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原因

生活经验035

本文目录

  1. 中级经济师高频考点?
  2. 流动偏好陷阱?
  3. 什么是流动性偏好和流动性陷阱?
  4.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5. 简答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中级经济师高频考点?

作为中级经济师考试的高频考点,以下内容可能对您有所帮助:

1. 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原因,第1张

? ?- 国民经济核算:GDP、GNP、NI等概念及计算方法。

? ?- 经济增长理论:凯恩斯主义、供给侧经济学等。

? ?- 货币与银行体系: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调控目标等。

? ?- 国际贸易与汇率:比较优势理论、汇率制度、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2. 微观经济学:

? ?- 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弹性等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 ?- 市场结构与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市场形态分析。

? ?-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

? ?- 成本与收益分析: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分析方法及应用。

3. 产业经济学:

? ?- 行业分析:行业生命周期、五力分析模型等。

? ?- 企业理论与组织结构:企业成长理论、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等。

? ?- 技术与创新管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企业创新能力等。

4. 财政与货币政策:

? ?- 财政政策:预算、税收、财政赤字等。

? ?- 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政策等。

? ?- 政府与市场关系:公共品、外部性、市场失灵等。

5. 国际经济学:

? ?- 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等。

? ?- 跨国公司与外汇市场: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金融市场等。

? ?-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高频考点,并不代表全部内容。建议您结合相关教材和习题集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祝您考试顺利!

流动偏好陷阱?

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经济上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参考:《MBA智库》

什么是流动性偏好和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简答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宁愿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各种有价证券)会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留在身边。至于人们为什么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与其他的资产形式相比,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