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

生活经验0112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哪里?

出自庄子的《庄子·至乐》,原文为:

生又何欢,死又何哀?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第1张

白话译文:

生存没有快乐,死去又有什么悲哀的呢?世间万物原本只有变化而并无生灭,生死又在乎什么。世间万物原本只有变化而并无形状,有形无形也就无所谓了。

此句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教众口中所念教义也有引用:"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扩展资料:

庄子的《庄子·至乐》认为:生生死死,就像来来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并不是获得,死也并不是丧失,生并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义。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于道,由道所任意委托差谴。

无为首领,生为脊背,死为尻尾,死生存亡为一体,为“生死如一”。生死如来往,死是回归于万物,是为道之大用,为“视死如归”。

人生和宇宙万物一样,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循环往复,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于道而又入于道,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哪里?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

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

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赏析

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离别呢?结尾慰勉友人,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的人生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旷达洒脱。

02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作者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

03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赏析

诗情经过前面的层层推演,至此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可见其得意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出无比自负的心理。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04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赏析

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惹人眼花缭乱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无任何意义与趣味。

05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词,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谢邀:

开篇明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很有名的两句话,出自苏轼的送别词《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与钱穆父曾同朝为官,两人志同道合,情同知己。钱穆父很仰慕苏轼的才华,苏轼也很敬佩钱穆父的胆识与人品,两人经常在下班之余吟诗作赋,谈论文学,诗词唱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1年)十月,钱穆父从越州任上调往瀛州,于次年春天从越州出发,途中正好经过杭州。当时苏轼正在杭州知州任上,他听闻钱穆父到了杭州,于是立刻将车马劳顿、风尘仆仆的钱穆父接到到自己的家中。

好友重逢,而且是在异地重逢,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苏轼为老友安排了隆重的接风仪式,两位朋友在杭州还共同游览了风景如画的西湖。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况且两人都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去做,所以苏轼在杭州又为钱穆父安排了隆重的送行仪式,在钱穆父即将踏上前往瀛州的路上,苏轼还为钱穆父送上了一首词作,为好友赠行,这首词就是《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一生交游广阔,挚友很多,他对友人坦诚相待,与朋友推心置腹,表现在词作中的是苏轼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从元祐初年两人同朝为官算起,到元祐三年钱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苏轼赋诗赠别算起。此次两人在杭州再次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真是岁月如流,人生何处不相逢呀,所以苏轼也不无感慨地说“一别都门三改火”。

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两人的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情谊愈深。

杭州再次相逢,两人欢聚欢笑,友情的可贵犹如春风入怀一般温暖,这样的相聚、以及相聚带来的欢乐可以将仕途上带来的种种不愉快消散地无影无踪。

苏轼在送别词中还赞誉了钱穆父为官以来的高风亮节和为人处事的操守。这不是苏轼的过誉之词,而是他真实情感的表达,因为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钱穆父有苏轼这样的知心朋友、这样的知己,何尝不是快慰人心的事情呢?在这三年里,虽然两人在两地各自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未曾谋面,但两人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诗词作为他们共同的爱好,也频繁见诸于书信中。

相对静坐而不觉冷场,相隔万里而不觉距离,这不就是知己的真谛吗?知己就像黑夜中的一盏路灯,为朋友照亮前行的路。

苏轼在该词中以儒家思想的身和道家的操守风节勉励好友、宽慰好友,为钱穆父开释胸怀,不仅动人以情,而且还使好友从理性上受到感悟。苏轼还说钱穆父像汉代的名臣汲黯那样的气节和品行。其实苏轼这样赞颂这样称誉钱穆父,也寓有身世之感。

下片描写的是月夜送别好友的场景。钱穆父所去的瀛州,繁华不如越州,更不如繁华的京城汴梁。钱穆父的仕途履历由汴梁越州,由越州到瀛州,渐行渐远,他的内心是郁郁寡欢的。

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瀛州却没有江南这样的温暖,也没有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但钱穆父必须要踏上去往瀛洲的道路了,因为按照规定,钱穆父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到达,纵使苏轼像千般挽留,钱穆父也不得不启行了。

夜晚分别,除了为钱穆父送行的苏轼之外,还有天上的淡月微云。苏轼在此处突然加入一句景物的描写,让送别的深情得到了升华,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是苏轼对暂时离别的伤伤感,表达的是对人生与人生际遇的感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苏轼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表现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程?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这场旅途中的过客呢,苏轼带着真挚感情的口吻向好友说这句话的时候,无非就是告诉钱穆父:你和我一样,我们都是人生旅途上的过客,所以我们都不必介怀人生中那些伤心的过往,在人生低潮的时候,更不应该去感伤,而应豁达处事,这样才不会徒增烦恼。

在上下两片的结尾句中,苏轼都融入了议论,借助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形象的文学语言,不直接说理,而理在其中,又都含有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写法引人深思,也使词作波澜起伏。

苏轼的《临江仙》其实还体现了他送别好友时的内心活动,苏轼先在回顾中叙述了两人过去的交往和情谊深厚;月夜送别时对钱穆父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最后他又展望了未来,未来可期,这又是很旷达的境界与胸怀。

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以情景交融取胜,景物并不是独立的描写对象,词作着重抒情,却又言尽而意不尽,读这首词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词作。苏轼在词中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只感觉他旷达的形象跃然纸上。

苏东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公元1101年的夏天,苏东坡终于获得大赦,可以结束流浪生涯,实现南渡北归的愿望。

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他从偏远的儋州出发,计划中,是要回常州安度晚年的。

一路风尘仆仆,遭受各种艰险。

途经镇江时,游金山寺,看到自己当年的画像依旧在那里,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提笔写下《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谁也不会料到,写下这首诗时,这位名扬天下、漂泊一生的大诗人,离去世只剩下两个月。

二十四个字,高度概括其一生,有自嘲,也有自谦。

黄州、惠州、儋州,在这三处被贬之地,他差不多度过了自己的壮年、中年、暮年。

有人说,苏东坡这辈子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

品读他的诗词,可以在文字里追寻他走过的路,游过的山,望过的云,看过的雨。

当我翻开书卷,漫步在苏仙的诗词世界里,遇见很多场雨。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风声雨味,弥漫出不同的人生况味。

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四十二岁那年,一桩乌台诗案让苏东坡遭遇牢狱之灾。

幸好死里逃生,之后就被贬谪到黄州。

黄州这个地方,“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不是宜居之城。

对苏东坡来说,或许称得上因祸得福,在这里,他可以效仿自己的偶像陶渊明,过上自食其力、归园田居的生活。

他带领家人建设家园,开坑荒地,筑水坝、挖鱼塘、种植树苗、培育蔬菜,农夫生活过得忙忙碌碌风风火火。

农闲时,他还钻研美食,自创东坡肉,给家人改善伙食。

又在大雪天盖房子,取名雪堂。

当地太守敬重这位大文豪,将“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的临皋亭赠予他居住。

每当闲来无事,半躺在亭子里,酒至微醺,看云来云往,江水悠悠,感受天地之美,实属人生一大快事。

元丰五年的春天,也就是来到黄州的第三年,有一天,苏东坡和朋友结伴出游。

当他们走到一个叫沙湖的地方,风雨忽至,同行那几个人,因为自己变成落汤鸡而感到十分狼狈。

只有苏东坡不觉得,始终泰然处之。

雨过天晴,灵感触机而生,他写下一阙《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灵不自由,做不到活在当下,促使我们错过很多风景。

若能心不为形役,若能境由心造,也就有了别样的境界。

黄州的这场春雨,让我想到汪国真的两句诗:

“心晴时雨亦是晴,心雨时晴亦是雨。”

管它是风,管它是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东坡超越时代后的坦然与乐观。

惠州:每逢暮雨倍思卿

如果说婚姻是一场** ,苏东坡三次都赌赢了。

他一生娶过三个女人,一个关爱他,一个崇拜他,一个懂得他。

这朵可遇不可求的解语花,便是第三任妻子王朝云。

有一天,苏东坡退朝回到家,吃罢饭,抚摸着肚腩试问旁人,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有人说是文章,有人说是博学见识,唯有朝云回答得俏皮——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东坡轼听闻此言,开怀而笑。

所谓懂得,就是两个人能在同一语境,能够想你所想。

当年在杭州任职时,苏东坡遇到朝云,她是才艺出众的歌伎,才十二岁,貌如春园。

王闰之将她买下,作为丫鬟。

从那之后,朝云就跟在苏东坡身边。

谪居黄州时,苏东坡纳朝云为妾,没多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遁儿。

苏东坡欢喜非常,还写下一首《洗儿诗》:

我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宦海里沉沉浮浮,苏东坡早已看透官场险恶。

他不指望孩子博取功名,只愿幼儿健康快乐,一生平安。

可惜,天不遂人愿,因为生存条件艰苦,遁儿不到一岁就夭折了。

后来苏东坡被流放到岭南,他只带了朝云,儿子苏过,还有两位老仆。

在岭南,他俩建放生池,一起访仙问道,苏东坡还在诗文里称赞朝云为“天女维摩”。

这对老夫少妻相差二十多岁,却是志趣相投的伴侣,追求一样的生活方式。

岭南偏安一隅,有机会品尝各种热带水果,又有红颜陪伴在侧,苏东坡越发随遇而安,还写诗调侃自己,“明年筑室做惠州人”。

果然,他在山顶筑白鹤居,又将书斋取名为思无邪斋,把大部分精力用来探寻性灵。

朝云病逝于惠州后,按照遗愿,苏东坡将她葬在岭南佛塔附近的湖畔,墓旁建有六如亭,亭上撰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 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时候,苏东坡自己也已行至暮年,他对着眼前的潇潇暮雨,心中翻涌着幕幕往事,愁如海,思念亦如海。

当他调弄琴弦,琴声淙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朝云,那个陪他走过风雨人生路、让他最有知己之感的红颜。

一句“每逢暮雨倍思卿”,既有雁失其侣的感伤,更有诗人对亡妻的深情。

一场冷冷清清的暮雨,一段情深义重的怀念。

惠州的雨,记取了苏东坡的儿女情长。

儋州:苦雨终风也解晴

公元1097年,苏东坡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他再次被党争浪潮席卷,贬谪至儋州。

现在的海南,是旅游版图上的天涯海角;那时的儋州,却是偏远的荒蛮之地。

苏东坡写信告诉友人: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反正是要啥没啥。

再艰苦的生存条件,也不能磨灭苏东坡的生活热情。

他很快融入当地百姓,和众人在椰树下席地而坐,谈天说地。

元宵之夜,当地老先生邀请他一起出游。

皓月当空,大家走街串巷,这里瞧瞧,那里逛逛,一路谈笑风生。

回来时已是三更,家人早已熟睡,他突然对人生得失有所领悟,自个儿放杖大笑。

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因地制宜搞发明,自创各种美食,还不忘写诗夸赞自己: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谪居儋州期间,在儿子苏过协助下,苏东坡除了完成对《尚书》的注解,编成《东坡志林》,还创作一百多首和陶渊诗,那是他与精神偶像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不论身处何地,哪怕穷山恶水,诗词书卷始终是一个人的精神避难所。

公元1101年,苏东坡谪居儋州的第四个年头,宋哲宗病故,朝廷党争掀起新一轮的风云突变。

风起云涌,载沉载浮,作为被打压的旧党派人士,苏东坡遇赦北归。

归途中,他回望自己这一生,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颠沛流离。

竟然还能活着回去,算是老天眷顾吧。

那是六月的一天,深夜,雨也停了,风也歇了,天上星辰闪烁,苏东坡站在船头,船在夜色笼罩下的海上前行。

兴奋,激动,叹息,他将心中百感付诸笔端: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开雾散,海清月明。

这是呈现于他眼前的自然风光,也暗喻澄清之后的官场环境,或许更是诗人雨过天晴的内心。

他调侃地说道,虽然差点死在那块荒蛮之地,但我无悔亦无恨。

现如今,回过去看,这段流亡岁月,乃是平生奇绝的历程啊。

一个人若能看透生死,苦中作乐,哪怕吹着终风,淋着苦雨,也能当下解脱,立地成佛。

这是苏仙的人生智慧。

雨,雨,雨,雨,雨……

漫漫人生路,苏东坡一生当中经历的雨,远远不止这些。

在杭州当官时,除了忙于公务,自然少不了游山玩水。

畅饮美酒,佳人奏曲,水波荡漾间,他领略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

在任赴湖州途中,船只遇上大风浪,让他有幸见识到“朝来白浪打苍山,倒射轩窗作飞雨”的气象;

五十岁那年,苏东坡被调往汴京担任翰林学士。

有一次,他在给友人画作题诗时流露出“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的归隐之心;

还有凤翔喜雨、江南烟雨、蓝桥暗雨、竹坞疏雨、杏花春雨、临平秋雨……

不同方向的风,吹在南来北往的路上。

不同色调的雨,落在漫漫时光里。

风里来,雨里去,雨这一意象,成为漂泊者苏东坡旅途的背景,浸润了他的生命底色,最终镌刻成带着湿意的记忆。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如果和自然、四季、雨、雪、山、谷那么接近,接受它的治疗,一定不会心思闭塞,具有封闭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这个人旅途所见的风景。

心有藩篱,天地狭小。

胸襟放开,风月无边。

苏东坡的无限魅力,不仅来自丰富豪放的诗词,更是源于多元而开放的人生观。

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何种境遇,也不管外面怎番风雨,他总能活在当下,圆融无碍,以出世之心,做着入世之事。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活成了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人生风雨飘摇,他自一路逍遥。

我亦是行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我亦是行人”的上一句是“人生如逆旅”,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原文是: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只是匆匆过客。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