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皇后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武则天杀了几个儿子)

生活经验070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韦皇后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武则天杀了几个儿子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韦后一方实力那么强,为何在宫廷争斗中还败给了李隆基?

韦后一方实力那么强,却在宫廷斗争中败给了李隆基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韦皇后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武则天杀了几个儿子),第1张

第一点,她忽视了李隆基的实力,韦后在李显死后,执掌政权,一直把太平公主、相王李旦和谯乔王李崇福视为最大威胁,韦后曾经让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带领500名士兵前往均州监视李崇福,而且那时李隆基作为李旦的儿子,更像一个纨绔子弟,天天只知道打球,对他根本就没有防范之心。其实李隆基暗中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更与朝中的将军多有来往,有了武力支持的他,自然有能力与韦后抗衡。

第二点,李隆基有太平公主的支持。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在她的母亲耳濡目染下,她早已成长成为一名政治上成熟而且手腕能力都无可挑剔的女政治强人。韦后专权对她而言没有任何益处,而选择支持李隆基,她最起码还是唐朝的长孙公主。于是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拥立相王李旦复位 ,李旦即位之后,立李隆基为太子 。

第三点,兵部侍郎崔日用的帮助给了李隆基充分的准备时间。当时的宰相宗楚克司农卿赵履温劝说韦后登基称帝杀死李旦和太平公主,这个消息被兵部侍郎听见了,偷偷告诉了李隆基,于是李隆基赶紧联合太平公主等人策划举兵发难,铲除韦后,当时的万骑士兵曾多次受到韦后的欺压,对她积怨已久,都纷纷倒向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一边,成为李隆基扳倒韦后最大的利箭。在他们的帮助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由于政变非常突然,韦后没有任何准备,孤立无援,在慌乱中逃走,被一个飞骑兵斩杀,最后安乐公主和武延秀等人也相继被杀。

太平公主 安乐公主 韦皇后是什么人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幼女,韦皇后就是安乐公主的母亲

韦后是谁的皇后

韦后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时,韦后与他共患难多年,在唐中宗复位后,韦后受到重视,后勾结宰相武三思专擅朝政,历史上著名的“韦后之乱”指的就是她。唐隆元年(710年),韦氏被杀于宫中,坐罪贬为庶人,史称韦庶人。

李显为太子时(680年至683年),韦氏因姿色美艳,被立为太子妃。永淳元年(682年),韦氏生下一个儿子李重润,也是李显的长子。另外又生下四个女儿,即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位公主。

李显与韦氏在房陵被幽禁期间,共同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的生活,因而两个人的感情十分深厚。李显曾经私下对韦氏发誓:“如果日后我能重见天日,一定会让你随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这也是导致“韦后之乱”的其中一个原因。

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造反,拥戴相王李旦复位。在造反中,韦后被杀,贬为庶人。

李隆基诛杀韦后

唐中宗时,韦后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奴役人民。

710年,母女勾结,毒杀中宗,立温王重茂为帝,改元唐隆,是为少帝。韦后临朝摄政。

公元710年7月21日(唐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女)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立其父睿宗即位。睿宗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为人庸儒,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干预朝政。

712年(延和元年)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李隆基果断诛杀梦想当女皇的韦后内幕

李隆基果断诛杀梦想当女皇的韦后内幕

唐中宗李显死后,韦皇后临朝摄政,准备效法武则天自己当皇帝,李唐王朝再次陷入吉凶难测的历史节点。就在此时,原本默默无闻的李隆基秘密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决定彻底粉碎韦皇后的称帝阴谋。要与势力强大的韦皇后展开生死较量,李隆基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风险和考验?在政变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一、背水一战

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唐中宗刚去世20天。因为还在国丧期间,满城缟素。突然,从宫里冲出来一队人马,马上的人身着大红大紫的崭新官服,手里拿的武器上还沾着斑斑血迹。这些人在长安城的大街上大说大笑地一过,整个城市立马笼罩上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空气。这些人是谁呢,他们怎么敢在国丧期间如此高调?让我们从头说起。

上一章我们讲到,唐中宗死后,韦皇后准备效法武则天再当女皇,李唐宗室又一次面临灭顶之灾。为了挽救李唐王朝,原本身份不高、默默无闻的李隆基挺身而出,调动自身势力,联合相王势力和太平公主势力,准备和韦皇后拼一场。就在李隆基悄悄谋划着政变的时候,本来属于韦皇后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反水,提醒李隆基,形势紧张,政变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如果再拖下去,很可能功亏一篑。

李隆基听了崔日用的话是什么反应呢?他暗中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崔日用两面三刀,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他立场坚定,把掌握的情况报告给韦皇后,自己的脑袋早就跟脖子说再见了。有道是“当局称迷,旁观必审。”李隆基也知道,崔日用说的对,政变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可是,要发动政变,总要先评估一下风险指数。这场政变有没有风险呢?风险太大了。把双方力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韦皇后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她有舆论优势。她已经立了中宗的小儿子李重茂当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政。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的,谁反对她,就是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这就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舆论优势。其次,她有军事优势。中宗刚死,韦皇后就立刻调集五万府兵,让他们和禁军一起,对长安城实行军事管制。为了确保军队的忠诚,她还任命了自己的侄子、女婿等亲信担任将领。这样的军队不仅军事过硬,而且政治合格,当然力量强大。再次,她有政治优势。我们说过,韦皇后在中宗一朝已经安插了很多亲信担任宰相,因此,当时的宰相班子基本都是她的支持者。宰相是百官之首,一呼百应,韦皇后有了他们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颇为稳妥。有了舆论、军事和政治这三大优势,想要挑战韦皇后,无疑相当困难。

反观李隆基这边的情况,可以说和韦皇后那边恰恰相反。韦皇后的优势,正是李隆基的劣势。舆论上,当时天子已立,而且是中宗的儿子,符合继承原则。李隆基要兴兵,那是师出无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舆论上首先就处于劣势。军事上,李隆基虽然没少在禁军中下工夫,在万骑里也有一些朋友,但是,这些朋友是否能够在关键时刻为李隆基卖命并不确定;另外,他们都是中下级军官,即使自己没有问题,能否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发动下属也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防卫力量由万骑、飞骑和府兵共同组成,就算是搞定万骑,其他军事力量也还是巨大的威胁。政治上,李隆基这边的谋臣都是中下级官僚,人微言轻,和韦皇后那边的宰相们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这样看来,李隆基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和韦皇后代表的国家机器相比,显得相当弱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变,确实是胜算不大,风险不小。但是尽管如此,事情也很难再拖下去了。因为时间拖得越长,韦皇后的势力越稳固,越难以动摇;同时,准备时间越长,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也越大。与其如此,还不如背水一战。

就在李隆基为此忐忑不安的时候,禁军里发生了一件事,不仅坚定了李隆基政变的决心,也成为他举事的重要契机。那么,军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与李隆基政变又会有怎样的关联呢?

前面讲过韦皇后不是派了六个侄子、女婿去控制军队吗?这几个小伙子都没在军队干过,是空降兵,完全是因为和韦皇后的亲戚关系才被骤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这样的任命既让他们高兴,也让他们担忧。他们唯恐手下将士不服。怎么才能树立威信呢?几个小伙子一合计,觉得要想立威,就得来点硬的,先让军队怕了自己再说!于是他们想了一个损招,有事没事就找碴儿,动不动就把手下叫来揍上一顿,特别是掌管万骑的韦播和高嵩。因为万骑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所以他们管理起来格外严厉,打起手下来也特别狠。可是,真正的威信一定要建立在别人发自内心的爱戴敬畏基础之上,而发自内心的爱戴、敬畏又怎么可能是打出来的呢?何况,万骑本来是皇帝的贴身护卫,心里还是颇有些骄傲感的,对待这样的军队,打人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果然,韦播和高嵩这么一打,整个军营都炸锅了,一时间群情激奋。万骑的中级将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已经跟李隆基来往半年多了,平时都拿李隆基当贴心人看待。看到这种情形,这两个人就找李隆基诉苦了。李隆基当时正跟刘幽求等一帮谋臣在商量政变的事呢,听完葛福顺和陈玄礼两个人的诉说,不由得彼此会心一笑,这真是及时雨。政变的关键就在军队,现在军队对韦家不满,简直是天助我也,不利用是对不起上天啊。所以,好言好语打发走葛福顺他们,李隆基马上跟军师刘幽求说:事情紧急,还请先生出马,帮我把万骑搞定!大家可能有疑问,既然想要利用万骑,李隆基为什么不当面直说,还要再派刘幽求啊?其实,这就是李隆基的心机所在了。首先,万骑虽然对韦氏势力不满,但是否不满到政变的程度还不清楚,这时李隆基作为主帅贸然动员有风险。其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挥手下的长处,而不是事必躬亲。刘幽求作为谋臣策士,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正是他的优势所在,这和《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先让吴用去试探阮氏三雄是一个道理。果然,刘幽求找到葛福顺,把政治大义和个人功名富贵结合起来一番动员,葛福顺等人慨然允诺:没问题,我们早就觉得韦皇后不是东西,现在韦家子弟如此作践我们,我们更是忍无可忍,愿意跟着临淄王谋取功名,军队的事交给我们了!

陈玄礼唐玄宗时期著名禁军将领。初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马嵬驿,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

搞定了万骑将领,政变也就进入倒计时了。究竟哪一天发难呢?李隆基定在了六月二十日,也就是唐中宗李显死后第十九天。那么,到这个时候,这场政变有没有把握呢?还是没有。尽管葛福顺、陈玄礼已经允诺带万骑参战,但是,韦皇后的相对优势并没有改变,还是敌强我弱。可以想象,这场政变不会那么轻松。

果然,政变时间刚刚确定,第一个麻烦就出现了。什么麻烦呢?李隆基的手下人不干了。谁呢?就是李隆基的贴身保镖王毛仲。我们说过,王毛仲是个聪明人,主人想干什么,他打眼一看就知道,眼看着政变时间迫近,王毛仲害怕了,他分析一番形势,怎么都觉得对李隆基不利。生命诚可贵,尽管王爷对自己不薄,也不能陪着送死啊!所以,六月二十日这天一大早,王毛仲就开溜了,哪里都找不到。王毛仲可是李隆基的贴身保镖,连他都临阵脱逃,可见这场政变对于李隆基方面而言,就是铤而走险!

韦皇后操控小皇帝,掌握朝政之后改元“唐隆”,寓意是使唐朝兴隆起来,以此掩饰她想要称帝的野心,谁知“唐隆”与“隆基”有一字巧合,竟成为李隆基举兵的心理支撑,这也是韦后所始料不及的。然而,就在李隆基准备发动政变的关键时刻,他的贴身侍卫却逃跑了,这也预示了政变的成败难测。那么,政变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险情呢?

二、钟绍京事件

那么,李隆基他们在政变中到底冒险没有呢?冒险了。整个政变一共经历了三次冒险,对李隆基而言,也就是三大考验。第一大考验是能否让钟绍京开门。我们刚才不是说政变定在六月二十日吗?就在这天的傍晚,趁着天色昏暗,李隆基带领军师刘幽求、和尚普润以及保镖李宜德等人偷偷溜到了宫城北面的禁苑之中。

他们干什么去了?找钟绍京去了。钟绍京是李隆基从潞州回长安之后认识的朋友,当时正担任禁苑总监。禁苑位置相当重要,在唐朝,禁苑就在整个宫城的正北面,而禁苑的最南端就是宫城的北门,进了北门,就是皇帝的后宫所在了。李隆基他们想借此宝地,把钟绍京家建设成一个前敌指挥部,在这里就近指挥政变。

到了钟家门口,李隆基举手敲门。就在这个当口,对李隆基的第一个考验来了。

什么考验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钟绍京突然害怕了,不开门。任凭李隆基在外面怎么敲,他就是不开。这怎么办啊?正在着急的时候,屋里,钟绍京的夫人许氏说话了。她说:“忘身徇国,神必助之。且同谋素定,今虽不行,庸得免乎!”什么意思呢?替国家出力,天神都会保佑你的!再说了,你素日和他们同谋,就算现在反悔,你以为别人会饶了你吗?几句话说得钟绍京茅塞顿开,连忙把门打开,毕恭毕敬地把李隆基迎了进来。

可能有人会想,好险啊,钟绍京心理的一点小小变化,居然差点影响整个政变的成败!是不是呢?钟绍京这个人的向背确实意义重大,但是,钟绍京不开门恐怕没有《资治通鉴》记载的这么简单,而是另有缘由。什么缘由呢?我推测,钟绍京不是李隆基政变小组的核心成员。他知道李隆基要政变,但并不知道政变的指挥部就设在他家里。为什么这样推测呢?

唐长安禁苑唐长安一处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长安城北,紧接皇城北墙,是皇宫的重要屏障。禁苑内驻禁军,拱卫京城。

《新唐书》讲到李隆基政变成功要素的时候说,成功的关键在于“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和钟绍京之果”。刘幽求是李隆基的军师,说刘幽求之谋当然是言之有理。崔日用临时反水,投靠李隆基,能够看清形势,这是一种政治智慧,说崔日用之智也足以让人信服。但是钟绍京就不一样了。如果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他临阵退缩,这叫什么果敢啊,这不是果敢的反义词懦弱吗!《新唐书》既然表彰“钟绍京之果”,可见钟绍京的现场表现,绝不像《资治通鉴》记载的那么懦弱。可是,如果钟绍京不懦弱,他为什么一开始表现得犹犹豫豫,直到妻子点拨之后才开门呢?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记载怎么解释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钟绍京虽然平时跟李隆基有来往,但他并不是政变的核心成员,因此,事先并不知道李隆基的计划,所以看到李隆基一伙人突然出现,他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这才不开门的。后来,经过妻子的劝说和自己的思考,他决定支持李隆基,并且果断地打开门把他们请了进去,这才叫做“钟绍京之果”。

钟绍京玄宗唐隆政变功臣之一。事后任中书令,封越国公。开元初年被贬官地方。开元十五年入朝时,钟绍京垂泣奏曰:‘陛下岂不记畴昔之事耶?何忍弃臣荒外,永不见阙庭。且当时立功之人,今并亡殁,唯臣衰老独在,陛下岂不垂愍耶?’玄宗感动,调回长安。年八十余,寿终正寝。

可是,仅仅一句“钟绍京之果”显然还不足以服人。还有没有别的证据呢?《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列了一个策划政变的成员名单。名单包括我们提到过的刘幽求、普润、葛福顺等六个人,但是,唯独没有提到钟绍京。《旧唐书》是依据当时的实录修成的史书,也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最可靠的史料。《旧唐书》不提钟绍京参与策划政变,恰恰证实了我们的猜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钟绍京不开门是常理,开门倒成了特别的果敢,换言之,李隆基此刻贸然拜访钟绍京,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禁苑如此重要,李隆基为什么不提前跟钟绍京打好招呼呢?我觉得,李隆基这样做是经过考虑的。钟绍京是李隆基的朋友,但他也是五品官,官职不低,生活不错,因为书法艺术水平高超,还经常给人写两笔字,能拿点润笔费,小日子过得挺滋润。这样一来,他的顾虑也就比较多。如果提前告诉他,万一他不同意,或者走漏消息,李隆基这边的风险就大了。

反过来,如果事先不告诉他,突然从天而降,钟绍京在仓促之际倒有可能念及旧情,同意开门。再退一步讲,就算他不答应,凭李隆基身边带的几十个人,特别是有李宜德这样的高手强攻,还怕拿不下钟绍京夫妇吗?所以不如索性来个突然袭击。结果一试验,钟绍京果然开门了。这样一来,这次冒险就算有惊无险,一举成功。李隆基顺利地进入禁苑,也就成功地度过了政变的第一个考验。

从韦后临朝称制到李隆基举兵仅仅只有19天,而这19天的周密策划,也充分显示出了李隆基的胆识和谋略。在李隆基等人成功地进入禁苑后,政变也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禁苑位于宫殿的北门外,而宫殿的北门之内就是皇帝所在的后宫。要想一举拿下韦皇后,关键就在于守卫北门的禁军。那么接下来,李隆基将遭遇怎样的考验呢?

三、诛杀韦后

第二个考验便是能否取得禁军的支持。有人可能想,葛福顺他们不是已经决定支持李隆基了吗?没错,但这只是葛福顺他们几个军官的个人决定,能否得到士兵的响应还有待检验。李隆基到钟绍京家里没多久,葛福顺他们也来了。几个人等到二更,夜深人静,出门一看,只见天上正降流星雨,一颗颗硕大的流星闪着白光划过夜空,就像雪花飘落。眼看发生了这样的天象,和尚普润和军师刘幽求赶紧说:这就是改换天命的象征啊,我们动手吧。紧张时刻,再坚强的人都需要安慰,这一句话,其实也就是一种战争动员,一时间群情振奋。这时候,李隆基趁热打铁,对葛福顺他们说:诸位报效国家、博取功名的时刻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啊?葛福顺马上说:您就看我们的吧。说完直奔万骑和飞骑的营房。韦皇后在万骑和飞骑系统一共派了四个将军,除了女婿武延秀住在宫里,其他三个人都在军营之中,天色已晚,他们早就睡着了。葛福顺仗着自己是万骑的军官,大摇大摆走进营房,手起刀落,顷刻之间,三个人的脑袋已经落地了。把几个将军解决完,葛福顺这才大叫起来:韦皇后毒死先帝,想要篡权!今夜我们就要给先帝报仇,立相王当皇帝!谁要是三心二意,帮助逆党,我会株连三族,决不轻饶!葛福顺也是万骑的老长官了,平时威望很高,再加上韦皇后派来的几个将军滥用刑罚,早就失了人心,现在眼看着几个将军的首级都在葛福顺手里,万骑和飞骑的士兵纷纷表态,坚决跟着葛将军!这样,两支禁军就算争取过来了。

那么,这一步是不是冒险呢?相当冒险。试想,如果韦皇后派去的几个将军防范严密一点,葛福顺没有顺利得手;或者虽然杀死了几个将军,但是士兵们并不拥护葛福顺,那形势不就危险了吗?可是,历史事实就是,这两种危险都没有发生,葛福顺非常轻松地就拿下了军队。这样一来,政变的第二个考验又顺利通过。

安抚好士兵之后,葛福顺把三颗人头拿给李隆基,李隆基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他马上做出下一步部署:自己坐镇玄武门指挥,葛福顺和陈玄礼兵分两路,杀进宫去。

为什么李隆基不跟他们一起往里杀啊?因为,到这个时候,他们又面临政变的第三个考验了。就是能否打得过府兵。我们说过,当时韦皇后安排在长安的军事力量一共有三支:一支万骑,一支飞骑,还有一支是府兵。从素质上讲,也许万骑和飞骑战斗力更强,从人数上讲,府兵更占优势。现在,万骑和飞骑算是搞定了,但是,他们能否打败人数众多的府兵呢?李隆基仍然没有把握,所以,他安排葛福顺和陈玄礼先带兵杀进去。如果顺利,他再跟进,反过来,如果不顺,他可能就另做打算了。那么,这两支军队进展到底顺不顺利呢?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从进军速度推算,两军的进展还是相当顺利的。李隆基不是在二更才开始行动的吗?到三更的时候,葛福顺和陈玄礼的两支军队已经在宫里胜利会师了,换言之,他们一路根本没遇到特别有效的抵抗。韦皇后安排的那么多府兵都哪里去了?倒戈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这些府兵“闻噪声,皆被甲应之”,直接在阵前起义了。为什么府兵会阵前倒戈呀?这就叫天意民心。李唐王朝自从高宗后期就陷入动荡之中,现在,人心思定,对韦皇后那一套不感兴趣了!这样一来,政变的第三个考验也顺利通过。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听到两军胜利会师的欢呼声,李隆基也带人杀进宫来。三路人马汇合之后,更是势如破竹,顷刻之间,无论是仓皇逃跑的韦皇后、对镜画眉的安乐公主,还是故作镇定、首鼠两端的上官婉儿,都灰飞烟灭。

眼看着宫里的厮杀告一段落,李隆基又派崔日用带领一队人马,出宫清理韦皇后的宗族和党羽。崔日用本来是韦皇后这边的人,平时也没少跟这些人喝酒吃饭,可是政治上的敌人和朋友转化得就这么迅速,昔日崔家的座上客,转眼之间都成了崔日用的刀下鬼。到六月二十一日清晨,韦皇后的党羽也被一网打尽,政变胜利结束。这个胜利经过了那么多波折,真是来之不易。论功行赏,一夜之间,刘幽求写了一百多道诏书,写得手都软了。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开头说的那一幕,一百多新官穿着大红大紫的官服,走上街头,弹冠相庆!

对于这次政变,学者认为,它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但跟以往的一些内争不同,它在唐朝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李隆基“拨乱反正”的第一步,没有这次政变,也就没有后来的“开元盛世”。那么,李隆基为什么能够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取得政变的胜利?

李隆基为什么能在那么不利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史书中提到的用人方略。具体说来,就是《新唐书》总结的“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钟绍京之果”。李隆基虽然年轻,但是在用人方面已经颇有心得。钟绍京用他的地理位置,刘幽求用他的发达头脑,崔日用用他的随机应变,甚至还有葛福顺用他的武力、普润和尚用他的宗教号召力、王毛仲用他的沟通能力。这些人都是人才,能够让各种人才为我所用的,就是帅才,是王者之才。但是,只讲用人还不足以解释他胜利的原因。我觉得,李隆基取胜,至少还有三方面的因素:勇气、运气和人气。

什么是勇气?对于李隆基而言,勇气首先意味着敢于背水一战。李隆基是贵公子出身,在此之前从没有打过仗。但是,在李唐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刻,他敢于挺身而出,以弱斗强,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政治勇气,正是这种勇气成为整个政变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讲天命。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好运气。李隆基的运气好不好呢?太好了。政变中他经历了三次大考验,每次考验都意味着一次巨大的风险。试想,如果钟绍京坚决不开门会怎么样呢?如果葛福顺没能把韦皇后派去的主帅杀死会怎么样呢?如果万骑杀进宫后,遇到府兵的誓死抵抗又会怎么样呢?可以说,任何一步出差错,都可能功亏一篑。可是,事实就是在任何可能出差错的地方都没出差错,这就是运气。

再看人气。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李隆基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运气呢?看起来是老天帮忙,其实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李隆基以及李唐宗室此前积累的人气。试想,如果李隆基不是在半年前和钟绍京交上了朋友,钟绍京怎么会临时决定支持他呢?如果李隆基平日没有和禁军交往,将士们又怎么会为他卖命呢?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韦皇后倒行逆施引起天下人不满,大家普遍同情李唐宗室,又怎么会有府兵的临阵倒戈呢?

这样看来,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取胜,关键在于他的软实力。在历史的选择面前,软实力并不软,相反,依靠软实力取胜的李隆基刚一出手,就是一记重拳。这只重拳打垮了韦皇后,也打掉了悬在李唐宗室头上的利剑。

诛杀韦皇后是唐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在这场关乎唐朝前途命运的斗争中,李隆基“识度弘远,英武果断”的政治家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关于韦皇后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和武则天杀了几个儿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