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女儿国和唐僧的故事?
西游记里有九九八十一难,八十难都留给了猴子,但唯独女儿国一劫留给了唐僧。那一年,唐僧离开了女儿国。她凤冠霞帔,美艳不可方物,却轻依城头,泪眼迷离,当着文武百官前对着他的背影呼唤:御弟哥哥,若有来世,娶我可好?夕阳下风沙骤起,不远处一袭袈裟一骑白马缓步而行,沙尘弊日,隐约中背上的身形顿了顿,如刀削般的侧颜终没有回眸。只见马背之人一双白净的手握紧僵绳,轻喝一声。一袭纯白渐渐消失在风尘之中!!
随即风声喧嚣中穿出一身若有若无的叹息,刹那间激起她眼中一阵迷离, 再也无法隐忍,泪如泉涌……这一年他圆寂,千佛诵经,万众朝宗!他走时却只留下一句莫名其妙的“好”。
小时候觉得女儿国是最好过的关,有点无聊,没厉害的妖怪,长大后才知道,女儿国是最难过的关,情关难过,难过情关。这一关过得撕心裂肺,过得肝肠寸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一声御弟哥哥。唐僧是真的动了心,为了不让自己留恋,连头也没敢回。
小时候为唐僧庆,他又躲过一劫!长大后才懂得他错过了一生,女王还是女王,守着自己的城。唐僧还是唐僧,走着自己的路,不是所有的爱恋都能永相随。如有来生…可有来生??唐僧一生只撒了两次谎,一次骗猴子戴上了紧箍咒,一次骗女儿国国王来生相守!国王在等御弟哥哥下辈子红妆相娶,却不知西天成佛。再无来生。唐僧这一生还是没有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
若有来生再相遇,愿弃了一袭袈裟,舍了一身佛法,消了我满头戒疤,倾我十世修行,只为换取与你海角天涯,小舍篱笆,青丝白发。
可哪有什么来生?从来都只有今生,此时,此刻。人生中无数次错过就是错过,即使高贵如国王,神圣如唐僧,也抵不过一句有缘无份,因为世间能放下的,都是你未曾拾起的。
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是没有区别的。若有来生,我舍我的王权富贵,你舍你的戒律清规...可惜没有来生了....‘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你蓄起了长发,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可是,你不快乐。”国王满目流转地都是深情,却只牵衣袖不牵手。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最后她为爱而退让,为爱而成全,亲手为所爱之人披上袈裟,始于必经之劫,终于苍生大义。不是再见,而是后会无期,相忘于江湖。
佛学上的六识指的是什么?
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 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至第六意识,称为前六识。至第七末那识(即第七识,或单称七识),称为前七识(或单称七识)。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缘各境转起,故称为七转识或转识。而前六识能清晰识别对象,故称为了别境识。第七末那识称思量识,第八阿赖耶识称异熟识。据护法之唯识说,八识中第六与第七识具有执着虚妄之对象为我或为法之遍计性,故称‘六七能遍计’。而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因无我、法之执着,故称此为‘五八无执’。复次,印度之无相唯识派认为八识之体性皆同,故主张八识体一之说。但有相唯识派及唯识宗则谓其体性各别,而主张八识体别说;且二识乃至八识同时并起,同时转起(俱转),称为八识俱转。然而,小乘有部宗等不主张二识并起,异于前说。
教外别传的真正意义?
1、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以外的特别传授。禅宗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心印,称为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以外的特别传授。
2、教外别传或谓:“教外果有别传乎?则一代时教闲文也;教外果无别传乎?则祖师西来虚行也。”曰:教外实有别传,而亦实无别传也。《圆觉》不云乎:“修多罗如标月指。”指非月也,谓“指外别有月”可也;而月正在所指中,谓“指外别无月”亦可也。执指为月,谓“更无月”者,愚也;违其所指,而别求所谓月者,狂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中国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
佛教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佛教在中国十分盛行,传入我国大约在两汉之际,历代名僧无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一、 法显(取经第一 佛教革新)
法显俗姓龚, 上党郡襄垣(今山西长治襄垣)人,东晋时期得道高僧。他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他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在远途取经后,他还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过程,后经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二、鸠摩罗什(译经大师 三论之祖)
鸠摩罗什(344-413),混血祖籍是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他家世显赫,祖上世代为相。鸠摩罗什7岁随母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其先后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称“什门四圣。
三、真 谛(学通内外 精于大乘 )
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出身婆逻门族。他精通大乘佛教。少时博访众师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传人。真谛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等。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在他的影响下,成立了摄论宗、俱舍宗一派。
四、智顗(智者大师 天台创始)
智顗(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俗姓陈,字德安,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
五、玄奘(饮誉华夏 西游美名)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洛州人,唐朝第一高僧。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法相宗创始人,为我国杰出之经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从他国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六、菩提达摩(一世祖师 传奇人物)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意译为觉法,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禅宗的创始人,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七、惠能(名扬海外 禅宗六祖)
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继承东山法门,世称禅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广为人知。六祖慧能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享年七十六岁。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八、一行(丈量地球 密宗领袖)
一行(683年~727年),号大慧禅師,本名张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长安华严寺,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密宗的领袖,真言宗將其列为八祖之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九、法 藏(贤首国师 华严祖师 )
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学高僧,本康居国人,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其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他深得武则天赏识,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曾重译并完善《华严经》《密严经》《金光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
十、不空三藏(译经大师 不空金刚)
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又名不空三藏法师,原籍北天竺,佛学家、翻译家。不空意译为不空金刚,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与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密宗祖师之一,唐玄宗曾赐号“智藏”。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