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知乎)

生活经验081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知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知乎),第1张

本文目录:

大明战神朱祁镇是什么梗?

梗的来源:

朱祁镇宠信宦官导致宦官专权,那时候,大臣想见朱祁镇得先给王振公公送礼,王振要是感觉礼物可以,大臣就会成功见到皇上,要是觉得礼物不够贵重,别说想见皇上了直接就会让人把大臣给赶出去。

后来,地方官员上表说瓦剌也先经常带人骚扰明朝的百姓,这件事让太监王振知道了,也不知道他哪根筋搭错了,屁颠屁颠儿的跑过去鼓动朱祁镇,并且告诉朱祁镇说:“皇上,为了能早点证明您的能力,我建议建议您御驾亲征,亲自带军征讨瓦剌。”

朱祁镇当时二十来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听完了王振的建议后,就像着魔了一样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劝阻,一门心思的就想效仿父亲朱瞻基那样在战场上建功。

刚到王振的老家那里,王振看家乡的庄稼长的挺好,怕几十万大军踩坏自己家乡的庄稼,马上跑过去跟朱祁镇说汇报,说百姓种庄稼不易,建议朱祁镇命人撤军,换一条路进军,朱祁镇这个昏君听完居然真命令撤军。

一撤瓦刺就抓住了机会,趁着明军撤军的没有防备时候瓦刺也先果断带人偷袭,朱祁镇看到这突如其来的偷袭直接慌了,连指挥都不会了拼命的喊着护驾,导致了土木堡一战明军惨败,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跟随出征的文武官员几十人全部殉国,朱祁镇这一仗把明朝几代人所攒下的积蓄全打光了。这也是网友亲切的称呼他为“大明战神”的原因。

历史评价

明宣宗:①太子虽美天资,尤湏学问。古人云,蒙以餋正。将来尚赖卿等讲论赞辅以成其德。庶几天下受福。②皇长子天性纯厚,仁明刚正。

张太后:皇帝聪明孝敬,仁厚刚果。

孙太后:敬天勤民,无怠无荒。仁孝诚敬。

廖庄:太上皇帝冲格谦冲。

李梦阳: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马文升: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备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军,私借一马者,皆有重罚,虽有兴造竟不劳军,三十馀年海内晏然。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于武备尤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虏远遯。宣德以来武备渐弛,迨至正统,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败迩。

明英宗朱祁镇:“大明战神”就算再昏,也比清朝最强的皇帝强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先阐述一个概念,什么叫昏君?

昏君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而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不顾一切。

那么,朱祁镇是昏君吗?

严格来说,的确是,但如果了解了他的平生之后,恐怕大家会认为某个朝代之中的皇帝们九成九都是昏君了。

不信?咱们接着往下看。

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嫡长子,在他两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按照储君的形式培养。

可还没培养几年呢,朱瞻基驾崩了,于是乎,年仅八岁的朱祁镇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正统,但是大明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八岁登基,他爹朱瞻基就算是打娘胎里教育恐怕也来不及把朱祁镇培养成才吧?所以,朱祁镇继位前期一直都是内阁“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在处理朝政。

不要以为主少国疑是什么小问题,事实上,历朝历代臣权压倒皇权导致整个国家祸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一个最高统治者因为年纪太小而压不住满朝文武,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西汉时期王莽篡权,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和血淋淋的教训。

好在大明前几位已故的皇帝余威还在,当时的朝臣们虽然确实在“三杨”的带领之下有点耀武扬威的嫌疑,但至少还是尽了臣子的本分的,没乱来。

就这样持续了八年时间,在“三杨”和太皇太后相继去世之后,朱祁镇终于迎来了他的亲政时刻。

亲信太监,这在大明真的是常规操作。

大家都说朱祁镇昏庸于亲信太监或者亲信太监王振,这个说法其实不正确。

他爹朱瞻基弄出来的司礼监,拔高的太监地位,怎么可能去坑儿子呢?

朱祁镇真正昏的地方在于他的莽,他的年少无知。

如果换做一个心智成熟的皇帝,他就会明白太监们的真正用处,那就是制衡内阁的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则所向披靡,无往不利。用得不好,很容易伤到自己。

可这些事情,没人教朱祁镇啊。

他继位时还是个孩子啊,他爹朱瞻基倒是明白,可驾崩了没用啊。

太后和太皇太后,她们是女人,自然也是不明白其中的深意的。

而内阁就更不会说了,关系到他们整个阶层利益的事,哪怕他们就是全部琢磨透了也不敢说出来啊。

所以才说朱祁镇莽嘛,一个没弄好让太监王振权倾朝野,祸害无穷。

大明发生的这次事件堪比北宋的靖康之变,只是后果没有前者这么严重。

但在说这件事之前,先讲讲朱祁镇在位时期对待北方的态度。

在他亲征之前,大明几乎是每三年都会北伐,正统三年、六年、九年和十二年都有对北元的瓦剌和鞑靼势力用过兵。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在当时攻打北方是属于常态,并不是朱祁镇一时兴起要用兵。

两年之后,到了正统十四年,二十二岁的朱祁镇听信了太监王振的谗言,准备追赶一下前几位皇帝们的功绩,选择了御驾亲征。

甚至匆忙立了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太子,以此来堵住皇太后和众臣之口。

可结局却非常悲惨,不仅本人被瓦剌势力俘虏,且直接害死了约二十万大明将士。

他的昏,在于自视甚高,在于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国家之主的责任和担当。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莽字。

朱祁镇那会只想着怎么去亲征瓦剌,好好扬一把大明国威。

但是他不是朱棣和朱瞻基,这两位可是经常跟瓦剌以及鞑靼势力打交道的。

朱祁镇自打生下来就在北京城里没出去过,怎么可能有经验去统帅三军行军作战呢?

所以,亲征队伍被朱祁镇这个无能的将领全部断送在了前线,自己也深陷贼窝。

这种现象放到现在,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富二代在继承了家业之后,不顾家里所有人的劝阻硬是要选择另辟蹊径自己创业,结果却血本无归。

后来朱祁镇在被俘虏之后,大臣于谦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之由,在征得了皇太后孙氏的同意之后,越过皇太子朱见深,带领群臣拥立了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为皇帝,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景泰皇帝。

为什么不选择立太子而是要立一个藩王?

其实当时的情况比朱祁镇登基时还要危急得多。

瓦剌势力在俘虏了朱祁镇这个皇帝之后,气势日益高涨,并且时常犯边挑衅大明。

在面对敌对势力的虎视眈眈的时候,如果要立一个年仅三岁的皇太子为皇帝的话,那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

三岁小孩根本就压不住满朝文武,万一那个时候出来个卖国求荣的乱臣贼子呢?这种后果是谁都不敢想象也无法承受的。

所以,朱祁钰就成了所有人心目中的最佳人选,至少朱祁钰那会已经21岁了,年纪上就已经好太子朱见深太多了。

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的朱祁钰在皇太后孙氏和兵部尚书于谦的辅助之下,打赢了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这场战争有多悬殊?

瓦剌挟持着朱祁镇进攻到北京城的时候兵力是10万,且都是骑兵。

而当时拱卫北京城的明军满打满算也就两万。

虽说是据城而守,但是这场战争,瓦剌这边战死了三成兵力,只留下六万多人灰溜溜地跑回了草原。

两万军队守个城都能干掉三万左右的骑兵,这种例子在古代恐怕真的不多。

而瓦剌的首领也先觉得,大明已经另立新君了,那么留着朱祁镇也就没什么用了,所以干脆就把他放了回去。

然后,朱祁镇在北京被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钰关了整整七年,直到后来朱祁钰病重且后继无人,他才夺位成功,又成了皇帝,改元天顺。

这位复位成功的皇帝,第一时间就干掉了功臣于谦。

他的昏,在于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是极其自私的表现。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就算是朱祁钰病重驾崩,大家还可以选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毕竟朱见深那会也十来岁了。

虽说朱见深年纪有点小,但是朱祁镇都被尊为太上皇了,总比朱祁镇再来当皇帝要好吧,这不合礼法啊。

历朝历代哪有太上皇还搞复位的?

由此可见,哪怕朱祁钰自身病死且真的没有子嗣,朱祁镇也并不是那个唯一的选择。

但朱祁镇偏偏就这么做了,还没等到弟弟驾崩,他就开始了他的夺门之争,成功地复位当上了皇帝。

这不是他自私是什么?他是忘不了那个被关押七年的痛,想要拿回那个本该属于他的皇位,以至于已经到了歇斯底里、不顾一切的地步。

而他要复位当皇帝,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于谦。

因为于谦是坚决拥立朱祁钰的那个人,同时也是尊称朱祁镇为太上皇的那个人。

为了确立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地位,朱祁镇只能选择干掉于谦。

但是讲良心话,于谦是大明的肱骨之臣,杀了他对大明百害而无一利。

是朱祁镇自私想要夺位,从而断送掉了于谦的性命。

所以,朱祁镇昏就昏在他自私上面,为了自己复位完全不顾大明的江山社稷。

小结: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莽夫,他自私且任性,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自知,导致整个大明差点社稷不稳,国将不国。

他是昏君,没得洗。

但是大军为什么说,朱祁镇比某个王朝的绝大部分皇帝们都强呢?

咱们再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清朝清圣祖康熙皇帝,被后世某些人吹成了千古一帝的存在。

按照这个逻辑来分析,康熙皇帝在清朝是排名第一的那位,对吧。

咱们拿朱祁镇对比一下康熙皇帝,大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两个人同样都是八岁登基,都是由朝中辅政大臣处理朝政,区别是一个十四岁亲政,一个十六岁而已。

朱祁镇亲政的时候造成了土木堡之变那样的惨剧 。

康熙亲政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三藩之乱。

不要以为康熙平三藩真的是他的功绩,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其莽撞的削藩之举,其后果是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南方五省以及北方的陕西省又陷入了战乱之中。

其中直接或者间接而死的人口,又岂止二十万?

并且这次战争持续了足足七年时间,结束的原因也极其可笑。

因为大汉奸吴三桂突然病死,导致整个南方群龙无首,分崩离析。

而清朝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逐个击破,平息了三藩之乱。

说到底,同样莽撞的康熙皇帝不过是运气比朱祁镇好,熬死了对手吴三桂而已,如果吴三桂还能坚挺一下,那么恐怕没人会吹这个平定三藩的功绩了。

或者说,如果朱祁镇不去御驾亲征,或许人们会对他改观比较多。

但历史没有如果,两位皇帝都是年轻气盛,都是莽撞得很,这个没得洗。

康熙的这个举动,其实跟朱祁镇诛杀于谦一样,归根结底是因为权臣鳌拜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位而已。

在这里重点说一下鳌拜的特点。

作为四大辅政大臣一之的鳌拜,他出身于皇太极这里,是皇太极的包衣奴才,也可以说是皇帝这一派的忠实拥护者。

毕竟在顺治朝的时候,鳌拜就敢硬刚摄政王多尔衮,这个举动足以证明鳌拜是不会篡权夺位的。

那么康熙为什么那么惧怕鳌拜呢?

鳌拜不会篡权不假,但是鳌拜可以废掉康熙另外立个皇帝啊。

而贯穿整个事件的原因就在于两人在对待满汉两族的态度上面。

康熙认为,满人天生就有优越感,所以在任用官员的时候,不仅处处维护满人,让满人优先,并且在当时圈地的时候还放纵满人滥杀无辜却从不责罚问罪。

但鳌拜却认为,利用汉人治理江山比满人更好。

他是经历过皇太极和顺治两朝的老臣,见过的投降而来的汉臣实在是数不胜数。

虽说那些汉人在人品上确实存在问题,但是要说到治理国家,那满人却是连拍马都赶不上。

毕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啊。

这是鳌拜经历过的事实。

但是年轻气盛的康熙哪里懂这些,他认为自己的族人天生就比别人高贵,怎么就不能胜任了?

于是,鳌拜和康熙越吵越大,甚至一度都快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鳌拜忌惮康熙的身份,但是对于他来说,康熙不是那个唯一的选择,既然不听劝,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换了就是。

康熙惧怕鳌拜的实力,或者说,康熙在意识到了鳌拜可以换皇帝的这个威胁之后,只能选择下重手除掉这位权臣。

康熙除鳌拜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跟朱祁镇杀于谦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诛杀大臣而全然不计任何后果。

平定噶尔丹?那也不是康熙平定的,他运气好,噶尔丹也病死在他前头,康熙是捡了个便宜。

**** ?也是好运气。当时的延平郡王郑经也病死在了康熙前面,在台湾处于群龙无首的情况之下,施琅这才轰开了台湾的大门从而收复的。

剩下的文字狱啊,《尼布楚条约》的还要说吗?

康熙要作起来,比朱祁镇都昏。

所以,连大清唯一一个“千古一帝”都比不上明英宗朱祁镇或者说最多与其对等,那么要按照这个逻辑说下去的话,是不是整个清朝的皇帝都跟比不上朱祁镇呢?

而朱祁镇是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之中垫底的两个昏君之一,各位仔细品一下,这大明和大清,还有可比性吗?

明朝那些事儿之两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其长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正统八年,因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西北瓦剌部日益崛起,朱祁镇被王振怂恿准备御驾亲征攻打瓦剌部,结果从没上阵杀敌的朱祁镇集结了明代二十万(号称五十万 )大军出发了。行至土木堡,和瓦剌军交战,结果明军大败,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这就是“ 土木堡之变”。因此朱祁镇也被后人戏称“大明战神”。

朱祁镇被俘后,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年号“景泰”。瓦剌原本想用朱祁镇明朝皇帝的身份要挟明朝廷,朱祁钰称帝后瓦剌放弃了这个想法。瓦剌部生活物资匮乏,于是用朱祁镇换瓦剌与明边境自由贸易。

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年仅5岁便夭折了。

一年之后朱祁镇被放回,朱祁钰派了一个芝麻小官接回朱祁镇,安置在南宫,尊为太上皇并以锦衣卫对朱祁镇加以软禁,严密控管,整整七年。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徐有贞等人敲开了南宫的大门,迎英宗复位。英宗更衣洗漱,从南宫走向朝廷,再次登上帝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我最欣赏朱祁镇的原因是:

1、朱祁镇在被瓦剌军俘虏后,表现的不卑不亢,这才是一个为君者该有的样子。

2、从朱祁镇开始,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给了后妃们生路。

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逝。

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

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可不是真的在表扬他,而是一种讽刺。

朱祁镇继位后,王振掌司礼监,英宗对王振很信任,称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王振开始擅权,结党营私,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太监,此时北方草原蒙古的瓦剌部崛起。1449年七月一日,大同参将吴浩与也先的部队在猫儿庄(大同北二十里)交战,全军覆没,消息传至京城,王振不以为意,十五日,英宗下诏御驾亲征,命同父异母的弟弟成王朱祁钰留守京城。

1449年七月十六日,朱祁镇率大军从京城仓促出发,号称五十万,王振与文武大臣几乎倾巢出动,通过居庸关,七月23日到达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八月初一到达大同。王振这时才得到消息,在七月十六日的战役中,总督大同兵马西宁侯宋瑛和总兵朱冕双双战死,全军覆没。

当晚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军士因亲眼目睹前线战场上遍野枕藉的同伴尸体而致营中彻夜惊乱,王振这才感到害怕,由于出征仓促,军队只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以这样部队北上,跟强烈的瓦剌骑兵作战,过于冒险,英宗终于意识到亲征不是阅兵,这让他寝食不安。

于是王振决定退兵,数十万大军出来转一大圈后,便掉头回京师,内阁学士曹鼐建议取道紫荆关退回京师,这样可确保安全,但此地离王振老家蔚县不远,于是王振请求英宗仍向居庸关方向回京,顺道可以巡幸他的老家蔚州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王振从小离家,需要这样一次衣锦还乡的机会,然而当军队即将到达蔚州时,王振忽然想到几十万军队经过家乡,难免要践踏正在成熟的庄稼,便又让军队改变方向取道宣府返京,行军路线的突然改变引起军中极大恐慌。

1449年八月四日,大军返京取道宣府,行至土木堡,此时天色尚早,但王振传令部队选择高地扎营,等待后面尚未到达的千辆辎重车,兵部尚书邝埜力请以重兵断后,让皇帝先行入关以防不测,却遭到王振拒绝。按兵法,四周高地,中间(土木村)平地,乃兵家大忌。

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瓦剌军追踪而至,铁壁合围,切断明军上游15里处溪流,25万人断水,恐慌至极,掘井二丈又不见水,更是乱作一团,瓦剌军越来越多,明军防线危如累卵,形式危急万分,也先突然派人来议和,并作出撤军姿态,英宗大喜,王振趁机下令移营就水。

蒙军多骑兵,不善攻营,若明军死守,或有一线生机。也先终于等来机会,明军移营三四里时,瓦剌军蜂蛹而至,包围明军,明军阵脚大乱,尸横遍野,英宗却出奇的冷静,被押送至也先营帐,也先得知大明皇帝被俘虏,欣喜若狂,复兴蒙元的烈火又在他心里熊熊燃烧起来。

大军溃败,皇帝深陷危境,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脑袋狠狠砸了下去,一月前还做梦光宗耀祖的王振转眼间呜呼哀哉一命归天,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便是朱祁镇被调侃为“大明战神”的原因。

扩展资料

土木之变外因是也先南下,内因则是“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四周枭雄抓住战略窗口,华北瓦剌脱欢逐渐统一蒙古各部;华南交趾黎利开始攻城掠地;西南麓川蠢蠢欲动不断试探;西北被脱欢渗透;东北奴儿干军纪败坏。

但即便是这样的形势,可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的余绪还没有耗尽,怎么也饿不到,三杨也不用太花心思为自己的食衣住行搞边谋,同时,虽放弃交趾但永乐打开的西洋国际视野还在。只要留在边地,不用太担心蒙古南下,瓦剌三王与和宁王也正在互相攻伐,四者渗透弃地也要花费时间。

宣德可以干的事情很多很多,自然开心。只不过即使没有土木堡开始的事情,这粉饰的太平也是一定要破,边谋也是必须每个边人自谋,无非没到时候而已。前者西北宣德初给瓦剌交投名状放去哈密的弩温答失里的作用还没突显出来,西向亦集乃旧城国门还没被麦克零部彻底打开,福寿膏也还没进来。

华北东胜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旧地还没有进来骑兵,边军打击进入黄河北沙净州地区的游骑是破坏团结;东北内迁奴儿干,让建州皇亲自己管理自己,跟脱欢、阿鲁台一度来往频繁,自然看起来都好。不过后面不好的底子,无论哪个十年打的,也都已经打下了,只不过还没爆发而已。

离边疆较远的京师仁宣二帝认为本无边疆问题,纯属有心者煽动与边臣挑衅。卫所军士白荣、范济等则普遍力主严剿,屯守旧卫。这就形成了底层兵民什么都知道,就是说不出;中层将领什么都不知道,装什么都知道;高层镇抚大臣什么都想知道,就是不知道。

但史书中北元对明代元的接受、边将素质、瓦剌势力在宣德时期对三北的渗透,一字不提。造成的效果就是土木堡仿佛不过是一夜之间瓦剌上层集体发疯南下,明庭集体糊涂导致的惨败。

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

因为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明英宗,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他9岁即位,但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后在1457年复位。于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裕陵。

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 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的原因

1、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并不是真的在表扬他的丰功伟绩,而是对他所为的一种讽刺。

2、朱祁镇于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励精图治,宠信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

关于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和朱祁镇为什么被称为大明战神知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