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与学校的区别

生活经验029

本文目录

私塾与学校的区别,第1张

  1. 古代私塾名字?
  2. 古代学校的名称?
  3. 新时代的教育与百年前有何不同?
  4. 为什么禁私塾?
  5. 古代四大私塾?

古代私塾名字?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私塾有很多种:私学(一般就教几个孩子的)。学堂(人数较多,一般几个村子或者镇子上才有一个)。村塾(村子里的)。族塾又称宗塾或家塾(同一个宗族,宗族里设置的)

门馆.教馆.学馆.书屋和学堂一样,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者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居多,学生少则一两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者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学校的称谓有:

1、庠序

在殷商时代,人们上学的地方叫“庠”,《孟子·见梁惠王》中记载:“谨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气”。

到了周代,就叫做序。所以到了后来,故人依旧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

2、左学

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

3、辟雍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4、成均

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5、太学

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与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时代或设立太学,或设立国子监,名称不一,制度有变,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学府,生员被称为“太学生”或者“国子生”。

6、国子监

汉魏时代设立的太学,西晋改为“国子学”,隋朝的时候改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就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的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7、书院

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一般都是私人建立,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有四大书院。明代的时候,我们所熟知的有东林书院,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东林党人士。

新时代的教育与百年前有何不同?

百年前的教育已私塾教育为主,现在新时代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

为什么禁私塾?

因为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也日益增多,学校所学习的课程也很多私塾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还有孩子们的认知。国家大力开展学习教育。私塾只是过去时代小学生学习,因为条件落后才有私塾现在社会发展的很快私塾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了。所以,禁私塾。

古代四大私塾?

应天书院

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五代后晋时期,宋州虞城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书院得以发展。

北宋立国初期,由于急需大量人才,于是实行开科取士,当时睢阳学舍的学生大部分参加了这次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睢阳学舌由此而闻名四海,天下文人士子纷纷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以至于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此以后,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大中祥符二年,宋城县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自己为助教,重新建立了书院。

岳麓书院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五代时期,智璇在岳麓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将其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不幸的是,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

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其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称为“庐山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在外设立的国学,后期由于战乱被毁,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

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当时称嵩阳寺,到唐代时改为嵩阳观,在书院之中有著名的唐代遗迹、重达80多吨重的“大唐碑”,为唐天宝三年刻立,素有“嵩山碑王”之称。

五代后周时期改建为太乙书院。北宋至道二年,改为“太室书院”,赐印本《九经》,宋景祐二年,赐名嵩阳书院。

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