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落谁家赏析(明月落我)

生活经验072

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月落谁家赏析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是什么意思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句话的意思是: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这句话出自唐朝李白的《忆东山二首》

明月落谁家赏析(明月落我),第1张

《忆东山二首》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白话翻译: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

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

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扩展资料

这组诗写李白向往东山,仰慕谢安,反映了作者既有政治抱负,又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的思想。诗中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作者的形象,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写得极其自然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

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忆东山二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忆东山二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忆东山二首》赏析 赏析一 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著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像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像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同样也舍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自然对不起东山的风物。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形象地说明了,饮酒、狎妓、观舞并且亲自歌舞,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之一。“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两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著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赏析二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之处。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了解这个,就会觉得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 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自己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象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著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象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象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又何尝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呢,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又怎能对得起东山的风物呢?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这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著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无疑地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是何等澹泊,何等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忆东山二首》作者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的其它作品

○ 将进酒·君不见

○ 静夜思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望庐山瀑布

○ 行路难·其一

○ 李白更多作品

《忆东山》李白诗的全文及解释

忆东山

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已长久不去造访谢安的东山了,蔷薇洞边的蔷薇又开了几遍花呢?白云亭上的白云还在自由自在地来去吗?明月堂前的明月今晚照到了那户人家呢?

〔字词〕

向——看望、欲去。

度——年度。

散——分离。

落——月光下照也。

〔句评〕

不向东山久——似虚而实,实写地点之忆。平起、感叹,好久没去(甚至没想到再去),暗指好久不见居住东山的人或亲友,

蔷薇几度花——似虚而实,虚写时间之忆。继续感叹,推算已不知有几年了,以“几度”呼应“久”字。

白云还自散——似实而虚,隐含忆人。一番设想,双重意思,明写云散月出,暗寓人之分离

明月落谁家——似实而虚,寄托相思。继续设想,双重意思,月光是否照到东山之家,暗寓思念之情、彼人知否。“谁”字用的巧妙,明知故问,以问代答。

〔诗评〕

全诗围绕一个“忆”字,过去的回忆,现在的思念,未来的期望,地、时、人、情,层层深入内心。全篇虚写、冥想,处处真情实意。

读唐诗 学写诗 《忆东山二首 其一》赏析

忆东山二首

其一

李白(唐)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注释:

施宿《会稽志》:东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又名谢安山,山旁有蔷薇洞,传为谢安游宴之所。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遗址,千嶂林立,下视沧海,天水相接,盖绝景也。下山出微径,为国庆寺,为太傅故宅。”

谢安为东晋时期政治家,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后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

东山客:指隐者,即谢安。

译文:

东山我很久没有去了,不知昔日所种蔷薇开过几次花?

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否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赏析: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首次句极为通俗,近似口语,然而笔落处却又亲切自然,诗人向往东山之隐,仰慕谢安,“久”字表达了诗人心之所向,因心中一直的牵挂,才觉“不向东山”已久远,次句承接“久”,因久未去,不知蔷薇已开了几次花?“几度”实为问心,花开几度都不曾见,东山终是存在于牵挂中。谢安山的旁边即是蔷薇洞,诗人在此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东山的景点,另一方面指美丽的蔷薇花。自然贴切,不着痕迹。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三、四句中的“白云”、“明月”为东山二堂,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东山的特点和风物,同时也描写了东山的美好。自然而随意,不见雕凿之痕。白云自来自去,明月今落谁家?这一问,满是诗人不得志的失意与惆怅,诗人所向往的东山之隐,并不是一去不回头的退隐,而是短暂停顿后的东山再起,诗人既寄情于山水,又不忘在需要时为国出力,诗人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中所表露出来的自信与抱负,化作了“明月落谁家”的一声长叹,诗人以“白云”、“明月”自比,高洁出尘。花开花落,时光荏苒,谢安退隐东山,可东山再起,而自己呢,却不知所归。这其中的落寞,不知那蔷薇花是否可知?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关于明月落谁家赏析和明月落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