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含义是什么(诚信的含义是什么政治)

生活经验053

今天给各位分享诚信的含义是什么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诚信的含义是什么(诚信的含义是什么政治),第1张

本文目录:

诚信的含义是什么

【诚信】

真诚;真诚之心。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 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宋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什么是“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

什么是“信”?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1.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诚信

诚信无欺,讲求信用,构成为人处事的根本道德标准。

2.西方的诚信观念

诚信观念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古罗马,体现于商品经济活动中,是契约的基础。

3.诚信的前提

在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1.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诚信

诚信无欺,讲求信用,构成为人处事的根本道德标准。

2.西方的诚信观念

诚信观念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古罗马,体现于商品经济活动中,是契约的基础。

3.诚信的前提

 在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诚信也是要看情况的!

诚信作用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交友之基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为政之法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经商之魂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心灵良药

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

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渊源

从传统走向现代[3]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经典论述

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论语·学而》)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学而》)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

荀子·强国》)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扬雄《法言·重黎》)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亦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的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一种丧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信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的。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刘安:「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应当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曹端:「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有关故事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她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汽车维修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4.小珊迪的故事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5.司马穰直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军事家司马穰苴是一个信守军规的军事将领。有一次国君的亲信庄贾视察军队,不按规定的时间到达军营,司马穰苴依军令要将庄贾斩首。国君派人为庄贾求情,这个人未经允许就将马车驶入营门。司马穰苴就杀了此人的仆人和驾车的马,以示惩戒。这种不畏权贵、信守军令的作风,使司马穰苴树立了威信。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敌人。

6.赵氏孤儿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 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调教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

7.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目前所知西方最先提出诚信观点的人。

传说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雅典城中的一个石匠,家里非常贫穷,而非常懂事的苏格拉底也经常帮着父亲干一些铁匠活。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一天,苏格拉底要出门去给别人家送打好的铁器。妈妈看雪下

得那么大,儿子的脚下又没有穿鞋子,于是不让苏格拉底去。

“孩子,雪太大了,别人在这种天气也用不上它,等到雪融了的时候再去吧!”

“不行,我一定要去,我跟爸爸答应今天给人家送去的。”

苏格拉底顶着大雪,光着脚丫把打好的铁器送到了那个需要铁器的人家里。

他把父亲打好的铁器送到客户的手里时,那些接到铁器的人们总会拿了好吃的来招待他。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苏格拉底对美酒佳肴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看书。后来家里有藏书的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苏格拉底看,就这样,苏格拉底逐渐地认识了许多字,读了许多书。

现状反映

1、失信面面观

在现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信用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扰乱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国** ,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贪污情况严重。在商业交易中,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中国约有35% 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此类产品的产值年均高达13,000亿元。商家对顾客态度冷漠敷衍、虚假广告、毁合约、作假帐的现象相当普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在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也发生过不少惊人的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 受贿案”、“圆洲角短桩丑闻”,至于街头行骗、盗窃、信用卡赖帐等现象俯拾皆是。

2、失信的原因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现代人虽利用科技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自己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现代人每天营营役役,为的是赚多点钱,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但道德价值观念却开始失落。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的冲击下,现代人普遍认为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比中国传统美德如诚信、刻苦、勤奋更为重要,社会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反观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则被逐渐遗忘。

当现代人意识到自己可以积极争取权利和利益时,却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无规定和不受约束地为所欲为,因此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将道德规范、承诺信誉、合约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种种自私行为。例如中国** 的经济开始急促发展

由于信用制度、市场规则尚未健全,于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就会钻制度、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的空子,不讲信用,形成现今种种「见利忘信」的现象。

诚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诚信的意思是:真诚;真诚之心。

诚信:[ chéng xìn ]

诚,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

信,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引证解释:

1、《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

2、《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

3、《新唐书·曹华传》:“ 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4、宋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辨析

近义词:真诚[ zhēn chéng ]

释义:真实诚恳。

巴金 《探索者·作家》:“他们坦率、朴素、真诚,毫无等级观念。”

反义词:失信[ shī xìn ]

释义:违背协议或诺言,丧失信用。

闻捷 《海燕》:“我对参谋长从不失信。参谋长对人更守信用。”

诚信的含义

问题一:诚信定义(详) 一、何为诚信

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 *** 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

问题二:诚实守信的意义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有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有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4有诚信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5有诚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问题三:诚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社会诚信度在逐渐下降。同时,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青少年一代。为了准确了解中学生的诚信现状,最近,笔者对临湘市职业中专3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归纳如下。

一、?中学生的诚信现状

从调查问卷表中显示,中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风气不正,虚假事物过多,严重腐蚀了中学生的健康思想,使中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诚信度逐渐下降。现从中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诚信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1、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10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如果你走在街上,发现乞丐或残疾人在路边讨钱,你会不会向他(她)投钱?结果认为“会”的占50%,认为“不会”的占50%。

(2)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要你帮他(她)照看行李,你会不会帮他(她)照看?结果认为“会”的占37%,认为“不会”的占63%。

(3)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说自己远在外省,钱都用光了,不能回家,要你资助他(她)车费,你会不会给他(她)钱?结果认为“会”的占15%,认为“不会”的占85%。

(4)如果走在街上,看到名目繁多的招工广告、购物广告等,你对它们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14%,70%以下的占86%。

(5)如果你在摊位上购物,与店主讨价还价时,店主说你所购商品进价太高,没有钱赚,实在不能再便宜了,你会不会相信?结果认为“会”的占7%,认为“不会”的占93%。

(6)你讨厌不守信用的人吗?结果认为“讨厌”的占100%,认为“不讨厌”的占0%。

(7)你有没有在社会上受过骗?结果填“有”的占65%,填“没有”的占35%。

(8)你认为你自己是个守信用的人吗?结果认为“是”的占93%,认为“不是”的占7%。

(9)你认为现代社会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32%,70%以下的占68%。

(10)你认为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大部分认为现代社会风气不正,骗子较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

2、中学生对学校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学校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4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你对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70%,70%以下的占21%。

(2)如果你班同学找你借钱物时,你会不会相信他(她)一定会还给你?结果认为“会”的占88%,认为“不会”的占12%。

(3)你相不相信学校的收费是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取的?结果认为“相信”的占6%,认为“不相信”的占94%。

(4)你对你所就读的学校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48%,70%以下的占52%。

3、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4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你对你的亲戚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87%,70%以下的占13%。

(2)你认为你的父母对你信不信任?结果认为“相信”的占93%,认为“不相信”的占7%。

(3)你认为你父母会不会对你说谎?结果认为“会”的占18%,认为“不会”的占82%。

(4)你对你的父母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98%,70%以下的占2%。

二、中学生诚信现状的成因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中学生对调查中的诚信......

问题四:诚信为本的含义 诚信∶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问题五:诚信的定义是什么? 诚信就是要求人们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诚信自古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评骇指标。

诚信是中华民族长期提倡和颂扬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而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已经进入诚信时代,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泉。

无论古今中外,诚信都广受推崇,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都对诚信作出了非常精辟的阐述并广为流传。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民无信不立。――孔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荀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中国古代经商之道: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池田大作

西方经济学家: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问题六:诚实和诚信意思一样吗 差好多,借你钱按时还是诚信,明告诉你,借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是诚实呵呵

诚信的含义是什么?

诚信的含义:诚实并遵守信用。

诚信

【拼音】[chéng xìn ]

【解释】(形)诚实并遵守信用。

【出处】《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

【释义】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

【近义词】诚实、真诚

【反义词】假意、失信

真诚

【拼音】[ zhēn chéng ]

【解释】(形)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

【出处】巴金《探索者·作家》:“他们坦率、朴素、真诚,毫无等级观念。”

【近义词】朴拙、竭诚、诚恳、真挚、诚挚、虔诚、诚信、热诚、诚实

【反义词】虚假、欺骗、糊弄、险诈、虚伪

诚信的定义是什么呢?

诚信的定义是守诺、践约、无欺。

诚信当然是互相的,诚信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础上的,但是,首先自己要先做到诚信与人。诚信即诚实守信的意思,诚实守信对于一个做生意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做到这一点,无论你交朋友还是做任何事情都会做得很好,当然也会得到身边朋友的信任与支持。

简介

俗话说“亲兄弟,帐目清”是亲人间的诚信,兄弟各自独立成家后,其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是独立的小家庭,诚信可给父子、兄弟以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和谐团结。父母兄姐等在弟、妹的学习上可帮助,但在弟、妹等工作后不再“帮助”,因为其已成能独自生活的个体。

而兄姐等对弟妹的帮助是在父母困难情况下才帮助。这是体现兄弟姐妹间诚信。而至于兄姐无条件帮助弟妹则是“绑架”诚信,这将为以后兄弟姐妹等埋下不可磨掉的损失与伤害,划者危及下代。父母在有劳动能力时适合当帮助成家的子女,子女在父母劳动能力减退时帮助父母,在父母失去劳动能力时瞻养父母等,是父母子女的诚信。

朋友间的诚信,建立在友爱帮助守信基础上。守信的朋友,会有长久友谊。夫妻之间的诚信,建立在信赖、诚恳、相爱基础上。至于那种不诚实守信之人,则要浅交、少交,才有益身心健康。

关于诚信的含义是什么和诚信的含义是什么政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