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爱迪生救妈妈还在教材里吗,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爱迪生救妈妈删了没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1、家长建议教材删除《爱迪生救妈妈》,因为故事是虚构的,你同意么?
- 2、语文教材中的两个“假故事”,为何不少人却信以为真呢?
- 3、爱迪生救母亲谁选进教材
- 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
- 5、教材里“爱迪生救妈妈”是否存在问题?
家长建议教材删除《爱迪生救妈妈》,因为故事是虚构的,你同意么?
“发明大王”爱迪生,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在教科书中,他被塑造成一个勤奋好学、努力拼搏的正面形象,是个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天才。的确,作为一个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就数不胜数,仅在美国,他就获得了1093项专利。然而,爱迪生虽然伟大,但却并不完美,尤其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前些年更是被证伪,因此有不少家长呼吁将这个故事从课本中删除,你同意么?
小学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将孩子的价值观培养成型,那么对孩子来说,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也会少一些磕磕绊绊。所以近几年才会有大量的名校毕业生去小学当老师,他们宁愿少赚些钱,也不想忽视孩子的教育。可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他们却发现《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太假了,虽然这个故事的本意是突出爱迪生聪明机智、爱动脑筋的品质精神,但也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对历史的错误认知,这可如何是好?
《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很简单,它讲述的是爱迪生7岁的时候,突然遇到妈妈肚子疼的情况,妈妈在床上疼得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去几十里外找医生。看着这大家都知道了,爱迪生的妈妈是阑尾炎犯了,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很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被爸爸请来的医生一看情况不妙,没办法将爱迪生妈妈送往医院,于是决定在家里进行手术。但是问题来了,家里的光线实在是太昏暗了,没有手术室那种明亮的手术灯,即使多点亮几盏煤油灯也于事无补。如果光线不够集中,手术的时候很可能会造成大出血,患者的生命也会得不到保障。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爱迪生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一溜烟跑出了大门,不一会就抱着一面大镜子回来了,与他一同回来的,还有几个抱着大镜子的小伙伴。父亲不是很懂爱迪生的意思,以为他在胡闹,于是对他大声斥责。然而,爱迪生却毫不在意,他让小伙伴举着镜子站在油灯前,将光线聚在一起,病床上瞬间变得明亮起来。最后,阑尾炎手术顺利进行,爱迪生妈妈也保住了性命。
乍一看,这故事还算不错,但是却有一个问题。根据记载,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的时候才刚刚1854年,距离阑尾炎手术有整整32年的差距,这故事明显是杜撰的。对此,很多家长都建议课本删除这个故事,以免对孩子产生误导。不过,有关机构也作了回复,他们说这个故事是出自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不是凭空虚构的。
后来,北京市海淀区一位小学校长表示,语文不是历史,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允许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空间,只要能对孩子有启发,就不失为一个好故事。2017年9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一次大更改,在新版教材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可是针对这件事的争议,仍然没有停止。大家认为,课本中删除这则故事,真的有必要么?
语文教材中的两个“假故事”,为何不少人却信以为真呢?
相信不少读者,对于语文教材的课本,记忆犹新,书上记载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同时也体现出了深刻的哲理,然而这些事情是否发生过呢?教材当中就有两个“假故事”,其实都是虚构的,不少人却信以为真,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第一个,节选自《战国策》片段的《唐雎不辱使命》,整篇课文讲述了唐雎代表安陵出使秦国,从而圆满完成外交任务的故事。
课文的背景,发生在公元前225年,安陵国是魏国的一个附属国,而秦国灭掉魏国之后,又盯准了魏国的附庸安陵,而这也是第一个逻辑不通的地方,强大的秦国,已经先后消灭了赵魏,为什么还要对一个只有50里的安陵客客气气呢?
第二个疑点,便是唐雎的年纪。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记载:“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馀矣。”
这一件事,发生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此时的唐雎,已经是90多岁的年纪,假如公元前225年他还活着,至少也是一个超过120岁的老人,秦始皇怎么可能怕这样的一名说客呢?紧接着我们再来谈谈兵器,唐雎作为一名小国使臣,本来就没有和秦王平起平坐的资格,如何又能够带剑上殿呢?要知道发生在此之前的荆轲刺秦王,可是花费了好一番功夫,将带毒的匕首藏在地图当中,这才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机会,有了前车之鉴的秦王,岂会如此不注意自己的安全?
因此,《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历史上也是不发生的,而它的出处《战国策》,本来也就是带有故事性质的散文,收录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寓言,并非专业的史书,大家可不要当真哦。
至于另外一个,便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本上的《爱迪生救妈妈》。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智慧,甚至因此就下了妈妈的命。
在爱迪生7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突然痛的直打滚,当爸爸从几十里外骑马请来医生,太阳已经落山,医生却发现,母亲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然而当时昏暗的煤油灯,根本不具备手术的条件,该如何是好呢?
期间爱迪生找来了几个小伙伴,每个人手持一面镜子,利用反射的光照亮了整个卧室,成功解决了光照不足的难题。
然而很快有网友发现,煤油灯就算用镜子反复照射,也绝对达不到普通电灯的效果,更不用说手术台上大功率手术灯的光照强度,无法实施手术,而如果按照爱迪生当年7岁来算,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1854年,但是世界上第一起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进行的,地点则是在医院,并且进行了严密术前术后准备,截止到今天,在家中进行手术都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如何发生在小爱迪生时期呢?
最早在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中,里面有一段爱迪生如此救妈妈的情节,后来才被课本选用,而到了2017年,质疑过后,新版本的教材上,已经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对此网友也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只是一个带有文学性的故事,能够给孩子启迪就行,没必要过分当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会给孩子灌输错误的常识,对此你怎么看?
爱迪生救母亲谁选进教材
郑渊洁。
《爱迪生救妈妈》是2002年人教版语文教材,讲得的是爱迪生七岁那年,妈妈患上了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医生来不及去医院,只能现场动手术,但是房间里面光线太暗,爱迪生就找来了几个朋友,拿着一些镜子,将油灯的光线聚在一起,房间突然就亮了起来。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我为二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课文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一天,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著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著一面大镜子。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教学建议
1、识字指导:
⑴读准生字:
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接着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随机进行正音练习。要提醒学生:看清“斥”的声母,看清“检、性、阑、炎、堂、恍”等字的韵母;然后听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进一步读准生字字音。
⑵识记生字:
先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合作识记生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接着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目的是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巩固记忆。然后开火车认读生字。
⑶巩固生字:
在游戏中回忆已经认识的生字,看谁记得多。
游戏一:听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游戏二:找朋友组字。如,氵+留=溜;尸+出=屈;火+火=炎;忄+生=性。
2、写字指导:
写字教学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动脑筋自主观察、发现窍门、借鉴已有知识把字写好。如,爱迪生肯动脑筋救了妈妈的性命,我们小朋友也爱动脑筋,一定会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把这九个字写好。
下列“发现”供教师指导时参考:捡──检;谈、淡──炎;斤、诉──斥;由、抽──油;才、困──团;青、贝──责;情、生──性。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著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本课时,我将体会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和文字品读结合起来。医生。动作:“环顾四周”、“还是摇头”;表情:“迟疑”、“满意的笑容”;语言:“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读中感悟医生开始的束手无策,以及此后对爱迪生想出办法感到满意和夸赞的感情。爸爸。表情:“又急又气”、“恍然大悟”;语言:“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在读中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小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爱迪生。动作:“一溜烟似的奔出”、“捧出”;表情:“委屈”;语言:“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来了。不信您瞧!”在读中感悟小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本课中还出现了几个“得”的短语。如“疼得在床上直打滚”、急得团团转”。让孩子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得”用法,“得”的前面往往是动词,后面是来形容这个动作的程度或情况。孩子们在理解的前提下,再让他们说说:乐得 、跑得 、跳得 便不难回答出来了。
猜你感兴趣:
教材里“爱迪生救妈妈”是否存在问题?
这一段时间,有关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真实性问题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争议。
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对此,人教社的工作人员回应称,人教社已经向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课文绝不是杜撰的,有相应的文章来源。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编写者在编每一篇选文的时候,应该有若干个标准,其中史实和科学的准确应该是重要标准之一。”
在这些被质疑的课文中,最主要的一篇课文是人教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里的《爱迪生救妈妈》。该篇课文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但是很多小学教师认为该篇课文并不严谨,因为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
3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
“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Tom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
几个月前,笔者在给家里的孩子听写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生词时,也看到过一篇有问题的课文,那是苏教版的《金蝉脱壳》课文,文章介绍说,傍晚,小作者在园子里的树上看到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内容描写非常的生动。根据自己的常识,蝉脱壳的时间应该是在天黑之后晚上,有光亮和声音时,它是不会进行脱壳的。也就是说,小作者爬到树上,在有阳光的情况下,不借助其它光源,根本不可能看到脱壳的事情。如果脱壳,也是天黑的事情。当时,怀疑课文有问题,只是觉得,语文课文不过尔尔,真的没有必要较这个时间点的真。
现在,专家和一些学者出来说话了,认为,语文不是历史,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教材只是教育的工具 ,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从报道的观点看,似乎主张课文的真假可以不重要,目的是要完成语文教学综合任务。
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其内容的真实性应该是不容许忽略的。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从一些课文中知道一些本来没有发生、牢强附会的故事,学习语文知识,提高作文能力,但是,同样在故事中会受到教育。而如果故事虚假,相信效果就会是大打折扣的。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们不相信,这样的事情真的是一个难解之迷,找不出事情的答案。如果《爱迪生救妈妈》这种事没有发生,就大大方方的承认,改正就行。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机构,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误差和错误都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找借口,绕圈子去搪塞。这是不敢担当、推卸责任的表现。
欲盖弥彰,贻害无穷?
关于爱迪生救妈妈还在教材里吗和爱迪生救妈妈删了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