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的肃什么意思(肃宗是谁的庙号)

文学百科055

内容导航:

历史上所有皇后明细表?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

肃宗的肃什么意思(肃宗是谁的庙号),第1张

  西汉王朝

  高祖吕皇后 吕雉

  孝惠张皇后 张嫣

  孝文窦皇后 窦漪房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王娡

  孝武陈皇后 陈阿娇

  孝武卫皇后 卫子夫

  孝武李皇后 李妍

  赵太后 钩弋夫人

  孝昭上官皇后

  孝宣许皇后 许平君

  孝宣霍皇后 霍成君

  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

  孝元王皇后 王政君

  长定许皇后

  孝成赵皇后 赵飞燕

  孝哀傅皇后 傅黛君

  孝平王皇后

  新王朝

  王皇后

  史皇后

  东汉王朝

  光武郭皇后 郭圣通

  光烈阴皇后 阴丽华

  明德马皇后

  章德窦皇后

  和帝阴皇后

  和熹邓皇后 邓绥

  安思阎皇后 阎姬

  顺烈梁皇后 梁妠

  孝崇郾皇后 郾明

  桓帝梁皇后 梁女莹

  桓帝邓皇后 邓猛女

  桓思窦皇后 窦妙

  孝仁董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何莲

  灵怀王皇后 王荣

  献帝伏皇后 伏寿

  献穆曹皇后 曹节

  曹魏王朝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甄洛

  文德郭皇后 郭女王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齐王王皇后

  齐王张皇后

  齐王甄皇后

  高贵乡公卞皇后

  元帝卞皇后

  蜀汉王朝

  先主昭烈甘皇后 甘梅

  先主穆皇后吴氏 吴苋

  后主敬哀皇后张氏 大张皇后

  后主皇后张氏 小张皇后

  东吴王朝

  孙权大懿皇后王氏

  孙权敬怀皇后王氏

  孙权潘皇后

  孙权步皇后 步练师

  孙亮全皇后 全惠解

  孙休朱皇后

  孙皓滕皇后 滕芳兰

  西晋王朝

  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

  景怀夏侯皇后 夏侯徽

  景献羊皇后 羊徽瑜

  文明王皇后 王元姬

  武元杨皇后 杨艳

  武悼杨皇后 杨芷

  武帝王皇后 王媛姬

  惠帝贾皇后 贾南风

  惠帝羊皇后 羊献容

  怀帝梁皇后 梁兰璧

  东晋王朝

  元敬虞皇后 虞孟母

  元帝简文太后 郑阿春

  明穆庾皇后 庾文君

  成恭杜皇后 杜陵阳

  康献褚皇后 褚蒜子

  穆章何皇后 何法倪

  哀靖王皇后 王穆之

  废帝孝庾皇后 庾道怜

  简文顺王皇后 王简姬

  孝武文李太后 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后 王法慧

  孝武德陈太后 陈归女

  安僖王皇后 王神爱

  恭思褚皇后 褚灵媛

  五胡十六国

  刘汉国

  汉光文帝刘渊呼延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单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光献张皇后

  汉昭武帝武元皇后呼延氏

  汉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 张徽光

  汉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

  汉昭武帝武宣皇后刘氏 刘娥

  汉昭武帝废皇后靳氏 靳月光

  汉昭武帝皇后靳氏 靳月华

  汉昭武帝弘道樊皇后

  汉昭武帝弘孝王皇后

  汉昭武帝弘德宣皇后

  汉昭武帝武德皇后刘氏 刘英

  汉昭武帝左皇后刘氏

  汉昭武帝弘德皇后武氏

  汉隐帝刘粲靳皇后

  前赵国

  末帝刘曜献文皇后羊氏 羊献容

  末帝刘曜刘皇后

  末帝刘曜刘皇后 刘芳

  末帝刘曜元悼皇后卜氏

  成汉国

  成景帝罗皇后

  成武帝任皇后

  成幽公阎皇后

  汉昭帝阎皇后

  归义侯李皇后

  后赵国

  明帝石勒刘皇后

  明帝石勒程皇后

  武帝石虎郑皇后 郑樱桃

  武帝石虎杜皇后 杜珠

  武帝石虎刘皇后

  彭城王石遵张皇后

  代国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窦皇后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后

  代桓帝拓跋猗卢祁皇后

  代平文帝拓跋郁律王皇后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后

  冉魏国

  平帝冉闵董皇后

  前燕国

  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后段氏

  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后兰氏

  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浑皇后

  景昭帝慕容儁景德皇后段氏

  幽帝慕容暐可足浑皇后

  前秦国

  明帝苻健强皇后

  厉王符生梁皇后

  文桓帝苻雄苟皇后

  宣昭帝苻坚苟皇后

  哀平帝苻丕杨皇后

  高帝苻登毛皇后

  高帝苻登李皇后

  后秦国

  武昭帝姚苌蛇皇后

  武昭帝姚苌皇后孙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齐氏

  后燕国

  成武帝慕容垂成昭皇后段氏 先段后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后段氏 段元妃

  成武帝慕容垂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宝惠德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宝献幽皇后丁氏

  废帝兰汗乙皇后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 苻训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 苻娀娥

  北燕国

  惠懿帝慕容云李皇后

  文成帝冯跋孙皇后

  文成帝冯跋宋皇后

  昭成帝冯弘慕容皇后

  南燕国

  献武帝慕容德段皇后 段季妃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后

  西秦国

  武元王乞伏乾归符皇后 东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炽磐秃发皇后

  后凉国

  懿武帝吕光石皇后

  隐王吕绍张皇后

  灵帝吕纂杨皇后

  文帝吕宝卫太后

  末主吕隆杨皇后

  北凉国

  武宣王沮渠蒙逊孟皇后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后 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跋皇后 武威公主

  南凉国

  景王秃发傉檀折掘皇后

  西凉国

  武昭王李暠尹皇后

  大夏国

  武烈帝赫连勃勃梁皇后

  南朝

  刘宋王朝

  孝穆赵皇后 赵安宗

  孝懿萧皇后 萧文寿

  武敬臧皇后 臧爱亲

  武帝张皇后 张阙

  武帝胡皇后 胡道女

  少帝司马皇后 司马茂英

  文帝袁皇后 袁齐妫

  文帝宣皇后沈氏 沈容姬

  刘劭殷皇后 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宪嫄

  前废帝何皇后 何令婉

  明帝王皇后 王贞风

  后废帝江皇后 江简珪

  顺帝谢皇后 谢梵境

  南齐王朝

  宣孝陈皇后 陈道止

  高昭刘皇后 刘智容

  武穆裴皇后 裴惠昭

  文安王皇后 王宝明

  郁林王何皇后 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后 王韶明

  明敬刘皇后 刘惠瑞

  东昏褚皇后 褚令璩

  和帝王皇后 王蕣华

  末帝元皇后 南阳公主

  梁王朝

  太祖张皇后 张尚柔

  高祖郗皇后 郗徽

  高祖穆皇太后 丁令光

  文宣皇太后 阮令嬴

  文帝简皇后 王灵宾

  豫章王萧栋张皇后

  高宗蔡皇后

  元帝夏太后

  敬帝王皇后

  陈王朝

  高祖章皇后 章要儿

  世祖沈皇后 沈妙容

  废帝王皇后

  高宗柳皇后 柳敬言

  后主沈皇后 沈婺华

  北朝

  北魏王朝

  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帝皇后祁氏

  平文皇后王氏

  献明皇后贺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帝窦太后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高宗皇后常氏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冯有

  文成元皇后李氏

  献文思皇后李氏

  孝文贞皇后林氏

  孝文废皇后冯氏 冯清

  孝文幽皇后冯氏 冯润

  孝文昭皇后高氏 高照容

  宣武顺皇后于氏

  宣武皇后高氏 高英

  宣武灵皇后胡氏 胡充华

  孝明皇后胡氏

  孝庄帝尔朱皇后 尔朱英娥

  长广王尔朱皇后

  节闵帝尔朱皇后

  孝武帝皇后高氏

  东魏王朝

  孝静帝高皇后 太原长公主

  西魏王朝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宇文皇后 宇文云英

  恭帝若干皇后

  北齐王朝

  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娄氏 娄昭君

  文宣帝昭信皇后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靖德皇后元氏 元仲华

  废帝皇后李氏 李难胜

  孝昭帝顺成皇后元氏

  武成帝皇后胡氏

  后主废后斛律氏

  后主左皇后胡氏

  后主右皇后穆氏 穆黄花

  北周王朝

  文帝文皇后元氏

  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

  孝闵帝元皇后 元胡摩

  明帝独孤皇后

  武帝武皇后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后 李娥姿

  宣帝杨皇后 杨丽华

  宣帝朱皇后 朱满月

  宣帝陈皇后 陈月仪

  宣帝元皇后 元乐尚

  宣帝尉迟皇后 尉迟炽繁

  静帝司马皇后 司马令姬

  隋王朝

  文帝文献皇后 独孤伽罗

  炀帝萧皇后 萧氏

  唐王朝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高宗废后王氏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 武曌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皇后 韦香儿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窦德妃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武惠妃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皇后张氏 张良娣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懿宗恭宪皇后王氏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五代十国

  后梁王朝

  烈祖文惠皇后王氏

  太祖元贞皇后张氏 张惠

  承帝皇后张氏 张贞娘

  后唐王朝

  太祖贞简皇后曹氏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 刘玉娘

  明宗和武宪皇后曹氏

  明宗昭懿皇后夏氏

  明宗宣宪皇后魏氏

  闵帝哀皇后孔氏

  末帝皇后刘氏

  后晋王朝

  高祖皇后李氏 永宁公主

  出帝皇后冯氏

  后汉王朝

  高祖昭圣皇后李氏 李三娘

  后周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世宗宣懿符皇后 

  南唐国

  烈祖元敬皇后宋氏 宋福金

  元宗光穆钟皇后

  后主昭惠皇后 大周后 周宪(周娥皇)

  后主皇后 小周后 周嘉敏(周女英)

  闽国

  惠宗陈皇后 陈金凤

  康宗李皇后 李春燕

  北宋王朝

  昭宪杜太后

  太祖孝惠贺皇后

  太祖孝明王皇后

  太祖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太宗懿德符皇后

  太宗明德李皇后

  太宗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怀潘皇后

  真宗章穆郭皇后

  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 刘娥

  真宗章懿李皇后 李宸妃

  真宗章惠杨皇后

  仁宗郭皇后

  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

  仁宗温成张皇后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 高滔滔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

  神宗钦成朱皇后

  神宗钦慈陈皇后

  哲宗昭慈孟皇后 孟婵

  哲宗昭怀刘皇后 刘清菁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显肃郑皇后

  徽宗明节刘皇后

  徽宗明达刘皇后

  钦宗仁怀朱皇后 朱琏

  南宋王朝

  高宗宪节邢皇后 邢秉懿

  宪圣慈烈吴皇后 吴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后

  孝宗成恭夏皇后

  孝宗成肃谢皇后

  光宗慈懿李皇后 李凤娘

  宁宗恭淑韩皇后

  恭圣仁烈杨皇后 杨桂枝

  理宗谢皇后 谢道清

  度宗全皇后 全玖

  辽王朝(契丹国)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 萧卓真

  懿祖庄敬皇后萧氏 萧牙里辛

  玄祖简献皇后萧氏 萧月里朵

  德祖宣简皇后萧氏 萧巖母斤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后萧氏 萧温

  世宗皇后甄氏 甄定徽

  世宗怀节皇后萧氏 萧撒葛只

  穆宗皇后萧氏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 萧燕燕

  圣宗仁德皇后萧氏 萧菩萨哥

  圣宗钦哀皇后萧氏 萧耨斤

  兴宗仁懿皇后萧氏 萧挞里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 萧观音

  道宗皇后萧氏 萧坦思

  天祚帝皇后萧氏 萧夺里懒

  宣宗皇后萧氏 萧普贤女

  德宗感天皇后萧氏 萧塔不烟

  承天皇后(西辽女皇) 耶律普速完

  金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后裴满氏

  太祖钦宪皇后纥石烈氏

  太祖宣献皇后仆散氏

  太宗钦仁皇后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后裴满氏

  德宗哀皇后徒单氏

  海陵王皇后徒单氏

  睿宗钦慈皇后蒲察氏

  睿宗贞懿皇后李氏 李洪愿

  世宗昭德皇后乌林答氏

  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

  显宗昭圣皇后刘氏

  章宗钦怀皇后蒲察氏

  卫绍王皇后徒单氏

  宣宗仁圣皇后王氏 王霓

  宣宗明惠皇后王氏 王云

  哀宗徒单皇后

  西夏王朝

  太宗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

  景宗宪成皇后野利氏

  景宗皇后没藏氏

  毅宗皇后没藏氏

  惠宗皇后梁氏

  崇宗皇后耶律氏 耶律南仙

  崇宗皇后任氏

  仁宗章献钦慈皇后罗氏 罗皇后

  元王朝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弘吉剌氏 孛儿帖 

  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氏 脱列哥那

  定宗钦淑皇后斡兀立氏 海迷失

  睿宗显懿庄圣皇后怯烈氏 唆鲁和帖尼

  宪宗贞节皇后弘吉剌氏 忽都台

  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弘吉剌氏 察必

  世祖皇后弘吉剌氏 南必

  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 伯蓝也怯赤

  成宗贞慈静懿皇后弘吉剌氏 失怜答里

  成宗卜鲁罕皇后伯岳吾氏 卜鲁罕

  顺宗照献元圣皇后弘吉剌氏 答己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弘吉剌氏 真哥

  武宗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武宗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 阿纳失失里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亦乞烈氏 速哥八剌

  显宗宣懿淑圣皇后弘吉剌氏 普颜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 八不罕

  明宗皇后乃马真氏 八不沙

  文宗皇后弘吉剌氏 卜答失里

  宁宗皇后弘吉剌氏 答纳也忒迷失

  顺帝皇后钦察氏 答纳失里

  顺帝皇后弘吉剌氏 伯颜忽都

  顺帝皇后奇氏 奇皇后(完者忽都)

  明王朝

  太祖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

  [明太祖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马氏]

  惠帝 马皇后

  成祖 仁孝徐皇后 徐仪华

  仁宗 诚孝张皇后

  宣宗 恭让胡皇后 胡善祥

  宣宗 孝恭孙皇后

  英宗 孝庄钱皇后 钱锦鸾

  英宗 孝肃周太后

  景帝 汪皇后

  景帝 肃孝杭皇后

  宪宗 废后吴皇后 吴靼韫

  宪宗 孝贞王皇后 王钟英

  宪宗 孝穆纪太后 纪淑妃

  [明熹宗张嫣张皇后]

  宪宗 孝惠皇后 邵妁慈

  孝宗 孝康张皇后

  武宗 孝静夏皇后

  世宗 孝洁陈皇后 陈莲

  世宗 张皇后

  世宗 孝烈方皇后

  世宗 孝恪杜太后

  穆宗 孝懿李皇后

  穆宗 孝安陈皇后

  穆宗 孝定李太后 李彩凤 

  神宗 孝端王皇后 王喜姐

  神宗 孝靖王太后

  光宗 孝元郭皇后

  光宗 孝和王太后

  光宗 孝纯刘太后

  熹宗 懿安张皇后 张嫣(张宝珠)

  思宗 愍周皇后

  清王朝

  [孝慈高皇后]

  太祖 孝慈高皇后 叶赫那拉·孟古姐姐

  太祖 孝烈武皇后 乌拉那拉·阿巴亥

  太宗 孝端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哲哲

  太宗 孝庄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世祖 顺治废皇后(静妃) 博尔济吉特氏

  世祖 孝惠章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世祖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世祖 孝献皇后(董鄂妃) 董鄂氏

  圣祖 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

  圣祖 孝昭仁皇后 钮祜禄氏

  圣祖 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

  圣祖 孝恭仁皇后 乌雅氏

  世宗 孝敬宪皇后 乌拉那拉氏

  世宗 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

  高宗 孝贤纯皇后 富察氏

  高宗 乾隆继皇后 乌拉那拉氏(丧葬规格等同于皇贵妃)

  高宗 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

  仁宗 孝淑睿皇后 喜塔腊氏

  仁宗 孝和睿皇后 钮祜禄氏

  宣宗 孝穆成皇后 钮祜禄氏

  宣宗 孝全成皇后 钮祜禄氏

  宣宗 孝慎成皇后 佟佳氏

  宣宗 孝静成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 孝德显皇后 萨克达氏

  文宗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 钮祜禄氏

  文宗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杏贞(因慈安太后无子,咸丰死后慈禧由懿妃升为太后。并不是皇后。)

  穆宗 孝哲毅皇后 阿鲁特氏

  德宗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 叶赫那拉·静芬

  逊帝 溥仪皇后 郭布罗·婉容(中国最后一位皇后)

嗯ヽ(○^㉨^)ノ♪汉子,,嗯/∨`弋

再发白帝城古诗?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意: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但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多么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还.两岸猿猴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译文二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经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赏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讨安禄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李白 〔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