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章惇怎么读(章惇读什么)

生活经验0128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北宋章惇怎么读,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章惇读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宋朝宰相章惇简介 章惇最后是怎么死的

章惇(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旧党争的要角,是章愈与其乳母的私生子。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五年后调参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叛变,招抚45州。后宦海沉浮,在哲宗朝曾权倾朝野,大量放逐旧党官员。徽宗即位后,由于曾遭章惇反对,将他一贬再贬,,不久死于任上。死后被追贬为惇昭化军节度副使。

北宋章惇怎么读(章惇读什么),第1张

北宋最帅的丞相章惇

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性格高傲自负。

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进士及第,历商洛县令等职,政绩显著。章惇担任湖南北察访使,经略南北江,率军平定了湖北等地,经略并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北宋内地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宰相王安石设制制置三司条例司,章惇被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等,参与熙宁变法。章惇反对废除新法,朝争失败,被贬知汝州。

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时严刑峻法,控制言论。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法令上恢复旧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招降吐蕃诸部,拒绝辽朝请和。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非治科、进士、上舍生而入官之人皆罢之。

崇宁四年(1105年),章惇去世,享年七十岁。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葬于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采纳任伯雨谏章,追贬章惇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子孙不能仕于朝。

章惇是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对北宋造成了深远影响,强硬的态度几乎引发宋辽战争,命宋军北伐西夏,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党项人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诗画皆以人重文言文

1. 诗画皆以人重的文言文

予尝⑥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⑦。永叔⑤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⑨,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⑧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⑩莫不皆然。

(选自王士祯④《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⑴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⑵章惇(dūn)、京、卞(biàn),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⑶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⑷王士祯,清代诗人。

⑸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⑹曾经,过去。

⑺通“值”,价值。

⑻以……为宝:喜欢,喜爱。

⑼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⑽属:类。

⑾工:工整。

⑿宝:把。.当成宝。

3译文

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 都是凭借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流传到现在,一个字的价值等于平常金子的好几倍;章惇、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字当成粪土一样,一分钱也不值。欧阳修曾经说过,古时候的人都会写书法,唯独那些廉洁贤能的人的字才能够流传久远,就算颜鲁公(颜真卿)的字写得不工整,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字当成宝贝一样,不仅是书法。诗词与文章这类都是这样。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2. 诗画皆以人为重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 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流传到今天,一个字相当于几倍的黄金;章惇、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字当成粪土一样,一钱不值。

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的字都是写得很好的,但只有那些廉洁贤能的人的字才能够流传久远,就算颜鲁公(颜真卿)的字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字当成宝贝一样,并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字的本身的好坏。诗与文章之类都是这个道理。

出处:《诗画皆以人重》——清·王士祯

扩展资料

字词注释

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惇(dūn)、京、卞(biàn),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通“值”,值得。

④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⑤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⑥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⑦工:工整。

⑧宝:把。。当成宝。

⑨属:类。

⑩王士祯,清代诗人。

章惇的介绍

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1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进士及第,历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著作佐郎、武进知县等职,政绩显著。章惇经略两江,率军平定了湖北等地并经略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地区,统一北宋内地割据势力。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设制制置三司条例司,章惇被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参与熙宁变法,反对废除新法,多次与司马光辩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朝争失败,被贬。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政治上贬斥旧党,恢复旧法。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招降吐蕃诸部。外交上拒绝辽朝请和,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元符三年(1100年),章惇罢相。崇宁四年(1105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葬于长兴(今浙江长兴)。政和三年(1113年),赠太师,追封魏国公。著有《章子厚内制集》等。

求宋朝宰相章敦的介绍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日属福建)人。《宋史》称他“豪俊,博学善文”。又举趣事曰,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章惇同侄子章衡一起考取进士,但他的侄子考中首名,而章惇名在其下,所以当年不受敕,后来又考,终于考取进士甲科。又,章惇与苏轼同游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深涧之上只有一条横木为桥。“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章惇却平步而过,荡起一根藤索,从容在石壁上写下:“章惇苏轼来游。”苏轼拍着章惇的肩膀说:“子厚必能杀人!”理由是“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从这些趣事来看,章惇的确算豪迈洒脱有胆有识之人。

以科举进身的章惇,担任过许多职务,如商洛县令、雄武军(秦州)节度推官等地方官。后来,章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推荐召试馆职。这次考试虽然合格了,但未能出任馆职,改任武进知县。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相),进行变法改革,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成为改革派的重要成员。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章惇升任参知政事。绍圣元年,哲宗起用章惇为相,此后,章惇一直担任相职,直至哲宗去世。宋哲宗死后,宋徽宗即位。章惇遭到罢斥,任越州知州,在赴任途中即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后来再贬往岭南为雷州司户参军。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两年后,又先到越州再到湖州。崇宁四年去世,享年71岁。此起彼伏的新党、旧党之争,对政治的动荡,对理性的遮蔽,对人性的扼杀,对历史脚步的羁缠,都具有诱引、加剧作用。一浪高过一浪的狭隘之争,从北宋差不多延至南宋。

宋史·章惇传 说:“惇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惇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1)。

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起用章惇为参知政事。是时王安石意志消沉,退居金陵。而熙宁新政在元丰间基本上能够得以延续,同章惇、蔡确(元丰五年任相)等变法派领袖坚持变法立场是分不开的。

随着政局的动荡,章惇一生几起几落,《宋史》竟把他列入“奸臣传”,给他定的主要“罪状”是,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个性豪俊,博学善文。中进士之後,初任县官,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惇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荆湖溪峒诸蛮为患,熙宁五年(一○七二),章惇受命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蛮事三年有馀,开拓境土数百里。其後历任朝廷及州郡官。

宋哲宗即位,迁章惇知枢密院事。其时宣仁太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主政,尽罢新法,章惇力争,因而被黜出外郡。元祐八年(一○九三),宋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明年改元为绍圣,起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既为相,复行新法,对元祐诸臣大肆报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并企图追废宣仁太后,因宋哲宗感悟其非而止。章惇虽对付旧党手段过激,事同弄权,但能不以官爵私其亲人。

宋徽宗立,迁章惇特进,封申国公,然以章惇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章惇则以罪贬逐於外,至崇宁四年卒。

章惇为人多谋善断,对政治特别敏锐,知人善任,同时具备较高的军事才能,文武兼备。

。《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敦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1)。

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起用章敦为参知政事。是时王安石意志消沉,退居金陵。而熙宁新政在元丰间基本上能够得以延续,同章敦、蔡确(元丰五年任相)等变法派领袖坚持变法立场是分不开的。

随着政局的动荡,章敦一生几起几落,《宋史》竟把他列入“奸臣传”,给他定的主要“罪状”是,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佑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个性豪俊,博学善文。中进士之后,初任县官,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敦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荆湖溪峒诸蛮为患,熙宁五年(一○七二),章敦受命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蛮事三年有馀,开拓境土数百里。其后历任朝廷及州郡官。

宋哲宗即位,迁章敦知枢密院事。其时宣仁太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主政,尽罢新法,章敦力争,因而被黜出外郡。元佑八年(一○九三),宋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明年改元为绍圣,起用章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敦既为相,复行新法,对元佑诸臣大肆报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并企图追废宣仁太后,因宋哲宗感悟其非而止。章敦虽对付旧党手段过激,事同弄权,但能不以官爵私其亲人。

宋徽宗立,迁章敦特进,封申国公,然以章敦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章敦则以罪贬逐於外,至崇宁四年卒。

章敦为人阴险狡诈 ,整治政敌毫不手软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后来又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敦睡不着觉了,他妒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把他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在宋朝,贬到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级的处罚。由此可见章敦之狠。章敦字子厚(1035—1105)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敦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 虽然章敦力主改革,但是由于与王安石不合而仅用其为中书校正,后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于1077年调参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的叛变,招抚45州。但是由于章敦的强硬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引发湖南、湖北一带的骚动,被贬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后,章敦又因为废除新法的问题与司马光当着宣仁太后之前犯颜争议,而出知汝州。 元佑九年(1094年),章敦于宣仁太后死后进京出任尚书左仆打门下侍郎,恢复宋神宗的新法,史称绍述。而在章敦当政期间,绝大部分支持司马光的旧党党人都被放逐,甚至于贬到岭南等蛮荒地区;而章敦也进行言论控制,设立元佑提制局等单位对于反对新法的言论加以控制,甚至于在宫廷内部兴狱。元佑十一年(1096年)章敦以巫蛊要求宋哲宗废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刘皇后,连宋哲宗都大叹:“章敦坏我名节!” 宋哲宗死后,宋徽宗即位,封章敦为申国公;由于章敦曾反对宋徽宗继位,所谓“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曾布怒斥道:“章敦,听太后处分!”,之后又贬雷州司户,再贬舒州团练副使,死于任上。死后被追贬为敦昭化军节度副使。《宋史》列入〈奸臣传〉在《宋史》第471至474卷有“奸臣传”四卷,共收奸臣21人。其中第471卷列奸臣6人,即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敦、曾布、安敦。这就比较诡异了——全宋,尤其是北宋末期和整个腐朽至极的南宋,只出了21个奸臣,而且近三分之一为王安石的追随者。那么,就有一个疑问:章敦等人是否真是奸臣?

关于北宋章惇怎么读和章惇读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