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齿常之在韩国出名吗(黑齿常之儿子)

生活经验087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黑齿常之在韩国出名吗,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黑齿常之儿子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黑齿常之在韩国出名吗(黑齿常之儿子),第1张

本文目录:

他为何一生三次叛主却被誉为“忠勇”呢?

公元七世纪,朝鲜半岛并存着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高句丽,百济与唐朝为敌,而新罗则与唐朝保持着朝贡的关系。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朝名将苏定方率领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了百济。由于新罗和百济有世仇,百济民众害怕新罗士兵报复劫掠,趁唐军主力回国之际,爆发了“百济复国运动”。

在这次战争中,一个将星冉冉升起。任存山(位于韩国全州),蜿蜒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个人在“百济复国运动”中在此长期与唐军对峙。他就是黑齿常之。黑齿姓氏原本是扶余氏后人,受封于黑齿国,因封而姓。黑齿常之幼年时熟读《左传》、《史记》和《汉书》,在百济国内享有“骁勇有谋略”之名。年未弱冠,黑齿常之担任达率(相当于二品官)兼任郡将(相当于刺史)。

黑齿常之身材高大,外形威猛,是当时典型的军人形象。朝廷重臣裴行俭善于相面,他认为这种面相的人,在战争中轻易死不了。在军队中提拨不少有这种面相的人。黑齿常之相貌端正、下巴丰满,正属于这种面相。有一次,黑齿常之在官舍外射杀了三条恶狼。黑齿常之认为河源城城防森严,突然冒出恶狼,是不祥之兆。

于是,他将狼尸远远地扔进深山,并且要求皇帝准许他去攻打党项酋长,得以脱身。他的继任者李谨行,上任十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正所谓命硬之人,索命小鬼也要让三分。在唐灭百济的战争中,他最初投降苏定方,因不堪忍受新罗士兵的暴虐,带领十多个百济士卒,在任存山结栅叛唐,短短一月有余,前来归附的有三万余人。黑齿常之由此登上历史舞台,掀开了新的一页。

受黑齿常之的影响,百济二十余城池纷纷响应,举起了复国大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9月23日,黑齿常之率军进攻泗沘(位于韩国忠清南道)。他首先攻破了泗沘外围城防工事,补充军械粮秣。随后对泗沘发起猛攻,唐将刘仁愿率领1.7万唐军凭城据守,苦苦支撑,屡次击败面百济军队。黑齿常之见攻城失利,在泗沘南岭结成四五个军栅,断绝泗沘对外联系,试图长期围困唐军。

正当黑齿常之谋划下一轮攻势之际,10月9日,新罗王金春秋得知百济局势动荡,率军前来镇压。10月18日,新罗军队占领百济重要据点尔礼城。百济军队因此人心离散,有二十余城重新投降新罗。10月30日,新罗军队进攻泗沘南岭军栅,黑齿常之难以抵挡,不得不撤出战场。百济军队被斩首1500余级,泗沘之围得以缓解,唐军重新得到了粮食和武器补给。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百济的外援倭** 队在白江口与唐朝和新罗联军遭遇,四万余倭国水军遭到沉重打击,数万士兵在战斗中战死或溺亡。唐军彻底平息了百济复国活动。唐高宗李治专门派遣使者招降黑齿常之,黑齿常之眼见复国无望,军队难以为继,只得投降唐将刘仁轨。刘仁轨派遣黑齿常之攻击任存城。

部将提醒刘仁轨,黑齿常之反复无常,不可轻信。刘仁轨认为黑齿常之忠勇有谋略,注重信义,当初只是遇人不淑。调拨了大批军队和物资,帮助黑齿常之攻取了任存城。任存城守将迟受信抛妻弃子,只身投奔高句丽。由此,黑齿常之为唐朝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投名状”。

唐朝名将黑齿常之简介,黑齿常之是哪里人?

人物生平 归顺唐朝

黑齿常之是百济西部人,身高七尺多,勇猛有谋略。初在百济时,担任达率(相当于唐朝刺史的职位),兼任风达郡将。

显庆五年(660年),唐将苏定方攻克百济,黑齿常之率领部下随百济人投降唐朝。不久,因不满新罗军的暴虐而起兵反抗。他以任存山(位于今韩国全州)兵多地的地形为根据地,抵档住苏定方派出去的征讨军,征讨军虽没攻克大栅但攻破小栅,之后他趁苏定方已回国献俘并准备高句丽战事之时,响应福信,转入反攻,一举攻占原百济的20余城

龙朔三年(663年),唐军彻底平定百济复国活动,唐高宗李治派遣使者招降黑齿常之,黑齿常之于是率领部众到刘仁轨处投降。刘仁轨派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率领他们的部众前往攻取任存城,还支援他们粮食和武器。孙仁师说:“这类人人面兽心,怎么可以相信!”刘仁轨说:“我看这两人都忠勇有谋略,注重信义;只是前次错投奔人,现在正是他们感激立功的时候,不必怀疑。”于是发给粮食和武器,分兵跟随他们,最终攻下任存城,任存城守将迟受信抛弃妻子儿女,投奔高句丽。后来,黑齿常之多次升迁至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

交战吐蕃

仪凤三年(678年),吐蕃侵犯唐朝边境,黑齿常之跟随洮河道大总管李敬玄、右卫大将军刘审礼率军反击吐蕃。不久,刘审礼兵败遭吐蕃俘虏。李敬玄此前亦遭吐蕃打败,当得知刘审礼战败遭俘后,非常恐惧,于是狼狈后撤,驻扎在承风岭,利用泥沟自我防卫,吐蕃屯兵高岗,居高临下向他施加压力。黑齿常之在夜间率领敢死队五百人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散,他们的将领跋地设领兵逃走,李敬玄因此得以收集残余士兵返回鄯州。唐高宗李治嘉奖黑齿常之的功劳,升任他为左武卫将军,兼任检校左羽林军,赐给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并充任河源军副使。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赞婆(一作论赞婆)、素和贵等人率领三万士兵侵扰河源,当时他们驻扎在良非川。黑齿常之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乘夜袭击吐蕃军营,大败吐蕃军,斩杀两千人,俘获羊马数万头,赞婆等人单骑而逃。黑齿常之功升任河源军经略大使,受赏布帛四百匹。

黑齿常之因为河源地处要冲,打算增兵戍守,但运输道路遥远而且艰险,于是增设烽火台戍守点七十余处,开屯田五千余顷,每年收获粮食五百余万石,从此战争和防守都有足够的粮食贮备。

开耀元年(681年)正月,赞婆等人再次率军侵犯唐朝边境。同年五月二十一日,当时赞婆等人驻扎在青海,黑齿常之率领一万精兵袭击赞婆,并在良非川打败赞婆,获取他们的粮食牲畜而回(一说烧毁粮食而回)。黑齿常之在军镇七年,吐蕃人都很畏惧他,因此不敢进犯唐朝边境。

嗣圣元年(684年),黑齿常之调任左武卫大将军,仍兼任检校左羽林军。同年十一月初四日,黑齿常之担任江南道大总管,奉命讨伐叛乱的徐敬业。

大败突厥

垂拱二年(686年),突厥侵扰唐朝,朝廷派黑齿常之率军抵抗突厥。黑齿常之进军到两井,遇上突厥三千多名骑兵,他们看见唐军,都下马穿甲。黑齿常之率领二百多名骑兵,自当先锋冲击突厥骑兵,他们都弃甲逃走。傍晚,突厥兵大批到达,黑齿常之命令营中点火,东南方亦有火燃起,突厥怀疑有别的部队接应,于是乘黑夜逃遁。黑齿常之因功进封燕国公。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侵扰昌平,朝廷派黑齿常之率领诸军讨伐他们。同年七月,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侵扰朔州,朝廷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以左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作为他的副手,让他率领大军反击突厥。黑齿常之在黄花堆大败突厥,追逐四十余里,突厥都逃往沙漠以北。

遭诬自杀

垂拱三年(687年)十月初九日,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与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交战,全军覆没,爨宝璧轻装乘马逃回。爨宝璧见黑齿常之有军功,上表请求穷追残余突厥部众。太后武则天命令他与黑齿常之商议,遥相声援。爨宝璧想独占功劳,没有与黑齿常之商议,便率领精兵一万三千人出发,跨出边塞二千余里,想出其不意袭击突厥,结果战败,全军覆没,武则天下令将其处死。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等人诬告陷害黑齿常之,说他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人谋反。武则天下令将黑齿常之召回京城,将其逮捕入狱。同年十月初九日,黑齿常之上吊自杀。

人物轶事

起初,黑齿常之有一匹所乘的良马,被部下的军士损伤,副使牛师奖等人请求鞭打他,黑齿常之说:“怎么能因私人的马而鞭打官府的兵呢!”始终没有追究。黑齿常之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将士。等到他死后,当时的人都甚为惋惜。

刘d等《旧唐书》:“常之以私马恕官兵,与将士均赏赐,古之名将,无以加焉。”

人物争议

关于黑齿常之击败苏定方、攻取二百多座城池

事实上黑齿常之根本没所谓击败苏定方一说,

八月二日,大置酒劳将土{士},王与定方及诸将,坐于堂上,坐义慈及子隆于堂下,或使义慈行酒,百济佐平等群臣莫不呜咽流涕。是日捕斩毛尺。毛尺本新罗人,亡入百济,与大耶城黔日同谋陷城,故斩之。又捉黔日,数曰:"汝在大耶城,与毛尺谋,引百济之兵,烧亡仓库,令一城乏食致败,罪一也。逼杀品释夫妻,罪二也。与百济来攻本国,罪三也。"以□{四}支解,投其尸于江水。王子仁泰与沙餐日原、级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定方以百济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二千人,自泗a乘舡回唐。金仁问与沙 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偕行。】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a,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贼退上泗a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唐皇帝遣左卫中O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从者摄位毕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 礼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三十日,攻泗a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三国史记》五卷·新罗本纪五·太宗武烈王零七年

七年,十三日,义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义慈子隆与大佐平千福等,出降。十八日,义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领军等,自熊津城来降。王闻义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监天福,露布于大唐。【八月二日,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O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a城,王子仁泰与沙餐日原、级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a,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贼退上泗a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唐皇帝遣左卫中O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从者摄位毕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尔礼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三十日,攻泗a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五·太宗王上

初,百济自扶余璋与高句丽连和,屡侵伐封场。我遣使入朝求救,相望于路。【及苏定方既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王与镇守使刘仁愿、刘仁轨等,经略数年,渐平之。高宗诏:扶余隆归,抚余众及令与我和好。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上

先是、百济首领沙咤相如、【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至是率其众降。仁轨谕以恩信、令自领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三十四/刘仁轨传

在唐大军回国前《三国史记》没有提到其他大小战事和叛军复200城的任何记载,但唐军一走,叛乱就漫延开来了,响应的城有20余城也提到了,战事也有详细记载

两国史书也可印证,《旧唐书》刘仁轨传,“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三国史记》记载也是“及苏定方既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等苏定方走后才敢反叛,《三国史记》载,八月二十六日,派遣军队攻任存大栅,兵多地,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启程回唐献俘.之间相隔时间很短,才几天,遂复200余城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发生.一开始叛乱规模其实并不大.十万唐军都回国,只派刘仁愿一万兵和七千新罗兵留守百济,大规模叛乱是大军回国后的事 这可以确定的是.并不是苏定方本人指挥 ,而是派遣军队攻任存大栅,兵多地,不能克,但攻破小栅

在与东突厥的战争中,武则天因政局动荡,所以采取消极防御政策,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黑齿常之在此艰难的条件,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武则天取得了为数不多的胜利,使突厥闻风丧胆。但武则天自毁长城,黑齿常之死后,北边再无良将,致使东突厥日益强盛,从而成为武周时期北方的严重边患。直到唐中宗继位以后,任命边将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了3座受降城,才遏制了东突厥的入侵。

人物思想

1、智勇兼备。黑齿常之指挥作战,在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能够主动地攻击敌人,出其不意,使自己转危为安。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亲自率敢死之士做背水一战。这些使黑齿常之能够先后击败过噶尔·赞婆、阿史那骨笃禄等名将,成为当时唐朝最著名的军事将领。

2、善于夜战。黑齿常之非常善于指挥夜战,仔细分析一下他指挥的战例,大部分都是以夜战取胜,如承凤岭、良非川、两井等。夜战即能有效地掩护自己,又能以少数兵力有力地打击敌人,做到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3、善抚士卒。在百济时,黑齿常之能够迅速地收拢三万人,收复失地二百余城,其能力可见一斑。因为当时百济已经灭亡,军心全无,如果不善抚众,是很难取得这么大战果的。一次黑齿常之的坐骑被士兵不慎弄伤,副使牛师奖要动以鞭刑,黑齿常之见状忙阻止道:“岂可以损私马而决官兵乎!”遂将其释放。黑齿常之不贪财,所受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自己“无留赀”。他死后,“时甚惜之”、“皆哀其枉”。

黑齿常之,远从朝鲜来的唐朝名将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大臣,叫狄仁杰,富家子弟出生,祖辈三代都是当官的,但是到了他这一辈,科举考试发挥不理想,只能去河南,当一个小小的法院科员。

在衙门里,找到了人生目标,断案如神,得到领导的赏识,从河南回到老家,做上了中级法院的院长,一待,就是二十年,最后终于等来机会,进入中央,却和皇帝发生了冲突。

与皇帝吵架,也是有技巧的,关键是要熟读史书,要会讲故事,更要坚持原则,唐高宗是个好皇帝,被狄仁杰说服,事就过去了,武则天是个好领导,决定重用狄仁杰,此后成为御史。

有了天皇天后的支持,仕途虽有破折,也算顺利,去过地方,待过中央,告过别人,也被人整过,坐过黑牢,还差点成了烈士,能转危为安,是因为他有一帮兄弟,在朝廷中,官都不小,说得上话。

公元697年,狄仁杰第二次升任宰相,银青光大夫,从三品,官大了,却在自己儿子那,栽了跟头,因为三儿子,进入仕途,到地方上做了官后,贪婪的过了分,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导致狄仁杰,晚节不保。

这是在大唐国内,最出名的本地官吏,还有外面来的洋员工,今天历史崔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位,由朝鲜半岛远道而来的名将,他的名字叫黑齿常之。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武则天成为皇帝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

2、历史上的狄仁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这个黑齿常之,在徐敬业的叛乱中,出过场,有个龙套角色,作为边防精锐,战斗力强,参与了对乱军的攻坚战役。

他是外国友人,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来的,所以介绍之前,历史崔先讲一下,百济的历史。

按照中国史书的记载,百济的创始人,和高句丽,都来自一个家族,原来是东北的扶余人,因为受到皇室排挤,跑出来了,你建立了高句丽,我呢,换个名字,叫百济吧。

在隋唐时期,看着百济地图,好像范围很小,一直都被高句丽压着打,但是在四世纪,大概公元346年,到375年之间,也就是近肖古王,作为老大那会,百济的实力还是很雄厚的。

他不仅消灭了当地的土著,还吞并了高句丽的大片土地,甚至把人家的国王,也给杀了,占领了朝鲜的大部分地盘。

因为靠近大海,百济也是最先开始远洋交流的政权,来过中原,去过日本,和他们的关系都不错,尤其是日本,百济和日本的皇族之间,有通婚的传统,甚至高句丽强大之后,百济和日本的关系,依旧不错。

与任何一个政权一样,强盛之后的代价,就是内部争斗,实力受损,到了五世纪末,高句丽开始崛起,北上占领东北大片土地,南下和百济的战争,也是占据主动,万不得已,百济只能找新罗,联合起来,抵抗高句丽。

和高句丽与百济不一样,新罗算是原始部落统治的政权,公元前后由六个部落组成的联盟,领头的是朴氏、昔氏、金氏三个家族,到了四世纪中叶,也就是百济成为老大那会,新罗从轮流坐庄,变成了一家独大。

当时,老大的位置,由姓金的那一个氏族接任,其他俩姓,成了附属。

合资公司改成了独资企业,从内斗中,解放出来,开始将目光,转向高句丽和百济,准备扩张了。

百济和日本的通商,导致日本也开始,进入海洋,在朝鲜半岛,他们第一个登陆的土地,就是新罗,倭寇这个群体,最先遭殃的,是新罗,原因也很简单,看地图就知道,离的近。

在百济发展海上贸易的同时,新罗的远洋巨轮,也出海了,他们第一批达到的政权,是中原,这是新罗和中原政权,邦交的开始。

继续讲联盟的事,高句丽虽然很强大,但是要对付两个国家,总有点力不从心,百济和新罗的攻势,一开始也很顺利,得到了重要的汉江流域,有了汉江,从半岛开船,到中原的风险要小的多,能通商,就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军饷有了。

在战争中,百济是个实诚人,也不知道提防盟友,不是联盟么,出死力,和高句丽也是拼了命的打,战争结束后,发现不对劲了,死的,全是自己人,新罗喊的很大声,其实就躲在后面,看热闹。

太不厚道了。

新罗不仅打的不厚道,战争结束后,还把百济赶出了汉江流域,战利品自个儿独吞了。

百济国王很生气,丢人丢大了,死了那么多人,打了胜仗,却什么也没得到。

不行,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为了报仇,也顾不得恩怨了,直接找高句丽谈判,毕竟原来是一家人,为了利益,都可以坐下来谈一谈,事后,两个政权,结盟了。

新罗的那点国力,打高句丽和百济联盟,肯定打不了,一直输,差不多底裤也要没了,新罗国王一咬牙,再次出海黑齿常之简介,找中原老大哥帮忙,这就有了,杨广的三次东征。

这是四个政权,不,应该是五个,中间还有日本倭寇的参与,他们之间的博弈游戏,你打我,我打你,谁也没有得到便宜,直到公元660年,显庆五年,唐高宗绕开高句丽,从水路,进攻百济。

领头的唐朝大将,叫苏定方,当时高句丽都被唐朝给整垮了,对付百济,显然要容易的多,战争只持续了半个月,国王和太子出逃,次子继任皇位,百济国投降,在投降的这批人里面,就有今天的主角,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属于百济的高级将领,刺史一级的官吏。

征服了百济,苏定方就准备班师回去了,半岛气候和中原相比,相差太远,士兵们受不了,百济的治安,转交给了新罗。

没等苏定方启程,两边的矛盾,升级了。

新罗和百济,本来关系就不好,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打架,现在新罗占上风,肯定要嘚瑟一下,百济的士兵呢,都是热血汉子,受不得 *** ,没多久,叛乱爆发了。

黑齿常之等一批将领,带着兄弟们,躲进了任存山,依靠地形,和新罗打游击,等大唐军队全部撤走后,就转入反攻,一下夺取了二十多座城池。

公元663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唐朝大将刘仁轨,在海上,与百济和日本联军遭遇,唐朝在科技上,领先他们一头,虽然联军人多,还是被刘仁轨压着打,最后实在打不下去,投降了。

战争结束后,刘仁轨派人说降了黑齿常之,对他很客气,在进攻任存山上的城堡,任存城的时候,给了黑齿常之立功表现的机会,亲自攻进城堡,事后因功领赏,官拜左领军员外将军。

有了官职,黑齿常之算是正式成了唐朝的将领,期间还参加了武则天与李治,在泰山的封禅大典。

从泰山回来,百济回不去了,黑齿常之开始学习汉语,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官话说的溜了,仕途也走入了正规,同时关于黑齿常之的经典战例,也流传到了各个军营之中。

黑齿常之打仗,有三个特点:

第一,善待士兵;

这是每一个名将,不是必须,却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参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年纪轻,思想淳朴,遇到上级,都很尊敬,但是如果将领对待士兵,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关注下个人生活。

那这些士兵,就会为你拼命,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士兵们也需要尊重。

第二,赏罚分明;

这似乎更简单,为自己手下请功,作为领导,得到的赏赐,肯定是最多的吧,其实也不绝对,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要出头,往往都是踏着前辈的尸体。

史书上,还介绍黑齿常之不贪财,仗打完后的战利品,往往都是先交给士兵们,分一分,留下最大的那一份给自己,哈。

第三,喜欢打夜战;

黑齿常之对于情报特别看重,在打仗前,尽量收集更多的信息,这很平常,大部分领兵在外的将领,都这样干,谁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但是关键时刻,老黑喜欢组织敢死队,自己解决战斗,特别是第一个晚上,部队刚刚驻扎,还没稳定,黑齿常之就带着几百上千号人,摸黑,去劫营,在草原上,这样的行动,难度高,却能收到好效果。

公元678年,唐朝对吐蕃展开反攻,国库比较充裕,打算进行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刚好在西北边境,吐蕃跨过国境线,准备在大唐,抢点粮食,作为应对,唐高宗派遣了,没有作战经验的李敬玄。

李敬玄是当时的中书令,位高权重,平时对兵法也很有研究,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表现一下。

除了李敬玄,还有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益州长史李孝逸、福州都督拓王奉益,当然少不了的,还有黑齿常之,不过他的官,太小,出场人物,嘉宾介绍的时候,没有他的名字。

吐蕃呢,也是有备而来,领头的,叫葛尔钦陵,也是名将,战绩彪炳,不过历史崔感兴趣的,是葛尔钦陵的老爹,叫噶尔东赞,因为翻译的原因,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禄东赞。

曾经代表松赞干布,来大唐求过亲,作为回应,文成公主远走他乡,跟着松赞干布,过日子去了。

继续说战争,兵法嘴上说的,很顺溜,到了实际战场上,运用起来,毕竟要困难的多,李敬玄VS葛尔钦陵,战争从一开始,就倒向了吐蕃,李敬玄被围困在承凤岭,逃不出去。

刘审礼已经被抓了,其他哥几个,也没动静,结果只能是被抓被俘。

关键时刻,黑齿常之出场了。

老黑也是个将军,有自己的亲兵卫队,一天夜里,组织了五百人的敢死队,趁夜偷袭了吐蕃军营。

当时,葛尔钦陵以为胜券在握,轻敌了,刚好被黑齿常之抓住了机会,双方一场厮杀,最后在赤岭,位置大概在青海日月山附近,举行和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黑齿常之因功,被升为河源军副使。

李敬玄就倒霉了,中书令没了,去衡州当了刺史。

在河源,老黑成了常驻军,开辟耕地五千顷,设立烽火台七十多个,不仅自己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把河源,建设成了堡垒,公元680年,681年,吐蕃军队多次入侵,都没有占到便宜。

除了吐蕃,黑齿常之也和突厥打交道。

公元686年,恢复元气的突厥人,又来了,这一次由突厥可汗亲自领队,名字叫阿史那骨笃禄,是颉利可汗的后代,在历史上,为了区别被吞并的东西突厥,骨笃禄建立的,被称为后突厥汗国。

骨笃禄可汗对这次进入中原,相当有信心,因为他有情报,有内幕,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好帮手,名字叫阿史德元珍,曾经在大唐的单于都护府,打过工,熟悉大唐的军事布置。

突厥军队,沿着边境线,一路抢劫,相当顺利,大唐的军队,只能跟在后面,没有一点办法,为了赶速度,黑齿常之只带了两百名亲兵。

在山西的北部地区黑齿常之简介,黑齿常之和突厥的补给部队,打了个照面。

为什么说是补给部队呢,突厥人擅长马战,带的军粮,都是干肉,不用烧,也不用煮。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黑齿常之遇到的突厥部队,人数相对自己的两百人来说,很多,有三千多人,看到老黑之后,这帮突厥人,却放弃了自己的优势,不骑马,打算和他们阵地战。

这就有点奇怪了,难道是这支部队,是走在后面,收战利品的?

好像收战利品,又跟战马的关系,不大。

总之,这批三千人的突厥部队,都下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有什么好怕的,黑齿常之想也没想,直接指挥军队,冲向这群突厥人,几个来回,突厥的阵型全乱了,没死的,只能骑着马,跑回去找主力。

估计,临走还落下了一句话:有种你别走,我找人去。

到了晚上,突厥主力真的来了,但是当看到大唐那边的阵势,他们又不敢打了,一阵犹豫,只能收拾收拾,把抢到的东西,打包,回去了。

怎么回事呢?

黑齿常之毕竟只有两百人,其他的主力部队,没来,于是他就叫人,用突厥丢下的战利品,在远处和左右两边,都放置了大量火把,突厥人到后,一看。

好家伙,这么大阵势,人数比我们的马还多,打不了,撤退吧。

这些战役,只是黑齿常之从军生涯的几个片段,但是老黑没有狄仁杰幸运,狄大人可以假装认罪,然后找皇帝说理,黑齿常之呢,和他的国家百济一样,除了打仗,私下里,都是实诚人。

公元689年,尚书左丞周兴,向武则天上了一本密奏,内容说黑齿常之谋反,随后武则天下令关入大牢,在十月初九,狱卒巡查时发现,老黑上吊自杀了,59岁。

-------------完---------------

唐朝将军黑齿常之是朝鲜人?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人,黑齿氏,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原来并非唐朝人,他是出生在百济国。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一职。降唐后数十年,黑齿常之屡建战功,纵横青藏所向披靡,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成为大唐的封疆大吏。永昌元年,因其忠于李唐,武则天为了夺其军权,在武则天授意下,受酷吏周兴诬陷,一代名帅含冤自缢而死。显庆五年(660年),唐将苏定方攻克百济,黑齿常之率领部下随百济人投降唐朝。不久,因不满新罗军的暴虐而起兵反抗。他以任存山(位于今韩国全州)兵多地崄的地形为根据地,抵档住苏定方派出去的征讨军,征讨军虽没攻克大栅但攻破小栅,之后他趁苏定方已回国献俘并准备高句丽战事之时,响应福信,转入反攻,一举攻占原百济的20余城

唐朝时中韩之间交往的韩国有名的代表人物是谁

黑齿常之:唐朝名将,朝鲜人

高仙芝:唐朝名将,安西都护,朝鲜人

渊盖苏文:朝鲜名将,抵抗唐太宗入侵

黑齿常之在韩国出名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黑齿常之儿子、黑齿常之在韩国出名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