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韩)

生活经验089

今天给各位分享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韩信是怎么被刘邦杀死的?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而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吕后、萧何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 较普遍的看法是韩信因谋反而遭杀戮。汉高祖五年(前202),韩信恃功致书刘邦,请封假王。当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日夜盼望韩信率军来援。得此书信后,知是韩信故意借机要挟争权,震怒异常。张良、陈平认为,汉军形势不利,并无能力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顺水推舟,封他王爵,以收军心。刘邦领悟,便改口说:“大丈夫能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遂封韩信为齐王。刘邦同,意封韩信为王,实属不得已,故楚汉战争一结束就夺其兵权,并徙封为楚王。其间,齐人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韩信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狠下毒手,遂不听。刘邦对韩信的戒心;并未因将其改封楚地而稍减。果然,不久刘邦就发现:项羽故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往密切,项羽败亡后,钟离昧竟亡归韩信。于是,刘邦命令捕昧归案。此时,韩信初至楚地,出入都以重兵保护,更加引起刘邦怀疑。恰值高祖六年(前201)又有人告其谋反,这就更坚定了刘邦诛锄韩信的决心。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借口游楚之云梦,欲趁韩信不备擒拿。刘邦发使告诸侯会于楚国西界的陈。韩信闻讯,已猜出刘邦此行意图,欲发兵反,又自度无罪,欲见刘邦,又怕被擒,就这样犹、豫了多时。最后,他听从左右进言,于十二月刘邦至陈时,持钟离昧之首级前去朝会,岂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载于后车。到洛阳后赦之,降封淮阻侯,使居长安。从此,韩信常称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他后来与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及陈稀反于代,刘邦亲率兵征伐,韩信托病不从,依原计划准备响应陈稀。他与家臣谋,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却被手下一个舍人的弟弟告发。吕后遂与萧何设计,称陈稀叛乱已息,令朝臣入宫庆贺;韩信惊悉此讯,勉强人宫。哪里想到,一入长乐官,就被斩于钟室。由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的记载,韩信留给后人的形象便是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因谋反而死势在必然。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认为,韩信谋反一说并无实据。首先,韩信无意叛汉。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韩信为刘邦的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多次援救刘邦于军情危急之时;拒绝自立为王的劝诱,并说:“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娜(向)利倍(背)义乎?”及至闲居长安,丧失兵权时,他反而心生异志,岂不违背常理?第二,汉高祖十年(前197),陈稀举兵反,刘邦率兵击之,十一年破陈 。其后,发生了所谓韩信谋反事件。此时陈稀已败,何以里应外合?第三,韩信谋反事件的告发者,是韩信属下一个舍人的弟弟。那个舍人得罪于信,信将其囚禁起来欲加诛杀,舍人之弟遂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如果韩信真欲谋反,能将此秘密泄露给一个罪徒的弟弟吗?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之死,是由汉初统治者的预定国策所决定的。刘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七名功臣为王,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 一方,是统一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为了帝位永固和刘氏天下的安全,刘邦必须为子孙后代扫清道路,那些功臣必然成为‘‘家天下”的牺牲品。异姓诸王中,长沙王吴芮势力最小,封国又僻远,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起缓冲作用,因此幸免于杀戮。其他如韩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由于刘邦怀疑、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最终被消灭。梁王彭越、赵王张敖则如楚王韩信一样,既无反状,又无他罪,却都以谋反为借口被杀。如果韩信是庸庸碌碌,谨小慎微者,或许可如吴芮一样免于一死。而韩信恰恰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良将,功高震主,刘邦怎能不视为喉中鲠骨?韩信之死,就如韩信本人所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广汉高祖“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既定国策,应是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 韩信缘何而死?学者们至今各执一端,难分高下,并将太史马迁也牵人了争论。反对韩,信谋反说者认为,所谓韩信谋反是司、马迁撰史时故意留下的疑点造成的。司马迁明知韩信蒙冤而亡,但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不敢直书其事,便留下有破绽的记载,让后人评说。坚持韩信谋反说者则认为,怀疑司马迁的记载没有根据,因司马迁看出韩信怀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故记下他“能忍夺军徙王,而不能忍夺王贬爵”的结局,还在论赞中补充了韩信在贫困时犹于高敞地葬母,令其旁可置万家的故事,以见其志与众异,表明韩信谋反是其个性与志向使然。韩信生为人杰;死于非命,其死因之究竟仍有探讨余地。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

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

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韩),第1张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扩展资料: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早年家境贫苦,后来投奔项羽参加反秦斗争,但并未得到重用,于是转投刘邦。

在萧何的保举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在韩信的部署下,刘邦很快攻占关中,又接连攻下诸国,最终在垓下大胜楚军,逼迫项羽自刎乌江。

汉朝的建立、韩信功不可没,但最终韩信却被吕后所杀、还夷灭三族。

西汉初期,因功封王的有七个人,韩信为楚王。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 一方,是汉朝大一统的隐患,也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

从国家统一的观点来看,如果不除掉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但刘邦在采用陈平之计抓住韩信后,只是将他贬为淮阴侯,失去了封国和兵权后的韩信威胁很小,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

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一年后刘邦去世。吕后趁着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以韩信谋反之名,和萧何设下圈套把他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刘邦为什么默许吕后杀死韩信?

刘邦之所以让吕后毫无顾忌地杀死韩信,是因为他在夺取天下后,奋斗目标不再是消除劲敌、抢夺地盘、团结部下、合力攻坚、建立政权了,而是巩固政权、坐稳天下,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让韩信的在刘邦心目中的作用大打折扣,也让刘邦对韩信的所作所为产生了猜忌,为情势所迫,刘邦最终促使和默许吕氏铲除了韩信这个功劳卓著的异己。

韩信生于江苏淮阴(今淮安),出身贫苦人家,年轻时经常到南昌亭亭长家蹭饭,结果被亭长的老婆好一顿奚落,后来又受过屠夫的胯下之辱,幸亏漂母接济,才没有饿死。项梁西征,韩信仗剑相随,不过毫无建树,不得重用。项梁战死,他又随了项羽,多次向项羽献计,均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刘邦为汉王,韩信另起炉灶,投靠了刘邦,刘邦任他为负责少数民族外交的小官,也未重用。后来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筑坛拜将,任韩信为大将,使韩信一步登天,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韩信在为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那真是骏马驰骋,功劳赫赫。他以“汉中对”,向刘邦描绘了还定三秦、夺取天下的宏伟目标,而且,在以后较长的战争中,韩信建立了九大功劳,分别是:暗度陈仓、还定三秦、虏魏、破赵、平代、降燕、灭齐、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连阅人无数的刘邦也不得承认:“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然而,在韩信功劳越来越大的过程中,随着地位和权位的提升,由此而带来与刘邦的摩擦也越来越多。所以,铲除韩信,并非刘邦一时兴起的武断,而确实是有其前因后果的,这些前因后果,便是韩信与刘邦之间越来越大的摩擦。那么,刘邦对韩信从筑台拜将、全军委托到最后产生不信而非杀害他不可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一是倚功要官。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后,他修书一封,安排人送到广武军前的刘邦手上,说齐人狡诈,不易训服,齐国又南临楚国,容易串通反复,请求汉王暂时封自己一个假齐王,来威慑齐镇楚。当时,刘邦正与项羽打得难解难分,韩信却在这紧要关头,安排人千里迢迢来要官,刘邦当时的气愤可想而知。所以,刘邦表面上封了他齐王,但内心的芥蒂已经有了。

二是前201年,刘邦开始追杀项羽的旧部,天罗地网,决不遗漏,但是,在这种举国一致的情况下,韩信却将钟离?收留在自己的楚王府中,钟离?可是项羽手下五虎将之一,头等钦犯,韩信此举,无异于与皇帝对着干,刘邦怎么会不怀疑他谋反?

三是,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之后,他与陈?暗通款曲,支持陈?造反,并承诺陈?造反,自己作内应。结果,后来陈?果然造反。于是,前196年,吕后将韩信诱斩于长乐宫钟室,并夷其三族。

不过,这些也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韩信功高震主,他的存在,始终是刘邦的一块心病。其实,韩信的命运在刘邦当上皇帝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卸磨杀驴,历代如此。

韩信为什么被刘邦杀掉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 :“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 ;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刘邦当上君王后,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世人都觉得韩信可惜?

其实世人为韩信可惜,是因为当时韩信完全有机会自己翻身做主人,而不是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所以大家都替韩信感到可惜,如果韩信当初选择是另外一个的话,也许我们可能就会出现一个齐王朝。因为当时的韩信的军队主要还是驻扎在山东地区,所以号称齐王。可惜当时韩信不知是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没有选择听从别人的意见自立为王,反而选择了忠心跟随刘邦帮助刘邦打天下,可以说刘邦能够战胜项羽,韩信占了绝大部分功劳。

在当时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白热化的时候,韩信的态度将决定着胜利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如果当时韩信是选择自己自立为王,那么刘邦就完蛋了,项羽也可能没有多大机会。可惜了,当初的韩信脑子一热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所以在刘邦杀掉韩信之后,很多人都替韩信觉得可惜。而且刘邦杀韩信的手段也不太光彩,他是钻了自己与韩信的约定的空子,刘邦如果正大光明的处死韩信,别人可能也不会说什么。

刘邦这种做法是非常让人不耻的,可是当时碍于刘邦已经成了势。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成王败寇,但大家心中总会觉得有些可惜,堂堂一代军神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说实话,韩信死的不光彩,像韩信这样的人就应该战死在沙场上,而不是被自己人背后捅一刀。

而刘邦这个皇帝当的也没什么意思,刘邦是鼎鼎有名的流氓皇帝,他只能和你共患难,但不能和你同享福。所以很多人都后悔辅佐刘邦,但没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了,其他人只能感到可惜和后悔。韩信是刘邦杀掉的功臣之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当然同样构成的威胁也最大,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世人都会觉得韩信可惜。

刘邦为什么一定要杀掉韩信?李世民给出了什么答案?

根据李世民的说法来看,刘邦之所以要杀掉韩信,就是因为韩信自认为自己是大汉朝的大功臣,所以后来韩信也确实是有一点飘。

实际上在附带社会当中,帝王杀掉功臣的事情那是数不胜数,你比如说当初的朱元璋在夺得了天下之后,也是杀掉了很多的有功之人,而刘邦在夺得了天下之后,同样也是杀掉了很多的有功之人,这其中就包含了韩信在内。多年之后李世民在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是表示不解,而且李世民个人认为刘邦的这种做法不大对,但直到后来尉迟恭的一些行为,让李世民彻底的改变了这个看法,而且从此之后,李世民也觉得当初刘邦杀韩信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尉迟恭说白了就是一个大老粗,不过在跟随了李世民之后,倒也算是建立了很多的功勋。首先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帮助大唐建立了政权,众所周知,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出来的,尉迟恭则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员悍将。在建立了大团政权之后,尉迟恭又是帮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通过玄武门之变也是让李世民成功夺取政权,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尉迟恭应该算是头号功臣了。在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尉迟恭仗着自己有很大的功劳,于是也是开始飘了。

有一次在宴会上尉迟恭竟然直接暴打了李姓的一位王爷,虽说尉迟恭是个功臣,但是比较对方是皇族成员,这种行为就像是在打李世民的脸面一样。所以此时的李世民其实也是特别的气愤,但又特别的无奈,如果换成是一些残忍的暴君,那么尉迟恭很有可能命都丢了。后来李世民找尉迟恭谈话,谈话的过程当中就涉及到了刘邦斩杀韩信的故事,而此时的尉迟恭自然也是听出了话外之音,从此之后尉迟恭一直都是谨小慎微的活着。

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韩、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