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经典语录)

生活经验091

今天给各位分享《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

第一本季老的书。读的时候当真体会到了他一直强调的“真”,言语和思想都很真实很真诚,读的时候感觉非常亲切。其中有一篇“咪咪”,讲的是季老养的猫咪,特别可爱动人,形象鲜活,朴实但抓人。此外,季老的豁达乐观也开导了我,书中探讨了许多常见但有意思的话题,关于善恶、关于读书、关于生死……值得一读。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经典语录),第1张

第2章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有人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混沌学”是一个新兴的但有无限前途的学科。我曾多次劝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注意“模糊学”和“混沌学”。(批注by me:哈哈哈哈哈对不起,我想到了糊弄学)

“以精确的观察、实验和逻辑论证为基本方法的传统科学研究,在进入人的感觉远远无法达到的现象领域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在这些现象领域中,仅仅靠实验、抽象、逻辑推理来探索自然奥秘的做法行不通了,需要将理性与直觉结合起来。对于认识尺度过小或过大的对象,直觉的顿悟、整体的把握十分重要。”

据说真正的大哲学家必须自成体系。体系不成,必须追求。一旦体系形成,则既不圆融,也不无碍,而是捉襟见肘,削足适履。

我希望能在真正的自我中,始终保持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性和为人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性。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行而宜之之谓义。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第3章 有福读书,可慰平生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戴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我说的这一番道理,迹近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第4章 纵浪大化,不忧不惧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哲学家同诗人一样,都是在作诗。作不作由他们,信不信由你们。这就是我的结论。

趋附有术,其术多端,而归纳之,则不出三途:吹牛、拍马、做走狗。借用太史公的三个字而赋予以新义,曰牛、马、走。

孟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第5章 行于天地,再遇自己

那些高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往往正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家伙。

我现在非常欣赏这种模糊,模糊中包含着希望。

正如鲁迅在《过客》中所写的那样:“前面?前面,是坟。”

但是,为了安慰他,或者欺骗他,也为了安慰我自己,或者欺骗我自己,我脱口说了一句话:“过一两年,我再回来看你!”声音从自己嘴里传到自己耳朵,显得空荡、虚伪,然而却又真诚。这真诚感动了老教授,他脸上现出了笑容:“你可是答应了我了,过一两年再回来!”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了汽车。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直奔,过山,过水,过陈死人的坟”

“凡所难求皆绝好。”既然无论如何也进不去,只好觉得庙内一切“皆绝好”了。

猴子们和鸽子们大概认为,人间的这些花样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独行独来,天马行空,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它们比人类要自由得多。按照一些国家轮回转生的学说,猴子们和鸽子们大概未必真想转生为人吧!

鲁迅于是大为感慨:他不愿意孩子们再像他那样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像闰土那样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像别人那样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第6章 当下即是生活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摇曳丝丝烟,几疑置身非人间。

我现在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我原以为自己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内心还是比较坚强的。现在才发现,这只是一个假象,我的感情其实脆弱得很。

一个人如果自认还有一点力量、一点权威的话,应当向敌人和坏人施展,不管他们多强多大。向弱者发泄,算不上英雄汉。

我现在再也不硬充英雄好汉了,我俯首承认我是多愁善感的。咪咪这样一只小猫就戳穿了我这一只“纸老虎”。我了解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不感到有什么难堪。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的别扭。

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只要自己的猫老了,病了,出去几天不回来,他们就知道,它已经离开了人世,不让举行遗体告别的仪式,永远永远不再回来了。

人是百代的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这决不会影响地球的转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每一代人都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途接力赛的一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宇宙常规。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第7章 灵魂独立,不畏孤寂

多少年以来,我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老老实实的、朴朴素素的四句陶诗,几乎用不着任何解释。我是怎样实行这个座右铭的呢?无非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已,没有什么奇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对我来说,并不难得,我于无意中得之,岂不快哉!

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救之之道只有一条: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鲁迅的“隔膜”是单方面地以主观愿望或猜度去了解对方,去要求对方。

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有时候,我简直怀疑,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叫作“坏人基因”的东西?可惜没有一个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提出过这种理论。我自己既非生物学家,又非生理学家,只能凭空臆断。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了我的嘴。

在我们这喜欢把最不重要的事情复杂化了的礼仪之邦,我这发明一定有许多人欢迎,我预备立刻去注册专利。

怪论有什么用处呢?某一个怪论至少能够给你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视角。任何问题都会是极其复杂的,必须从各个视角对它加以研究,加以分析,然后才能求得解决的办法。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无题》: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第8章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我自认已经参透了生死奥秘,渡过了生死大关,但今天竟然被上颚上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泡吓破了胆,使自己的真相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我虽然已经九十五岁,但自觉现在讨论走的问题,为时尚早。再过十年,庶几近之。

十年浩劫中,我曾下定决心“自绝于人民”。我在上衣口袋里,在裤子口袋里装满了安眠药片和安眠药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押解我去接受批斗的牢头禁子猛烈地踢开了我的房门,从而阻止了我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的可能。

人不仅有逻辑,他还有思想感情。逻辑上能想得通的,思想感情未必能接受。而且思想感情的特点是变动不居。一时冲动,往往是靠不住的。因此,想在思想感情上承认自己能笑着走,必须有长期的磨炼。

自己不是标榜豁达吗?“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原来那是自欺欺人。老百姓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自己也属于“赖”字派。

我过去曾多次说到,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自己绝非什么天才,我自己评估是一个中人之才。如果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自己是勤奋的,这一点差堪自慰。我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是一个自知之明超过需要的人,是一个思维不懒惰、脑筋永远不停地转动的人。

在朋友欢笑之中,在家庭聚乐之中,在灯红酒绿之时,在奖誉纷至沓来之时,我满面含笑,心旷神怡,却蓦地会在心灵中一闪念:“这一出戏快结束了!”

家里缺少一个虽然坐在床上不说话却散发着光与热的人。我感到冷清,我感到寂寞,我不想进这个家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心里就更加频繁地出现那一句话:“这一出戏快煞戏了!”

我脑袋里的回忆太多了,过于多了。眼前的工作又是头绪万端,谁也说不清我究竟有多少名誉职称,说是打破纪录,也不见得是夸大,但是,在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负担太重了。我真有点承受不住了。尽管正如我上面所说的,我一不悲观,二不厌世,可是我真想休息了。古人说: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晚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最后一句是ruhst du auchc(你也休息),仿佛也表达了我的心情,我真想休息一下了。

自己身后的道路越来越长,眼前的道路越来越短,因此前面剩下的这短短的道路,弥加珍贵。我现在过日子是以天计,以小时计。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是可贵的。我希望真正能够仔仔细细地过,认认真真地过,细细品味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我认为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寻常”。我希望千万不要等到以后再感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

我现在一方面脑筋里仍然会不时闪过一个念头:“这一出戏快煞戏了。”这丝毫也不含糊;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一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恐怕在煞戏前的那一刹那才是真正的高潮,这一点也决不含糊。

“自己已经八十岁了!”我吃惊地暗自思忖。它逼迫着我向前看一看,又回头看一看。向前看,灰蒙蒙的一团,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长。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不看也罢。而回头看呢,则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冯友兰先生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八十八岁,“茶”是一百零八岁。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一般人的生活,几乎普遍有一个现象,就是倥偬。用习惯的说法就是匆匆忙忙。

第9章 我的人生信条:真实

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在墓地埋着的可能有莎士比亚。

即使我再谦虚,我也只能说,在当前国际上吐火罗文研究最前沿上,中国已经有了位置。

评论家也有评我的散文的,一般说来,我都是不看的。我觉得,文艺评论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不必与创作挂钩太亲密。世界各国的伟大作品没有哪一部是根据评论家的意见创作出来的。

要说在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我一生不敢懈怠。

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命毕竟是可爱的,生活着毕竟是美丽的。

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

读这本书,无外乎两个理由,一是作者,二是书名。书名很有禅意,作者更是智慧的象征,他的思想自然值得学习。

对于人生,季老说,他虽然已经到了望九之年,但仍然说不清楚,我们大多数都是被动的,糊里糊涂地出生,糊里糊涂地长大,糊里糊涂地死去,如果非要说人生有什么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对于三观,季老说,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责任感,都是空谈。

对于人性,季老说,他不相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相反,专门利己的人倒是很多。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那么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对于读书,季老认为天下第一好事就是读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对于相处之道,季老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他对待一切善良之人的态度是:一曰真,二曰忍。相互诚恳,相互容忍。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不出两端,一真一忍而已。

对于人生信条,季老说自己很真实,一个人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对于死亡,季老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说实话,这本书挺散的,但季老对待人生、对待死亡的看法,对待人的态度仍然给了我一些触动。

读完此书后,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每当遇到不顺意的事情时,我总是在心里默念:一曰真,二曰忍。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实感受,总觉得心情好太多了。我想,这也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意义吧。

书名“心安即是归处”,这句禅语也让我意识到人生走到尽头,无所谓输赢,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作者: 季羡林

。。ISBN: 9787554615430

。。内容简介 。。

季羡林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本书旨在阐释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作者简介 。。

季羡林:

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留下“三辞桂冠”的佳话,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翻译家等,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通透、朴实、纯粹、平淡,却也不失任性。其子季承曾说“他是人生的失败者,是寂寞的文人”,但他的世界并不孤独,因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

。。精彩短评。。

#

读完了第一本季老的作品,不得不感叹季老一生致力于研究,笔耕不辍,老年仍然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活得潇洒自在真实,笔下的文字读起来轻松愉悦又能发人深思。

#

人到了耄耋之年,过得会是什么样的日子,想的会是什么呢? 从季老的这本书可窥一斑,而且,也感受到终身学习,终身输出的好处,没有退休一说,哪怕生命的最后一天,依然有热爱的事业可以忙碌! 看看周围只能通过广场舞或者打麻将、逛超市充实老年生活的阿姨叔叔们,还是羡慕季老这样的老年生活啊! 就是感觉如果按照年龄来编排,应该更方便读一些!

#

生命中经历的那些酸甜苦辣丰富了它的精彩程度。感恩那些遇到的印象深刻的可爱和温暖。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

#

难得清闲的午后,有幸听季老徐徐道来一席人生智慧之言。纵浪大化的一生里,何为终点?何为完成?怎样才能实现自己须臾一生的价值?我们要经历的悲苦总多于喜乐,分别总多于聚合,如若总是忧虑恐惧,那这短短一生痛苦的份量岂不是太重了?当下即是生活,不忧不惧,应尽便尽,无复多虑。这才是人生该有的通透豁达态度。勉之。季老的座右铭竟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果然所喜之人都有共通之处。

#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収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 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要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已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险,长呼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引自 009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

评断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什么标准呢?这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能为一般人都接受的标准还是有的。归纳起来,约略有以下几项。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 。。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是现当代作品么

是。

《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老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和21世纪初期的随笔集。

《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对于一个活了近百年的人来说,这本书集结了百年的生命智慧,也算是季先生历经了世间的沧桑,最后找到人生的解答。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经典语录、《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