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什么杀长孙无忌(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

生活经验091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李治为什么杀长孙无忌,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李治为什么杀长孙无忌(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第1张

本文目录: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为什么李治要杀害他?

因为长孙无忌贪恋权势,威胁到了李治的皇权,所以李治才要除掉长孙无忌。长孙家权势滔天,尽管长孙无忌对李唐忠心耿耿,但是长孙无忌不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不会背叛李唐,所以李治要将这种危险因素扼杀于摇篮中。

李治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初上位之时,李治十分仰仗舅舅,有什么事情都会请示一下长孙无忌,久而久之,长孙无忌就飘了。他忘记了李世民临终前的嘱托,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在朝中结党营私,当时只有李勣不与长孙无忌同流合污。长孙无忌的光环太大,李勣只能避其锋芒选择辞职,但是他 “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号还是在的。

长孙无忌是一个手段狠辣的人,他处理房遗爱的方式,让李治感到了不适,并且也让李治开始防备长孙无忌。李治先是重用李勣,又宠爱武则天,冷落王皇后,朝中的大臣们都是人精,都看出来李治是要掌权。后来武则天诬告王皇后和生母柳氏在宫中行巫蛊之术,李治便不由分说地将柳氏赶了出去,王皇后的兄长也被卸掉官职,这样王皇后就变得无依无靠了。不久李治想要封武则天为宸妃,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李治只能妥协,同时他也意识到要想掌权,那就要除掉像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并且在朝廷上培养支持自己的人。

很多大臣都察觉到了李治的动机,纷纷选择站队李治,李治毕竟是帝王嘛。后来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后,几位宰相跳出来反对,然而李勣却支持李治,称这是帝王的家事,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李治,李治顺利立武则天为后。李治先是将支持长孙无忌的人都除掉,而后武则天指使许敬宗陷害长孙无忌造反,李治早就想除掉长孙无忌,于是顺坡下驴,将长孙无忌流放了,长孙无忌在流放途中自尽。

长孙无忌本是辅佐李治的重臣,为何李治想将他铲除?

这个看上去面慈心软的李治,实际上却是个铁手腕,他通过废王立武清算了长孙无忌,同时也打击了关陇贵族的势力。之所以要清算长孙无忌,还是因为长孙无忌在唐高宗一朝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权臣,而且他代表的也是关陇贵族的利益。李治想要自己的皇位坐的更稳一点,就必须削弱长孙氏一族以及关陇贵族在朝中的权力。

李治之所以能继位,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功不可没。当时李承乾造反,所以李世民要在自己剩下的儿子里重新选择一个继承人。李世民对于李泰和李恪比较青睐,但是因为李恪是前朝公主的儿子,所以即便是李世民觉得这个儿子最像自己,他也无缘皇位。长孙皇后除了李承乾外,还有李泰和李治两个儿子,但是李世民觉得李治性格过于软弱,怕他难以胜任。

但是长孙无忌却一直在支持李治,其一他觉得李治性格善良,立他为太子的话,他一定不会残害其他兄弟,玄武门之变的惨状估计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还历历在目。其二就是李治性格确实看起来比较软弱,所以他当皇帝的话,以后长孙无忌就比较容易操控他。再加上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比李泰和舅舅的关系好,就这样李治在长孙无忌的拥护下顺利继位。

开始的时候,李治确实对舅舅言听计从,毕竟皇位要没这个舅舅的话自己也坐不上。但是时间久了,李治慢慢的开始觉得长孙无忌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有点功高盖主了。所以他就利用后宫易后这件事,让长孙无忌和武则天结了仇,果然武则天找了个人揭发长孙无忌谋反。就这样长孙无忌被李治清算,在流放的路上,长孙无忌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

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十月,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废后的决定下达不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诏书便出现了。紧接着,次年正月,发生连锁反应,废太子李忠为梁王,册立嫡长子李弘为太子。皇后、太子已经易主,李治接下来要收拾这些老臣了。

之前抗争最为激烈的是褚遂良,所以先拿他开刀,其实在李勣表态后不久,对褚遂良的清算已经开始了,贬为潭州都督。潭州是今天的湖南长沙,一下子从权力中心赶到了长江以南,一年后,韩瑗上书为褚遂良求情,希望能够放过他,被李治悍然驳回:“遂良之情,朕亦知也。然其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太不把我放眼里,不能饶了他。眼见皇帝不听自己的,韩瑗主动请求辞职,回归乡里。李治同样不允许.朝廷又不是你家开的,想走就走啊,偏要留着你,等时机成熟,一起收拾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洎的儿子上书为父亲鸣冤,当年刘洎被褚遂良陷害而死,如今褚遂良已经获罪,希望皇帝能为其平反,此事得到了李义府的大力支持。如果刘洎平反成功,相当于又给政敌增加了一项罪名,不是挺好的嘛。可是乐彦玮的一席话让李义府的如意算盘落空:“今雪洎之罪,谓先帝用刑不当乎!”要是给刘洎平反,对先皇的名声不好。听说对父皇不利,李治只好搁置此事。

贬谪仍在继续,显庆二年三月,任命潭州都督褚遂良为桂州都督,桂州在今天的广西桂林,属于岭南地区,当时的岭南是蛮荒之地,一般只有犯人才到这,让褚遂良去桂州当官,整他的意图很明显了。事情还没完,七月,许敬宗、李义府告发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桂州都督褚遂良图谋不轨,理由是三人认定桂州为用武之地,准备由韩瑗、来济做内应,褚遂良当外援,起兵造反。李治闻讯,立即做出处理:贬韩瑗为振州刺史,贬来济为台州刺史,终身不得入朝,褚遂良贬为爱州刺史。爱州又是哪里呢?爱州在今天的越南清化一带,当时越南北部也是我国领土,这么一来,离长安就更远了,贬到那个穷地方,就算想贪污也没几个钱可贪。

褚遂良都六十多了,长途跋涉,晚节不保,哪受的了折腾,于是上书,一来为表忠心,说明自己没谋反,二来是为了求饶。说当年我为你能当上皇帝,没少出力,后来你父皇病逝,我们几个又帮你坐稳皇位,陛下都忘了吗?最后:“蝼蚁余齿,乞陛下哀怜。”我真的受不了了,您饶了我吧!李治看了以后,依然没有放过他的意思。你褚遂良真是可以啊,居庙堂之高,利用资历倚老卖老,威逼皇帝;处江湖之远了,又用资历求饶,托孤大臣了不起啊!李治已经受够了。第二年,褚遂良死于爱州。

其实贬褚遂良的罪名挺逗的,桂州离长安这么远,褚遂良又没带过兵,在那里举事怎么可能有胜算?编的也太不靠谱了,一般人都不会信吧。可是李治就是信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昏庸?他智商低?绝对不是,如此基本的常识李治不可能不懂,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就是他授意的,皇帝想要整这些人,许敬宗只是提供了借口而已。李治跟武则天、许敬宗、李义府等有一个分工,如果是要整后宫的反对派,就由武则天找理由;如果目标是大臣中的敌对派,就由许敬宗他们负责找证据,哪怕捏造都行,反正不能师出无名。李治总不能说他自己查出来这些反对派有问题吧,皇帝深居皇宫,怎么可能知道这么多事,骗人也得骗的像点,说得过去,否则不好跟老百姓解释,让他们相信。

李治认可了韩瑗等人荒谬的“谋反”,并予以处理,你永远都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五十多年前,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宰相虞庆则勘乱成功,班师回朝,路经潭州临桂镇,对地形发表过一番评论:“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大意就是此地易守难攻。孰料这十七个字竟成了谋反的证据,最终被隋文帝诛杀。虞庆则并没有真准备谋反,只是那番话正好恰好契合了文帝的猜忌心理,五十多年后来济等人以同样的理由被贬,都是套路啊。

现在褚遂良、韩瑗、来济都被赶走了,唐高宗陆续起用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卢承庆为宰相。杜正伦原本辅佐李承乾,因为泄露了李世民的话语,被外放谷州刺史,再贬交州刺史,太子被废后,干脆就流放了,后来尽管被启用,只在地方任职,难有出头之日;现在李治将他重新启用,杜正伦还不得拜谢天恩,紧密团结在以李治为首的中央周围,誓死效忠;辛茂将史书记载的很少,后人了解的不多;任雅相原来是个武将,这回出将入相,来源于军事系统;卢承庆曾经被褚遂良整过,到地方待过一段时间,现在拨乱反正,委以重任。环顾诸位宰相,已经没有长孙无忌的人了,翦除完羽翼,只要等待时机,就能对国舅下手。

显庆四年四月,机会终于来临。洛阳人李奉节告发韦季方、李巣结党营私,李治接到报告,命许敬宗、辛茂将审问,许敬宗急于查案,动了刑,韦季方不堪拷打,自杀未遂。许敬宗因此上奏称长孙无忌和韦季方预谋残害忠良,大权独揽,发动叛乱,现在阴谋败露,所以韦季方自杀。李治听闻,故作惊讶:怎么可能?我舅舅肯定是被小人离间了,他都是皇亲国戚了,怎么会谋反?许敬宗答道:“臣始未推究,反状已露,陛下尤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言下之意是,赶快借这个机会把长孙无忌收拾了吧,省的夜长梦多。然后解释为什么要赶紧下手:“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还有:“臣窃恐无忌知季方自刺,窘急发谋,攘袂一呼,同恶云集,必为宗庙之忧。”一来长孙无忌为相多年,老谋深算;二来他处境堪忧,可能狗急跳墙。

李治又担心整长孙无忌谋反的理由不充分,难以让人信服,便让许敬宗再去找找,明天再说。第二天,许敬宗果然带来了满意的答复,他说经我调查,长孙无忌因为韩瑗、柳奭等人被贬,太子李忠被废,心里十分害怕,所以走上这条不归路,日日夜夜跟韦季方策划造反。李治心里很满意这个答案,说得过去,能堵住悠悠之口,除了谋反,也没什么罪名能致舅舅这样的人于死地了。然后又哭起来,流出鳄鱼的眼泪,这个哭不是哭给自己看的,也不是哭给许敬宗看的,是哭给一旁动笔的那个史官看的,毕竟是舅舅、曾经的功臣呀,要是杀了他,将来可是要上史书的,如果不表现的悲伤点、无辜点,而是很淡定,甚至笑逐颜开,后人肯定得说他冷酷无情。不知道一千多年后,某位姓金的胖子杀了他姓张的姑父时,有没有考虑这么多。

尽管杀舅舅一事,涉及到名誉问题,但这也难不倒博古通今的许敬宗,他立马举出汉文帝杀薄昭的典故,你看汉文帝杀了舅舅薄昭,后代不照样称他为明君嘛,所以后人的评价与你杀不杀舅舅没有必然关系,你怕啥。接着又催促李治赶紧动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听完许敬宗一席话,李治哭完了,也放心了,障碍都已扫除,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好几年了。于是下诏削夺长孙无忌的官职、封户,发往黔州安置。史书中有一句“上以为然,竟不引问无忌。”成为了后人指责李治昏庸、听信谗言的证据。其实是李治有意为之,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的党羽都被清洗了,手上又没兵,造反不就是找死啊,说他造反就是为了清洗他,如果真的给他当面申诉的机会,李治、许敬宗一派编织的谎言很有可能被说破,多尴尬,介时还怎么给他定罪?所以没有了后顾之忧,直接就处理了。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因为长孙无忌把持朝政,跟武则天是政敌,因为把持朝政所以李治容不下他,而得罪武媚娘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呢?

提及唐高宗李治都认为他懦弱无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高宗李治应该是唐朝最伟大的君主。有唐一代最强大的时候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而李治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高丽和结束关陇集团对大唐皇室的控制和影响。而诛杀长孙无忌就是其中的最重要事件。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唐前三任皇帝对长孙无忌宠眷甚隆。李渊在位时,封其为齐国公,李世民封其为宰相。而且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长孙无忌一句‘’晋王仁孝‘’确立了李治的太子之位。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但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要了长孙无忌的命。这真是莫大的讥讽。而当年对此有着清醒认识的长孙皇后多次规劝哥哥要低调。也多次阻止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当宰相。但她的话谁都没有听。李治登基以后,长孙无忌应该说很是跋扈。他在朝堂之上公开自比隋代的越王杨素。可见其傲到了何种地步。就在李治当皇帝的第十年,长孙无忌却因“谋反”罪被削职流放,三个月后被逼自缢身亡。一代权臣落得如此下场,既让人扼腕叹息。

长孙无忌死于太傲,太狂,太飘。无人臣之道,之礼。说白了就是自己找死。在房遗爱谋反案里,长孙无忌打击异己。硬生生凭空生出一场大案,把把皇上的哥哥妹妹都给杀了,李恪(就因为李世民那句吴王类我)被长孙无忌下令赐死,李世民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废王立武”之争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真相仍然是权力斗争。也就是李治要把关陇集团彻底铲除。再就是为了成立自己的政治班底。但长孙无忌依旧把李治当小孩,自视有拥立之功。认为李治不敢怎样。可李治把褚遂良被贬谪,他才知道自己小看了他的亲外甥,这才知道皇帝要办他,只需一道圣旨而已。 李义府(笑里藏刀那位)那句:种地的穷农夫多收两斗小麦还想换个老婆,何况天子,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更是传颂一时。在新的政治势力的逼迫下,长孙一党很快就被消灭了。

霍光、诸葛亮、长孙无忌、张居正......有谋国之忠,但皆以辅助幼主而死于擅权专断 长孙无忌的死就在于此。但长孙无忌对李治却是忠心不二的。但皇帝认为你妨碍了他。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你就得死。长孙无忌杀李恪那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简单说就是天理有常,报应不爽。

李治为什么杀长孙无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李治为什么杀长孙无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