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害了中华几千年(商鞅变法)

生活经验093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商鞅害了中华几千年,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商鞅变法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商鞅的哪一本书祸害了中华几千年?

商鞅一生最得意的著作有《商君书》和《秦律》,《商君书》被列为禁书,讲述的是帝王治国御民之道,可以说它是集法家的丑陋与阴损之大成,书中提到的士兵奖励细则,其标准竟是人头数量。

商鞅害了中华几千年(商鞅变法),第1张

商鞅是如何祸害中国人的

我认为事实上的商鞅就是中国历史上一只最刻薄无恩无情无义的阴暗鬼。中国历史刑法实际是人治的刑法,不同于欧美的文明公义刑法,中国人治刑法首创是暴君蚩尤,发扬者是商鞅。商鞅这只鬼使中国阴暗野蛮流氓法治文化流传了几千年,是维护封建统治权的流氓式人治刑法,严重毒害了国人的人格,人性,思想,正当自由,损害了人权,人富

张宏杰:为什么说商鞅变法彻底毁了中国人

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不是现代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的问题。

中国文明的倒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张宏杰认为,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形象最好的时代。

那时候的中国人,个个都强悍好战,连吴越地区,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区,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那时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当时的贵族,都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

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形象落差之大,让人不敢相信。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春秋战国时代

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们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

《南京大** 资料集》中,一个日本军人的回忆,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默然地经过如山的同伴尸群,走向死亡,而毫不反抗。

那个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是中国人太容易驯服,或者是中国人对死亡悟得太透?日军以一百人小分队** 几千人,曾很担心中** 人反抗,但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是什么彻底改变了中国人?

这个改变从秦朝开始。在当时的七国中,秦国处于荒凉的西北高原,物产稀少,靠游牧和狩猎为生。

秦国自立国之初,就没有经历过充分中原化的过程,长期与戎狄杂处,因此染上了浓烈的蛮夷气质。草原文化中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上下一心,很团结。

后来秦孝公变法,商鞅主政,迅速统一思想,提出了靠战争立国的发展思路。

秦国的文化与中原国家是非常不同的,他们认为穷要打、富要打,没有文人、商人的国家,国家一定强大,国富而不战斗,就会出现儒生、商人那样的国害,国家会羸弱下去。

商鞅画像

本来,夏商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时期,各诸侯分封天下,爵位世袭,形成了一个贵族世代统治的体制。

进入春秋末期,平民阶层崛起,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形成。但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崛起,打破了这种平衡,也改变了中国人。

当时的中原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有宽容度,比较崇尚优雅和尊严。

但是秦国不同。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

商鞅从军爵制度开始,取消贵族世袭制度,收回特权,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有军功战绩的,才能够重配爵序,列籍贵族。

平民百姓,不管出身贵贱,只要有军功战绩,都可以根据杀敌多少获得相称的爵位,获得功名富贵。有野心的人,通过打仗、杀敌,血腥的** ,获得人口和土地。

商鞅还企图统一国民思想,采取“愚民政策”,把文人、商人、工匠视为“国害”。他在渭河边论法,一次就** 了700多反对他执政路线的文人。商鞅不能容忍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把他们全部流放到偏僻的边境、穷山恶水中去,从此再也没有人反对他。

当时其他国家称秦国为“虎狼之国”。但打来打去,最后野蛮战胜了文明,秦国击败六国,统一了天下。

文人地位的陨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动荡、混乱、战争不止,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却是百家争鸣,自由、开放、多元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各国竞争,为了生存、发展,都拼命延揽有才能的人士。不同的思想和制度之间不断碰撞,让社会朝前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迷信权威,也没有思想禁区,以君王的师友自居,将自己的“道”凌驾于君王的“权”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了** 厚禄,只是为了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最后感觉列国都不能行他的道,还坚持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的性格比孔子更张扬、更锋利。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意思是,别太把国君当回事,就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知识分子的这种言论、气概,在后代的知识分子身上看不到了。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各国的知识分子只能生活在一个皇帝之下,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逃亡的自由,只能为这一个政权服务。

秦始皇的** ,尤其是“焚书坑儒”,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连《诗》《书》等书也限期交出烧毁;禁止私学,杀死大批知识分子。

秦始皇确立了君宪制度,给** 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个** 制度建立得太强硬,剥夺天下的意图太明显,结果二世而亡。

焚书坑儒

汉朝吸取秦始皇的教训,给秦始皇建立的硬制度加上一层“软装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要行王道、行仁政,给** 制度配上一个非常合适的意识形态体系。

汉代统一思想,对全国人民的大脑进行格式化删除,彻底剪掉了知识分子思想的翅膀,中国人的智力开始持续下降。

从汉武帝开始,直到今天,中国没能出现春秋战国那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没有再出现过与先秦诸子比肩的大思想家。

后面的历朝历代,继续在** 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接下来隋炀帝、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把天底下所有的知识分子统一到科举考试上,从制度上有力地控制了知识分子的头脑。

宋代重文轻武,有意识地削弱了尚武精神,防止地方有能力对中央进行反叛。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文化人连隐居山林的选择也没有了,凡不听从号令、不为朱家王朝服务的,全族被抄家,全家被杀掉。中国文人连“归隐田园”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到了清朝,知识分子更惨,几代皇帝前赴后继,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动不动就满门抄斩,用暴力和恐怖在人们的思想大脑里建立监狱。

对知识分子实现特务恐怖,甚至清查文章里的隐喻,连谈历史的兴衰,借古喻今都成为罪证,彻底让一个民族停止了思考,变为一具僵尸。

清朝文字狱

在这样的** 下,清代的知识分子丧失了创造力。为皇帝服务的大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丧失尊严、人格,无思想、无操守,老老实实当奴才,卖命效力,以获得功名利禄。一有机会,他们就大肆贪污腐败,盗窃皇帝的家产。

历史即当下

当下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在历史上都发生过。

打击贪污腐败、百姓冤屈** 、国家工程贪污,这些问题历朝历代都发生过,相似度高得惊人,好像那个时代的事物改头换面,换一件马甲又穿越回来了,像是时光倒流。

所以翻读历史的时候,渐渐发现,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不是现代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的问题,问题的根源都在历史上。

(本文整理自《新民周刊》采访,有删节)

司马迁为什么说商鞅是千古罪人?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商鞅变法确实强大了秦国,但是商鞅变法本身也不是只有好处,它有一些坏处,比如说形成一个上千年的重农抑商氛围,导致经济上发展不起来,形成的唯功为先的想法,只要是立功了,那就能发家致富就能封官晋侯,就不一样了,这些在当时是好的,放到后代不见得是对的。

商鞅变法,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因为当时商人真赚钱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这样的生意做得好就是赚钱。无论说是重农以上的古代还是现代人家最早的时候也是一个正常的职业而已,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颁布政策,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因为商人太赚钱了,好多农民都不想做农活了,都想去经商,因为辛辛苦苦一年的这个农业上的收入,可能还不如一个商人一个月的收入,甚至说几天的收入。为了更加促进农业的发展,就颁布了新的政策,不允许商人使用相应的物品,场合,甚至说社会规格。

还有所设立的为公为,先也就是对于国家发展有好处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立了功,真的对于打仗有帮助,真的对于社会建设有帮助的,那就可以得到奖赏。放在后朝这条路对于统治者来说不是好事情,因为统治者在战乱时代用人为先,只要这个人他真有本事自然就可以,但是和平年代不一样,和平年代他涉及到世家大族的各方利益平衡问题。真随随便便,出现一个有本事的人就能进朝廷,那也不至于说几百年一个庞大的风险王朝就完全消失,后代是不能完全落实这一点的。

就是商鞅变法所出现的严厉刑法来遏制社会上的混乱现象,放在后台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这个自己觉得是有好处的,因为秦朝统治者奉行的是法家的思想,但是放到后台的时候很多,他奉行的是儒家的思想,严厉的刑法,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惩罚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这个倒没有造成什么坏的影响,毕竟商鞅变法有好处就有坏处。

商鞅虽死,其遗毒流传二千年,对此你有何看法?

商鞅虽死,其遗毒流传二千年,对此你有何看法?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商鞅变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其不足。商鞅的出生,历史文献的记述不足详细,大致可以了解的是:商鞅姓姬,公孙氏,原是卫国皇室的远支,成年人后投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内,世称公孙鞅、卫鞅。商鞅是他在秦国封为于商后才有的叫法。听说公叔痤临死前,曾向魏王强烈推荐商鞅,使他接任自己做国相。且劝诫魏王,假如不能用之,就杀之。这大概并不是历史事实,更好像商鞅入秦以后,为介绍自己而虚构出去的谎话。

公叔痤去世后,商鞅在魏国丢失工作。与此同时,新继位的秦孝公公布了招贤公示:“客人臣子有能十分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遂决心西行,去碰碰运气。商鞅在秦国2年时间没什么进度,直到根据行贿楚王的宠臣景监,才看到了秦孝公。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述,商鞅三见秦孝公,各自谈了帝道、王道与霸气,秦孝公的选取是霸气。针对秦孝公的挑选,《史记》保存了一段商鞅的“自叙”: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日:“悠久,吾不可以待。且贤君者,各以及身显名天地,安能邑邑待数十近百年以成君王乎?”故吾以世界强国秘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无法比德于殷周矣。大意是:我先拿出来送给秦君的是儒家思想的“帝王之道”,但秦君追求完美死前“显名天地”,不肯等候“数十近百年”,因此我换了一套“世界强国秘术”,得到秦君青睐。秦君的挑选虽佳,却也将致使其国以“德”无法与崇奉“帝王之道”的殷周一概而论。

这一段“自叙”的由来非常异常。“帝王之道”与“世界强国秘术”的分野是汉儒喜爱探讨的话题讨论,“无法比德于殷周”的感叹更好像过后诸葛亮,有意将自身的思想观点挂证在了商鞅的身上。实际上,商鞅是一个学过繁杂、并无固定不动理论体系的人。君王爱好“帝王之道”,他就奉上“帝王之道”;君王爱好“世界强国秘术”,他就给予“世界强国秘术”。他可以在道、术中间随意转换,没什么观念工作压力。秦王选择霸气,因此就拥有商鞅变法。

严格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实际上有依次2次。第一次起源于公元356年,也就是商鞅看到楚王后的第三年。这一年商鞅荣升左庶长,施行了自己的第一份变法令,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变法初令”。第二次是在公元350年,这一年商鞅晋升大良造,等同于国相,借迁都之机再度实行变法。前后左右2次变法,中心思想上并无很大差别。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述,第一次变法时施行的“变法初令”具体内容包含:

将群众编为什伍,执行连坐之法。实际的法子是“不告奸者腰折,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即不检举奸人者腰折,检举奸人者获赏相当于斩敌首,隐匿奸人者挨罚相当于投敌。民有二男以上不区分异者,倍其赋。”即家里有两个成年男性却不分户者,二倍征缴地方税。

激励公斗,按军功的尺寸授爵;严禁私斗,按剧情轻和重定罪量刑。勤奋耕地、纺织业的人可以免去自己的劳役和地方税,因懒散而贫困者没为奴仆。官吏也得靠军功来牟取荣华富贵,“官吏非有军功论,不可为属籍”。制订清晰的官阶和俸禄规章制度,田宅与奴仆的几个与官阶立即有关。有军功才有地位,无军功之人再如何颇具也难以提升政冶真实身份。

有观点觉得,商鞅的变法对策打压了“顽固腐朽的秦国旧皇室阵营”,为最底层普通给予了一条升高的安全通道。那样的实际效果也许的确是有一些,但商鞅的原意并没有在此。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操纵(什伍、连坐与告奸),将有能量的家族打撒为无实力的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区分异者,倍其赋),打压阻拦国家管理老百姓的封建社会皇室,将人的地位与军功立即挂勾。

这一套变法对策的主要目地,全是提高秦国对资源(包含人力资源与人力物力)的吸取工作能力。秦国专注于解决皇室。秦民存有的目标便是给予财力物力,给国家贡献力量。

商鞅害了中国几千年,让中国人完全习惯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还赞美商鞅?

你想错了,商鞅是对当时的社会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统一制定了很多规则和东西,那是不是可以照你思想,没有他就没有以后的社会进步,他的变法又不是只是封建思想,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思想又不是他想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是统治者的作用不当而已!

关于商鞅害了中华几千年和商鞅变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