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为什么恨刘伯温(方国珍是谁)

生活经验053

今天给各位分享方国珍为什么恨刘伯温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刘伯温最痛恨的叛贼是谁?

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刘伯温被尊称为神人,当然这是在他死后多年的事情,他在被称神人之前也曾经是一位俗人,只不过是一位有才华的俗人。

方国珍为什么恨刘伯温(方国珍是谁),第1张

刘伯温12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进士,他的目标是想为大元朝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怎奈元朝腐朽不堪,刘伯温这样的人才根本得不到重用,混了几年之后刘伯温最高的职位才是一个5品文职,根本无法伸展拳脚。

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农民起义军犹如冬天里的雪花,多的数不过来,光是名气大的就有方国珍,刘福通,张士诚和朱元璋几大派系,元朝政府无力围剿,便学习了宋朝的招安政策,但是这些起义军只有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投降,情况稍微好转又起来造反,令元朝颇为头疼,尤其是方国珍,此人屡次投降,又屡次造反,毫无信誉可言。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体型高大壮实,全身发白,唯独面目黝黑。方国珍家中兄弟5人,他们都是以走私贩卖私盐为生,但这个工作在那时相当具有危险,被抓之后是要被杀头的,不过利润非常可观,因此方国珍家中巨富。

按理说,那些造反起义的人都是生活贫困,无法活下去的人,可是方国珍不同,他不愁吃穿为何也要造反呢?原来当时有一个叫蔡乱头的人在海上打家劫舍,遭到了官府通缉,方国珍的仇家借此污蔑他们与蔡乱头是一伙的,方国珍百口莫辩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仇家杀掉,带着巨额财富逃到了海上,这里是他发家的地方,方国珍尤为熟悉。

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了,那就公开造反吧,方国珍兄弟散了许多财产,很快就招募了几千人的队伍,他们长期在海上生活,元政府派兵多次围剿,由于不擅长海上作战,每次都是大败而归,甚至主要将领都被方国珍杀死了,元政府震动。

刘伯温在浙江任职期间,对方国珍尤为痛恨,他曾经向政府献计策消灭方国珍,逼得的方国珍最终走投无路,选择向元政府投降,元政府自然很高兴,岂不知方国珍是假投降,等时机成熟立即又造反。刘伯温认为方国珍这样的反贼,根本就不能用招安,必须斩草除根,可是方国珍也不是吃素的,这个人很有办法,确切来说他对元政府很了解,每次当他走投无路时他就用重金收买元政府中央的大官,直接绕过地方官员的约束,结果就是刘伯温剿匪无功劳,反而被批判训斥,内心痛苦无比,只能仰天长叹,大元完了。

刘伯温有剿匪的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机会,这与其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性格有关,他骨子里有一股儒家的高傲,不愿意向权贵低头,因此刘伯温只能回到老家归隐等待他的伯乐。

刘伯温隐居时,方国珍可没闲着,他一边与元政府暧昧不清,一边又与朱元璋互相争斗,但是方国珍的能力和远见远远比不了朱元璋,几个回合下来方国珍就败下阵了,只能想朱元璋乞求和谈,但方国珍依然是故伎重演,不是真投降而是想要试探朱元璋的底线,朱元璋可不是元顺帝,他一眼就看出了方国珍的那点小把戏,他回信训斥方国珍:

吾始以汝豪杰识时务,故命汝** 一方。汝顾中怀叵测,欲觇我虚实则遣侍子,欲却我官爵则称老病。

方国珍面对朱元璋真是黔驴技穷了,只好再次写信乞降,表示愿意负荆请罪。朱元璋看后突然产生了怜悯之心,他向方国珍回信“你违背我的告诫,不马上收手归命,反而流入海上,负恩实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无路,又情词恳切,我理当以你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朱元璋软硬兼施,他一边安抚方国珍,一边又要求方国珍赶紧来南京请罪,方国珍不敢怠慢,只得来到南京见朱元璋,朱元璋痛斥“你来的是不是太晚了”,方国珍吓得魂不附体。

方国珍是一位没有大志向的起义军,这点与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元璋一开始野心就极大,他想做帝王,而方国珍只想有个地方苟且偷安即可。也许朱元璋正是看到了方国珍没有野心,也就没有为难他,朱元璋册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当然这只是一个虚职,并不需要他赴任,只在南京领取工资就行了。

1374年方国珍病死在了南京,朱元璋亲自为他主持祭祀仪式,已经很够意思了。方国珍与其他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军相比,他的下场还是比较好的。值得一提的是,方国珍病死的第二年,刘伯温也死了。

刘伯温是元朝官员,为什么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

身为元朝官员的刘伯温之所以会协助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其原因在于他对元朝的腐败统治十分失望与不满,故而希望能够有新政权将其取而代之。出生于元朝末年的刘伯温在二十三岁时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后来他虽高中进士却因当时朝局混乱而未能成功入仕,反而又在家中闲居了三年之久。三年之后,刘伯温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的县丞,开始正式进入官场。

因为刘伯温执法严明且爱民如子,故而高安县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与此同时,高安县当地的社会风气也在他的治理下日渐好转。不过相对的,高安县的地方豪绅却十分痛恨刘伯温,为此常常设法陷害他。幸亏刘伯温有长官以及百姓的庇护,所以这些豪绅并没能给他造成太大的祸端。然而纵然刘伯温为官期间政绩出色,但是碍于当时元朝朝局实在混乱,所以刘伯温后来还是辞了官。

刘伯温辞官之后便返回故乡,几年之后朝廷再一次征召他入朝为官。这一次朝廷授予刘伯温的官职是江浙儒副提举。但是后来因为举报监察御史职这一举动,刘伯温再一次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挤,为此他仅在职一年便再一次辞官回乡。在家又闲居了两年,刘伯温在欧阳苏的邀请下前往丹徒并在此隐居。两年之后刘伯温离开丹徒转而去往杭州,然后在此又待了四年。四年之后因为徐寿辉率军攻打杭州的缘故,刘伯温只能携带家人离开杭州。

待刘伯温从杭州回到家乡后没多久,他便又一次收到朝廷发来的征召公文。之后刘伯温便再次入仕,成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此次在任期间刘伯温主要负责镇压江浙地区的盗贼,而这些盗贼中有一名叫方国珍的人犯事最多。刘伯温认为唯有将此人诛杀才能以示惩戒,但是朝廷却想要招降方国珍。最后方国珍在重金贿赂官府的情况下被顺利招安,而他在被招安之后还反过来诬赖刘伯温。刘伯温因为这件事情对元廷越发失望,于是直接辞官归乡。

大明谋臣刘伯温:高考一举成名,元朝为官四起四落,65岁死因成谜

1375年5月的一天,与诸葛亮齐名的,被后世神化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刘伯温,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结时刻。

这个一生中,经历过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老人,在看透一切之后,心中腾起的是无限的悲凉。

他至此都没有弄清楚的事情,是自己的死,与现任皇帝朱元璋,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对生死的态度,当然是无所谓的,令他伤心的,是曾经肝胆相照的老战友朱元璋,此刻为何如此的冰冷无情?

不管朱元璋是否对自己下:手,曾经同生共死的友谊,为何现在都没有了?

人情似纸张张薄,这句话,久久的在他耳畔盘旋着,可以参透生死的人,却未必能参透人情世故。

这个问题,他只能痛苦的带进自己的坟墓里。

刘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县,自小就非常聪明,读起书来,七行俱下。

老师看了他的文章之后,高兴地赞道:日后必成大器。

1333年,刘基迎来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高考,他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举高中进士,此刻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感觉,自己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就长大了。

他要将自己的所学,献给他深爱的大元王朝,和王朝那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他对自己的明天,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可现实,却像个不守时的老破钟一样,直到三年后,才任命他为高安县丞,这个职务并不高,正八品,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

但刘基,依旧为此感到非常的骄傲,上任之后的他,凭着一腔热血,藐视官场那一套腐朽的人情世故,堕落腐败 ,他的所作所为,始终恪守八个字:忠君爱国,勤政为民。

这时,在他的管辖地,恰好出了一个案件,一个本地很有背景的人,杀人之后,贿赂主审官,硬是把故意杀人案,判成了误杀。

其实,这个案件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案件的凶手,在地方上多少有些势力,以致判案不公。

原告不服,就告个不停,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凶手的背景,自然而然也都不去触碰这个案子,一时做不好,说不定乌纱难保。

其实这个案件,很类似于红楼梦里的葫芦案,众官员推来推去,知府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推给了刘基。

刘基毫无顾忌,欣然接受此案。

其实,当时那腐败的官场,所有的官员,都像老于世故的贾雨村,而刘基,则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刘基接手案件以后,抛开所有的人情世故以及关系网,一切都走法律程序,快速度的就将案件凶手处死。

地方官场大震,初审官也被罢官,老百姓都高兴的尊刘基为刘青天。

可官员们更清楚,刘基闯祸了,你将为你触碰的那个无形的网,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些良知的官员,还为刘基捏了一把汗,那些老滑头们,就等着看这个年轻人的好戏。

被处死的凶手家属,与被罢免的初审官,开始带重金四处游说,一定要致刘基于死地。

幸亏行省有位大臣看不下去,暗中帮了他一把,才没有被一棍子打死,调往他处任职,同时也降为了一个,没有权利的普通工作人员。

刘基为自己得到这样的不公待遇,感到格外愤怒,一气之下,辞职回家。

他知道,自己是因为触碰了那张无形的网,可他并不后悔,他的内心深处,有自己要坚守的原则。

1348年,在家归隐的刘基,意外的被政府启用,任命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

上任前,有朋友提醒他,不该触碰的东西,就不要去碰。

聪明的刘基,知道朋友所说的,是那张无形的网,他认真的听了,也记住了,可是,要他不去触碰,除非官场不再有人情腐败,百姓不再有生活疾苦。

上任以后的刘基,马上就发现了行省监察御史渎职枉法的行为,其实这些事情,所有官员都知道,元末的官场一向如此,既然我们无力改变,那就去适应吧,毕竟有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没想到伟大的真理,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包括这腐败透顶的官场。

可刘基不这么认为,他一定要让渎职枉法的监察御史,付出应有的代价。

他马上向朝廷上书,弹劾那名御史,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固执的他再次上书,这次得到的,是上级对自己的一顿斥责,说他诬告官员,别有用心。

刘基再一次愤怒辞职,辞职后的刘基,潜心学问,有朋友劝他去走走关系,托托人情,凭你的学识,做个官是没问题的,只是别人不去触碰的东西,你也别去触碰,因为你只是这个花花世界的一个小人物,你不能扭转乾坤,不能改变世界,你就去适应这个世界的世态炎凉吧。

刘基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为自己好,可这个好,是受限制的,他只能好了自己,他将会无限放大的,坏了国家利益,坏了百姓的利益,所以,刘基并不想得到这个好。

1352年,朝廷因为与起事的方国珍作战,屡次失败,有人便推荐了军事才能出众的刘基,这一次是上阵杀敌,刘基消失的激情,被再度点燃,他坚信,那血肉横飞的战场,不可能再有人情世故生存的土壤,他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干,和一腔热情,来报效大元王朝。

奉命于危难之际的刘基,很快在战场上将方国珍击败,狡猾的方国珍,便主动与朝廷谈判。

对方国珍的谈判,刘基坚决拒绝,他认为,方国珍是祸首,而且以前就起事过,后来投向了朝廷,这次属于复判,应从严从重处理。

方国珍凭着自己的经验,马上以重金贿赂刘基,想封住他的嘴,刘基拒绝了他的贿赂,他的心中,有自己要坚守的原则。

方国珍见贿赂刘基不成,便开始贿赂刘基的上级,贿赂朝廷的相关大臣。

上头的处理很快下来了,刘基莫名的被判了个“擅作威福,伤朝庭好生之仁”的罪名而被暨管至绍兴。

而祸乱国家,又被打败的方国珍,则加官进爵。

这都是什么,绝望的刘基,拔剑在手,泪流满面,他愿以自己的死,来唤醒这个堕落的王朝,朋友们赶紧拦住了他,对他一番劝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你又何必如此执着,你对朝廷,问心无愧便是,再说还有老母在堂,你徒死,朝廷不会改变,老母却无人照料。

无奈的刘基,只好放下手中的剑,奔赴绍兴,过起他的暨管生涯。

可朝廷,马上又因为有战事,不得不启用刘基,刘基再一次奉命出征,这次,打了胜仗以后,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他也不想说什么。

可是,他的战友觉得他功劳很大,应该有更大的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干,于是,把刘基的功劳,上报朝廷,不只是希望他升职,更希望他能以自己的才学,为朝廷做更多的事情。

可战事已经平息,刘基现在没用了,朝廷的相关官员,又想起了方国珍的事情,而继续压制刘基,不但没有将他升职,还剥夺了他的所有兵权。

这次,刘基没有愤怒,因为他太深知,自己所深爱的这个腐朽的朝廷了。

此刻的刘基,心灰意冷,一个不能抛开人情世故,堕落腐化的朝廷,怎么能蒸蒸日上?

怎么能为民造福?

1359年,在大元王朝四起四落的刘基,辞职归隐,他痛下决心,要永远离开自己曾经深爱的这个朝廷。

此时的刘基,已49岁,从当年考中进士至今,不知不觉,在宦海浮沉中,已过了26年的光景。

蓦然回首,两鬓斑白,曾经的热血少年,早已不在。

刘基归隐一年后,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的势力在迅速崛起。

与元朝那个昏庸无能的体系不同,朱元璋任人唯贤,为天下百姓而战,他希望所有的百姓,都有家住,有地种,有饭吃。

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先推翻现在这个腐朽的王朝。

朱元璋听说了刘基这个人才以后,马上派人去数次聘请他,而刘基在接到邀请以后,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彷徨,因为一旦投奔朱元璋,自己就成了,自己曾经深爱的大元王朝的敌人。

纵然,那个王朝数次抛弃他,但他也希望王朝能够欣欣向荣,而不被消灭。

可是,这个堕落的王朝,能如他所愿吗?

当朱元璋派来的使者,恭敬地向他说道:“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时,刘基的内心,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样的话,在以往的岁月里,没有人向他说过。

他明白了,若以天下苍生为念,则自己曾经深爱的大元王朝,必将要被推翻。

刘基把所有都想明白以后,50岁的他,毅然决然的奔赴应天,参加了朱元璋的部队。

这里的空气,让刘基感到格外的新鲜,因为,这里没有人情世故,没有堕落腐化,没有那张无形的网。

刘基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被朱元璋亲切地称为先生,这种发自内心的尊敬,让年过半百的刘基,内心充满了激情,他与朱元璋在推翻元王朝的道路上,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他相信自己在50岁所作出的选择,没有错误。

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终于,于1368年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大明王朝。

这份辉煌的业绩,有刘基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为此感到深深的骄傲。

可是,在朱元璋一次外出巡幸汴梁时,刘基奉命与左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师,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刘基可怕的意识到,这个新王朝里,似乎也有了当初元朝的气息。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叫李彬的官员犯法,按律当斩,案情非常简单,可是,此时李善长站了出来,以左丞相的身份,为李彬求情。

刘基马上知道了,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此情此景,是多么的熟悉,不禁让刘基想起了,曾经刚入元朝为官时,遇到的头一个案件,从此,便开始了自己坎坷不平的宦海浮沉。

难道,昨天的故事,现在又要重演?

现在,刘基有两个选择,要么顺从李善长,放过李彬,你好我也好。

要么,严格执法,将李彬处死,可是 ,这样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前路漫漫,何去何从?

刘基在左右衡量之后,选择了严格执法,将李彬处死。

或许,刘基的行为,让许多官员感到他不近人情,不可理喻,可刘基坚持了自己问心无愧的选择。

正义与可怕的人情世故 ,堕落腐败,似乎永远都处在可怕的对立面。

在刘基执法如山的时候,不禁就得罪了左丞相李善长。

朱元璋返京后,李善长马上纠集许多怨恨刘基的官员,开始攻击他,恨不得马上将他置于死地,朱元璋在表面上为刘基顶住了一切,然而,毕竟攻击刘基的人太多,朱元璋对他,多少有了一些看法。

机敏的刘基,马上意识到了这些异常,他选择了与元朝时同样的处理方式,辞职。不过,表面上还是有非常得体的理由:告老还乡。

朱元璋没有太多的挽留,就同意了。

这不禁使刘基想起,曾经与朱元璋携手对抗强大的敌人陈友谅时,那是一场以20万兵力大战对方60万兵力、一决生死的战斗,恰巧当时自己的老母亲去世,刘基想回家奔丧,可朱元璋亲自给他写信,左一个先生右一个先生地尊称着,因为血肉横飞的战场更需要他,朱元璋更需要他。

刘基擦干了眼角的泪,在战场上望着家乡的方向,望着母亲永远睡着的那个地方,深深地跪拜,请母亲原谅儿子的不孝,这里需要我,我不能回去。

未能亲自料理母亲的后事,是刘基心中永远的痛。

一切都过去了,今天自己提出告老还乡,皇上马上同意了,此一时彼一时,战争结束了,我这个老头子留在这里,还有什么用?

可是,回乡之后的刘基,不知不觉就再一次被卷入了人情世故的斗争。

在他家乡不远处,有个叫谈洋的地方,盗贼出没,祸害百姓,刘基不愿袖手旁观,他马上将此事上报朱元璋,要求这里建立巡检司,可是,刚刚建立起巡检司不久,马上有一个叫周广三的头目起事,击溃巡检司守军,占据谈洋,危害一方。

地方官员无力剿捕,又偷偷瞒着,不敢上报朝廷,一个个怕丢了脑袋上的乌纱。

刘基见反贼势力越来越大,容不得多想,再一次让儿子火速上报朱元璋,朱元璋得到消息后,马上派兵,将这里的祸乱平息。

刘基在这次事件里,本来是立了大功的,然而,他得到的,是一场可怕的灾祸。

当时,朝中的丞相叫胡惟庸,为人心胸狭窄,专权自恣,当初朱元璋曾询问刘基,胡惟庸能否为相,刘基公正客观的回答道:如果把丞相比作驾车的马,胡惟庸会把马车弄翻的。

刘基目光深远,所料必中,在刘基死后五年,朱元璋掀起了可怕的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前后诛杀了3万余人,这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可怕的灾难。

可当时谈洋事件案发时,胡惟庸正是在朝中呼风唤雨的时候,他以刘基将案件直接上报皇帝,而没有上报自己管辖的中书省为由,再加上当初刘基说过,他不能胜任丞相的话,开始疯狂的报复刘基。

他居然唆使手下官员,向朱元璋上奏,说谈洋那里有王气,刘基之所以在那里要求设立巡检司,是想从百姓手里,把那块地抢到自己手里,将来做自己的墓地,这个罪名一旦成立,后果不堪设想。

王气,墓地,这些词语联系起来,分明在暗示,刘基想争夺朱明的江山,这是一个株连九族,死无葬身之地的罪名。

刘基知道以后,火速返回京师,向朱元璋谢罪,并且再也不敢离开京师,就留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皇帝时刻看着自己,根本没有夺权篡位的机会。

一向多疑的朱元璋,愤怒的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深知这次事件的可怕程度,在惊惧与悲伤中,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丞相胡惟庸派医生,给刘基看病,可是,刘基吃了他的药以后,腹中感到有石头一般坚硬。

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元璋,但朱元璋什么都没说,这不禁让心思缜密的刘基大疑,到底医生是谁派来的,胡惟庸还是朱元璋?为什么皇帝听了自己服药不适的情况以后,毫无反应,刘基不敢再往下想。

此刻,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更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

也许,是自己本身病情加重,并没有什么幕后推手,是自己多疑了。

而皇帝,亲眼看到自己的这个老战友,已时日无多,便赐他回乡。同时送来了一份诏书,却让刘基大为感伤。

诏书开篇说道: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括苍之士,少有英明,海内闻之。

皇帝的意思,似乎要与自己绝交,曾经都尊称先生,现在却直呼刘基,他不禁感慨:刘基还是刘基,而老战友朱元璋,已是皇帝。

黯然神伤的刘基,眼角无力的流下了浑浊的老泪,他默默的按皇帝的旨意,返回自己的家乡。

至此,不禁回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这个老人,悲凉的不是自己的死,而是自己的老战友,为何不再珍惜彼此的友谊。

难道,自己杀李彬有错吗?

难道,客观的说胡惟庸不配做丞相,有错吗?

难道,谈洋有人起事,祸害百姓,上报皇帝,有错吗?

其实,这个奄奄一息老人,他的所有的纠结,都是没有必要的。

他是一个誓与堕落腐化,抗争到底的坚强的战士。

同时,他又是一个孤军奋战,可怜的老人。

他那种誓不妥协的品行,为自己赢得的,是流芳千古。

刘伯温——我的梦中情人

      若没有它,也许今生今世我也不会知道所谓《烧饼歌》中 “只恐燕子飞来” 的含义。若没有它,我也不会对从未听过的闽南语歌曲着迷这么多年并对中国南方的这种方言情有独钟。若没有它,我应该永远也不会知晓,为何在中国民间中流传着这个说法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若没有它,我的确没有学习繁体字的动力。若没有它,我人生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了。它,是多少年来,关于明朝时期最令我 “执着” 的第一部台湾连续剧《神机妙算刘伯温》。也许,提起宫斗和历史类的影视作品,人们都赞同** 制作的应该比港台剧做得好。其实,我写出这篇文章来不是想夸奖这部戏有多么地好,而更多的是想对这个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敬佩和爱戴。所以,先不说我与这部戏的故事,而要向大家分享一下,专家是如何分析这位流芳千古的英雄的。

      前不久,我刚刚发现江西卫视有一档节目叫《经典传奇》,而在2016年10月曾讲的故事竟是关于刘伯温的。那期的题目为 “历史迷案记•明朝第一谋臣刘伯温之死”。本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刘伯温的信息之际,而在这条路上又遇上了此主题,可想而知,我一句话也不说就点进去看了。节目时长为半个小时左右,讲解的内容较多,但既清楚而又科学。我看得津津有味。其中就有这么几段较为亮点: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什么意思呢?就说历史上有智慧,有谋略的聪明人很多,但是最最聪明的就这两位。甚至有人认为,两人相比,刘伯温更胜一筹(我就是那帮人的其中一个),因为他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刘伯温晚年得了病,照太医的方子吃药之后,他的病情不但不见好转,相反十几天之后出现了严重恶化。三个月后人就死了。从这段情形来看,刘伯温死得有点莫名其妙。可问题出在哪呢?是刘伯温年纪太大了吗?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按照明代的标准,这个年纪不算太老。是风寒严重吗?对当时的太医来说,风寒算不上疑难杂症。那既然年纪不算老,病情不算严重,可为什么吃了太医开了药没多久,刘伯温就死了呢?虽然说史料记载,刘伯温被胡惟庸害死。民间传说,害死刘伯温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朱元璋。但是对这两个说法,厦门大学某位姓傅的教授都认为不成立。那么刘伯温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按照傅教授的推断,很有可能是刘伯温病死的。那么刘伯温得的是什么病呢?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肝癌。傅教授认为,也不完全依据史料的描述,刘伯温得了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更是密不可分。据《明史·刘基传》的记载,刘伯温的性格的第一个特征是性情刚烈。有一个贩盐为生的强盗叫方国珍举兵造反了。这势力强大的,元朝政府拿他没办法。这就想起了附近的刘伯温就起用刘伯温为元帅府的都市,相当于元帅府的主任。刘伯温上任之后就提出了方案,下令各个城加高城墙,严防死守。这一下方国珍没戏了。这方国珍无招了,而这朝廷又想招抚他了遭到刘伯温的坚决反对,说这号挑头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必须杀一儆百。最后方国珍上下打点买通官员,朝廷还是招抚了方国珍。刘伯温一气之下又辞职了。他性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脾气暴躁。在史料中,傅教授发现,刘伯温特别爱发脾气。比如有一年,陈友谅大军占了太平成(安徽当涂)继续准备向东扩张,势力非常强大,把朱元璋手下的这帮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说赶快撤退吧,有人说赶快投降吧。唯独刘伯温怒目圆睁坐那,一声不响。朱元璋一看这刘伯温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了。只是不方便当着众人的面说,就把刘伯温叫到自个儿房间就问 “先生,事已至此,怎么办呢?”。刘伯温说 “这一帮子主张撤退的投降的应该统统杀了”。(傅教授认为刘伯温)你看这话说得多难听啊。若让这些人知道不得恨你啊!有人说,这是刘伯温性格直率。不是,这是刘伯温爱乱发脾气。那么我们要问了,癌症,据现代医学确实跟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抑郁的人患癌症的概率确实比较高。可是,既然刘伯温爱发脾气,那有气都撤出来了又怎么可能抑郁呢?这个问题确实也让傅教授为难了好一阵子。但是,他还是找到了刘伯温的心结所在。

            什么心结呢?其一,忠臣不事二主的纠结。傅教授说,在投朱元璋之前,就在投与不投之间的徘徊犹豫了很久。当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不和朱元璋合作的时候,朱元璋仍下一句话说 “白面书生不识时务” 说完转身离开婺州(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回了应天。那么在刘伯温的心目中,朱元璋就是个草寇。可是经过一段观察发现,这个草寇可不一般,是一代明主。可是观念转变完了之后,他依然在儒家的那种忠臣不事二主的矛盾中纠结。这样的纠结也可以理解。想想看,一个政府的官员让他投农民军,本来还在打仗呢,现在投到对面的营垒中去。这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的。这个过程会很压抑。其二,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之后建立了不世功勋,但是他感觉,其实自己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朱元璋真正的信任。为什么呢?最明显的,就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只给了个伯爵。俸禄最初是多少呢?每年240石。再看李善长,人家是公爵(公侯伯子男),比自己高两个档次。每年俸禄更是多达4000石。这是刘伯温感到压抑的地方。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让刘伯温抱憾终身。什么事呢?他没有当上丞相。像刘伯温这种读书人,当丞相应该是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可是朱元璋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心愿。所以在内心,刘伯温一直相当抑郁。当然,傅教授认为,造成刘伯温患上肝癌还有一个致命的打击。一面是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可是强压着自己的真性情不能发火。志向高远,心气极高却强忍着去归隐田园。归隐了田园还避免不了小人的诬陷。小人诬陷还不能够声辩自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住在皇帝身边,让皇帝放心我没有野心。这得多郁闷啊。刘伯温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种心态是最伤肝了。正在刘伯温在京城谢罪的这些日子里,胡惟庸正式被任命为左丞相。这是对刘伯温郁闷压抑心情的最后一击。刘伯温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悲愤地说了一句 “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意思是如果我对胡惟庸的预言不验的话,那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了。那么他的这个 “吾言” 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他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说胡惟庸 “如果以驾车为例的话,他会毁了你的车的”。胡惟庸的得势让刘伯温是 ‘忧愤疾作’。显然,刘伯温的病不是偶感风寒,而是因为心情长久压抑,忧愤交加生了病”。(…)

      可见,傅教授所提出的这些推断很有道理。而作为一名在华留学生来说,我虽想了解更多,但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毕竟历史是历史,有些细节现代人是无法解释的。我却有另外的看法。人在世不管出生于某段历史,TA的长相、智慧与人生的种种经历都离不开这个个体前生今世的因果。当TA完成某个“任务”或已把该偿还的东西偿还完了将自然而然地离去,包括感情。不管我们用现代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也只能推出很有可能性的结论而已。

      作为一个着迷于古装剧的女观众,我承认自己一直以来关注更多的是各位英雄的感情生活。这部台剧不说,就说很早很早以前,当我还在读中学时就看了不少中国电视剧了。其中当然也有诸多明星演过《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我往年所接触过的影视作品都是已被翻译成自己的母语了。而有些东西,越了解原本越感到欣慰。就像这部台剧一样,从2006年8月在台湾持续播出到2008年3月,共有九个单元的404集。每个单元大概有几十集,讲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据我所知,这部戏从未在** 播过。而在越南的近几年来,各个电视台都陆续播出。当初,由于还没完整地买下版权,所以一两个单元播出完之后就停止了。没想到一播就得到越南观众各阶段年龄的喜爱和追随。我早就明知台湾剧的风格。不但剧本很长,甚至有点啰嗦,而且大部分都是内景或假景。但因为它也是一部喜剧,而且讲的故事真不错,所以我越看越把持不住自己了。我还记得当年,因为被剧中的情景和角色所吸引住了,尤其是刘伯温和阿秀——刘伯温的师妹,那段多愁伤感的感情,令我差点儿报上了大学中文系专业。后来通过一些会中文的越南朋友介绍,我意识到在第七单元的某一集,阿秀会死的。若剧中这个情节对于刘伯温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那么戏外,在阿秀牺牲之后也是我们对这部戏的告别。我们不想再看、不想再面对刘伯温,因为看到他,我们会想起阿秀,我们会很难受的。“为什么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每次想到这,我都很无奈。为什么我们的命格恰恰相克呢?”。那时,每当想到这些话时,我就像疯了一样,恨不得看懂每一行字幕的意义,甚至找书籍去了解,看看到底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痛的情景。不过命运的安排还真捉弄人啊。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甚至一直到我快大学毕业之际才会那么一点点汉语。也许对我唯一的安慰就是历史上,刘伯温虽娶了三个妻子,但他对第一位夫人(也是他的表妹)感情最为深刻。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过去没有发生过那场悲剧。

      不知不觉,快十年了。为了追求事业、学业,我几乎都忘了心里面仍存在着这个心结——戏中的阿秀为何要死呢?如今,我终于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中国话,终于可以继续跟随“伯温思秀”的故事了。我不知如何形容这个爱情故事有多美,只知道这部戏本来的名称在百度上已被改为《刘伯温与阿秀》了。它不但体现出来了历史上刘伯温最真实的性格,而且也满足了我们的少女之心。唯独不真实的一点就是刘伯温的颜值太高了。

      很多人会认为我是个疯狂的影迷而离开现实。但,不管怎么说,若爱上某件事或某个人而能让我们敢追求到底目的并敢与生命打赌来成全它,我觉得很值得!我之前不知为何最近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如今似乎明白了。近两年在中国生活,我发现其实当我们能如愿以偿或能更深刻地去了解自己所爱的时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觉得这种幸福感除了用泪水来“发泄”之外,实在难以言表了。�n�oh-�

刘伯温一生神机妙算,为何还落得一个被罢官四次,并被陷害毒死的下场?

刘伯温在民间很厉害,民间百姓都把他和诸葛亮并称。什么“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甚至话语见比诸葛亮还要牛!但是刘伯温就不会神机妙算,如果刘伯温真的那么神,他就不会最终惨遭毒手了。

历史上朱元璋的确称他为张子房,但是他没有神机妙算,如果真神机妙算早就算到自己的死了。刘伯温第一次做官是1333年,这个时候他也就二十出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也是干的有模有样,什么体恤民情,打击豪强,整治地方也受到了百姓的赞美。后来因为和自己官府的幕僚意见不合,最终索性辞职回家。到了1343年如果问又被朝廷征召出任浙江提举,后来因为犯了一点过错,被朝中大臣屡次刁难,所以再次打辞职报告。到了1352年,朝廷任命刘伯温为江浙元帅府都事,负责浙平定江各处叛乱。

但是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刘伯温当时面对的最大反派势力就是方国珍,后来上级受到了贿赂把方国珍招安了。方国珍成为了朝廷官员,一直记恨刘伯温,反手就是弹劾他!刘伯温没办法一气之下再写辞职信。经过这三次罢官本来刘伯温已经打算隐居了,可是朱重八出现了。朱重八亲自去他家请他,他发现朱重八才是靠谱的主,再加上自己痛恨元朝(毕竟罢了他三次)于是直接反元。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间为1368年,也正是这一年刘伯温也因为派系争斗再次遭遇罢官。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又把刘伯温请了回来,可是刘伯温这次虽然接受了封赏,但是也请辞回家了。

但是刘伯温不会神机妙算啊,如果会也不会被胡惟庸算计毒死。话说刘伯温回到家看中了一块地,想用于百年之后自己的安歇处。胡惟庸说那块地有王气,于是刘伯温不得不去京师请罪。刘伯温到了京师朱元璋压根不理他,从此得病不起。朱元璋听说后就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替他看病,结果病情加重不久身死,终年64岁。

关于方国珍为什么恨刘伯温和方国珍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