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有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生活经验0135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有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有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第1张

本文目录:

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1、头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学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2、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3、书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封德阳县侯。  

元朝初年,孙氏族人从河南龙门迁到浙江湘湖,以“映雪堂”命名孙氏祠堂,以记念祖先孙康“映雪读书”的事迹。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1、映月读书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2、买臣负薪

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至五十岁才拜为会稽太守。后遂用“买臣采樵”指未遇时劳力贫居的生活;用“五十功名、五十晚贵”等谓大器晚成。

3、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4、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5、高凤流麦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古人读书的故事

古人读书的故事:

1、划粥割齑

划粥割齑,指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自幼研学刻苦。他曾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读书期间生活极其窘迫,为了生计,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攻读诗书。

古文为:“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啗之。如是者三年。”

2、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指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

西晋末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急剧加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在司州当主簿的祖逖和刘琨见识到社会黑暗,两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立志复兴晋国、建功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惊醒,便把刘琨踢醒,问:“听到鸡叫声没?”

刘琨侧耳细听,随后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可不吉利啊!”

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这并非不吉利的声音,鸡叫声可以提醒我们晨起用功,不如我们以后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只见满天星斗,月光皎洁。两人拔剑对舞,直到曙光初露,才汗流涔涔地收剑回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和学习,两人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在时代的舞台上发挥文才武略,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3、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仍是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把竹子削成片片竹签,刮去青皮,用火烘干后即可用于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竹简长度与宽度均有限,一根竹简所能记载的文字不多,导致一部书的完成需要大量竹简。

内容记载完成后,还需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这些竹片,该过程就称为“韦编”。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为了深入研读晦涩难懂的《易经》,也为给弟子们讲解清楚,孔子花了不少功夫,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长此以往,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多次被磨断,这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

4、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指凿开墙壁、借着邻居的光看书,出自《西京杂记》。

传言西汉时期,有一位叫匡衡的少年,酷爱读书识字,苦于家中贫困买不起书,他只能到村里藏书丰富的大户人家中打工,借此借阅大户家中藏书。

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匡衡对知识愈发渴求,然而现实骨感:他每天在地里从早忙到晚,只有中午休息片刻才能看一会儿书;到了夜深人静闲下来有空了,却因没钱添置油灯,只能白白瞪着夜里一片漆黑。

一天晚上,匡衡在土地干完活回家,看到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照亮周围的夜,一个想法逐渐在匡衡脑海中成形。

回家中放下农具,他就开始摸索自己与邻居的共用墙,终于找到一处有破损、较薄弱的墙壁。“就是这里!”他掏出一把小刀轻抠破损墙壁,不一会儿,一道微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创造了自己夜晚读书的“光源”。

凭借这一丝光线,匡衡开始夜晚苦读。光线阴暗,眼睛容易酸痛,他不就此放弃阅读,而是休息片刻后继续学习。凭借凿壁偷光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文,最终成为西汉知名学者。

5、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包括“囊萤”“映雪”两个故事,分别源自唐朝欧阳询等撰写的《艺文类聚·续晋阳秋》和唐朝徐坚撰写的《初学记》。

“囊萤”,讲的是车胤的故事。晋代时,有一位年轻人名叫车胤,他好学不倦,勤学刻苦,可惜家境贫困,没钱买灯油供其夜晚读书。车胤不愿放弃夜深人静这样的“黄金时间”,却也无计可施。

在某个夏晚,正干坐在院里默念文章的车胤忽然瞥见正低空飞舞的萤火虫。萤火虫浮动着,闪烁着,照亮夜里漆黑。

车胤灵机一动:若是把萤火虫装在一块,不就成了一盏灯?想好就干,车胤找来一口白绢袋,将数十只萤火虫抓来扔进里头,绑紧袋口,萤火虫的光芒穿过袋子晕染开,整个白绢袋就宛如一个小油灯,车胤的“实验”宣布成功。

凭借这股求学毅力,车胤饱读诗书,终成一位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好官。

“映雪”,讲的是孙康的故事。跟车胤相似,同在晋代的孙康因没钱购置灯油,晚上无法看书。某个冬夜,他自睡梦中醒来,侧身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那来自大雪的月球反射光。

何不借用雪光看书?想法一冒出,孙康倦意顿失,立即穿着厚实的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看到宽阔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还亮堂,孙康大喜过望,不顾寒冷、如饥似渴地看起书来。

冬夜酷冷,手脚若是冻僵、缺乏知觉,他就起身跑步、搓搓手指,暖和身子后再继续攻读。此后,每逢夜晚窗外积雪,他便借着“雪灯”苦读。通过自学、苦学,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一方名士。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都有哪些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如下:

1、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出自《南齐书孝义传江泌》。

3、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

4、三余读书: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

5、凿壁偷光:出自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的启示:

中国古代人刻苦读书学习的典故非常多,无非就是想要告诉当代年轻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们读书学习才能知礼,讲礼。古代名人的经历让他们在人生中获取了各种各样的经验道理,这些经验道理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披荆斩棘,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对于后人来说都是可供借鉴的经历,从中吸取能够有益于自己生活的部分,往往能够受益终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像古人一样,把读书学习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学习的动力,做到勤奋学习,提高修养,增加才能和智慧,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50字左右

1、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2、匡衡

古时有个名为匡衡的人。他勤奋好学,但因家里穷,买不起油灯。

一天晚上匡衡在屋里背白天看的书。他突然发现邻居家有油灯,透进了屋子里。但不够亮,他就找来一二心搞子挖亏个洞。从此以后匡衡每晚都勤奋苦读。

3、孙康(晋代名人)

孙康在年轻上学的时候,也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每天便早早睡觉了。有一次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外的雪把屋里映的光亮,便没了睡意,起身在院里读书。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失去读书的机会。这样他学识突飞猛进,最终成为晋代名人,勤奋上进改变了他的命运。

4、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有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