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大明王朝1566借古讽今)

生活经验0145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大明王朝1566借古讽今),第1张

本文目录:

明史为什么敏感

清朝秉承为先者讳的原则,把明朝基本上是美化了一遍,对明朝基本上是毫无底线的美化,比如说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句,那简直叫一个肉麻。

这实际上是出于清朝对自己合法性的解释,也就是清朝取江山自李闯,并非取自于明朝,这是清朝入关时候就定下的基调。这可以用臭不要脸来形容,因为清朝在入关之前灭了至少三十万明军,皇太极时期五次破关对明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最后明朝在无兵可用以及君臣离心离德的情况下被李闯给结束了。所以你上哪摘的干净,只要仔细翻阅历史档案,查出各种数据,就能把这笔账算明白。

只不过李自成正好是给明朝的坟墓埋上最后一铲土,所以清朝就利用这一点来做文章,把李自成丑化为乱臣贼子,把清朝入关说成是吊民伐罪。其实哪里是什么吊民伐罪,清朝实际上是宣布保护地主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利益,所以清朝对自己合法性的解释得到了地主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普遍承认。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李自成既然坏,那么明朝就只能好,要不然如何彰显清朝入关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所以,明朝必然要被美化。

翻阅《明史》,通票都是对明朝的溢美之词,对于明朝的破事能隐则隐,隐不了就给一笔带过,尽量淡化处理。

比如说诛十族这档子事在《明史》里是不存在的,只有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这句草草带货。但是想删帖哪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删干净更不容易,因为总会有信息保留下来。

在万斯同《明史稿》

当中,明确记载了朱四诛方孝孺十族得事,只不过这段被康熙抹了,因为不符合康熙给朱四定的明君的形象,结果今天明吹蛋白质还不领情,还说清朝抹黑明朝,甚是可笑。

不过,清朝最忌讳的不是这块,毕竟一个已经完蛋了的王朝想怎么美化就怎么美化,清朝最忌讳的实际上就是满洲先世的问题。这一点陈寅恪先生就阐述过:

然清室所最忌讳者,不过晚明清初,东北一隅之地数十年间之记载尔。然其他历代数千岁之史事,虽有忌讳,亦非甚违碍者。

所以清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抹去了不少关于满洲先世的记载,导致这一方面的史料不全,往往需要参考朝鲜的记载。当然,《明史》当中就没有关于满洲先世的记载,因为全给抹去了嘛。

为什么有些人说清朝修的明史不可信?

《明史》怎么就不可信了?明粉最爱拿来自吹自擂的“远迈汉唐”这句话,也都是出自《明史》。我甚至觉得《明史》还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明朝皇帝,没怎么在《本纪》中太提这些人的负面事迹。

以明孝宗为例。《明史·孝宗本纪》称他“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先不管政绩怎样,塑造了一个勤政的皇帝形象。情况真的如此吗?没错,孝宗在即位初期确实是勤政的。但是,当皇帝没几年后,孝宗就开始怠政,倦于朝会、喜好炼丹,甚至也不爱批复奏章了。

朝臣屡次劝谏他,甚至在弘治八年(1495)时任内阁首辅徐溥公开上奏道:近年以来,视朝渐迟,或日高数丈……内殿奏事,旧制每日二次,若有紧急事情,不时奏闻。今止一次,遂以为常。批答之出,动经累日,各衙门题奏本,或稽留数月,或竟不发出。事多壅滞,不得即行。且本朝列圣,自洪武以至天顺年间,时常面召儒臣,咨议政事。今朝参之外,不得一望天颜,所以通达下情者,惟在章奏。又不以时断决,其于政体,实为有碍。

徐溥的话说得很清楚,明孝宗已经懈怠政务到了连奏章都不批复、内阁大臣想要见他一面都很困难的地步了。这段材料记载于《明实录》中,也被《明史·徐溥传》所采纳。由此可见,《明史》在本纪中给孝宗唱赞歌的同时,在列传中保留了历史真相。也算是在美化明朝皇帝的前提下,坚持了历史的客观性吧。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编纂水平非常高,至少远远高于明朝编的《元史》,后者倒是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编成,然而水平一向被人诟病。《明史》可信度比较低的地方,其实是在于与清朝的前身女真有关的史事。

《明史》省略了许多建州女真的历史,以此回避其与明朝的关系。这种事是历朝历代编前朝正史时都会发生的事,没什么可指摘的。但总体而言,《明史》是研究明朝历史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许多在网上嚷嚷《明史》不可信的人,别看他们叫得欢,其实你真让他说说哪点不可信,这些人也掰扯不出个一二三。

建国初年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

没有不让研究,很多建国初期最有名的那几位文人都很喜欢研究明史。你要是觉得想往政治上靠拢也不是不可以,确实有人借题发挥借古讽今过。不过这对正常研究明史没什么影响

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编纂《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编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敢写真实明史的人,都被康熙杀了,清朝到底篡改了多少

第一,朱元璋嗜杀成性、血洗功臣被人骂,正德皇帝不作为被人骂,万历三十年不上朝被人骂,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中间会不会有被夸大的嫌疑,有人故意引导后世去骂他们?

第二,明末农民起义军四起,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罗汝才,贺一龙等十三家领袖代表,他们带着“正义”的光环一路披荆斩棘,似乎有足够充足的理由将大明江山瓜分。这些人物的鲜明,则更加反衬出了明廷的腐朽黑暗。

带着这两点疑问,我们一起穿越回到清初爱新觉罗皇室为朱家人编纂史书的时候,当你了解了那时发生的悲剧和惨案,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在此之前,我们先普及一下清朝史书编纂工作的几个突出特点。

其一,《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也就是说,《明史》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清朝统治者审核过的,内容只要保证都对满清有利,那么至于历史事实如何,就不那么重要了。

其二,史官修史的独立性在清朝已经完全丧失。历朝历代的史书编写人员在保证忠于前朝遗留史料的前提下,都拥有极高的原创度,而满清的史官们则不然,他们编写史书的来源是皇帝,听命于取悦者,而不是历史。

其三,满清修纂完《明史》后毁弃了大量的明朝史料。这一点是最让人愤怒且心疼的,按理说你编你的,原来的没碍着你什么事,为什么要毁弃呢?很显然,为了不让后世发现两种书相差太远,只能选择销毁其中一个。

好了,上面就是满清修史的全套路!不仅如此,满清不仅严格限定自己编写的标准,他们还严令禁止民间私自修史,然而往往就是这些来自于民间的开放环境下的书籍,才是真实的历史。

虽然清朝禁止了这件事,但依然有很多文人愿意去尊重历史,对于这类人,统治者抑或是独裁者的做法就是:杀!

其中最著名的一案就是庄廷鑨《明史》案。此案发生在康熙朝,起因是庄廷鑨从原明廷大学士朱国祯手中买到了明史遗稿,所以就召集了多位文人学士开始修编,谁知被康熙帝得知,遂下令大肆捕杀这批人。

此案牵扯之广,前所未有。因为不仅是编书之人被杀被剐,还包括作序的、校对的、印刷的、卖书的,甚至买书的都被一一论处。其中有些已入土之人,都被刨出来大卸了三十六块。

诸如此类的命案数不胜数,大多发生在康熙朝,只要写了真实明史的人,下场都很惨。因此我们才能得出结论,满清的确是可能篡改了大量的历史,至于那些被深深掩盖的真相,恐怕就要永远尘封在车轮之下了。

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大明王朝1566借古讽今、为什么不让研究明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