只使用”伊朗“作为正式国名。如今的伊朗尽管重新强调起自己的教派属性,但其实也并不排斥对民族属性的强调,所以也没必要在国名的问题上再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