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无字碑为谁所立

生活经验028

本文目录

  1. 兰亭序的由来是什么?
  2. 乾隆的贡品有?
  3. 必看的历史正剧顺序?
  4. 清朝泰山封禅的皇帝?
  5. 乾隆年制瓷器上的印章有哪些?

兰亭序的由来是什么?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 异字异构,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 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董 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兰亭序》的流传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计赚《兰亭序》的故事。   唐太宗计赚《兰亭序》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 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乾隆无字碑为谁所立,第1张

乾隆的贡品有?

四川泡盛面2.深圳羊肉泡3.黄海冰回锅肉4.桂林三色烧饼5.西安面子鸡6.刘家粉皮7.黄山鸭头8.陕西羊杂碎汤

9.木卫二大蒜酱10.龙凤九旗豆腐泡11.殷墟珍珠刀首12.无字天书13.祖传烂羊肉[注意不是在舌尖]14.莲池担担担面15.西工大梨膏16.羊味麦

17.臊子面18.北平胭脂面19.北平豌豆面20.广东糖醋排骨21.糖醋鲤鱼22.北京羊肉串23.越南南方糖饼24.西安十八碗,凉皮25.张家坎葫芦鸡

必看的历史正剧顺序?

真实的历史剧顺序只介绍正剧(其实都是伪正剧,呵呵!) 以下按年代排列: 《东周列国春秋篇》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东周列国战国篇》 《秦始皇》 《大汉风》 《汉武大帝》 《汉光武大帝》 《三国演义》(这个演义太出名了,反而没人敢去拍正剧了) 两晋十六国,历史暗晦,关键是显示不出大中华的风采,所以没人去拍!

不过魏晋风流别有一番风味,小资太重,大众该不会捧!

《开创盛世》 《贞观之治》(推荐) 《贞观长歌》 《武则天》(太老了) 《无字碑歌》 《唐明皇》 《大明宫词》(勉强算是一个吧)

宋朝没什么正二八经的历史剧,很是遗憾!特别是岳武穆他老人家没人提呀!

《大宋提刑官》戏说的成分居多。

不过讲西夏王朝的好像有一个《贺兰雪》(陈家林导演) 《成吉思汗》(不知蒙古国人看了会是什么滋味!)

《传奇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胡军版)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1499》 《大明王朝1566》(推荐) 《江山风雨情》(推荐) 《清宫风云》 《努尔哈赤》 《少年天子顺治篇》(姑且算一个吧,虚构太重。

不过邓超演的可圈可点) 《康熙大帝》(1993年版) 《康熙王朝》 《雍正皇帝》(刘信义版) 《雍正王朝》 《乾隆王朝》(其实是从和绅出场到死的时期) 《嘉庆皇帝》 《太平天国》 《走向共和》(推荐) 《末代皇帝》 尤小刚的秘史系列《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康熙秘史》,宫廷言情剧。不列入内。

清朝泰山封禅的皇帝?

清朝入关后,对明朝制度和做法进行了借鉴和吸收。明朝时期,皇帝不再封禅泰山,而是派官员前去泰山举行祭祀仪式。清朝也沿用了这个办法。

顺治皇帝虽然没有亲临泰山,但是多次派官员前去祭祀。雍正皇帝太“懒”了,他连北京城都不愿出,因此也没去泰山。不过,他为泰山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从国库拨款,对泰山道路与庙宇进行大规模修葺。二是免除了老百姓进山所需缴的香税银两,使百姓可以随意进山祷祀。

在顺治皇帝之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不但派遣了官员到泰山祭祀,还亲自登临泰山。

根据记载,康熙皇帝曾经7次派遣官员到泰山祭祀,2次亲临。164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登临泰山,欣然将登山经历写进《南巡笔记》:

“十一日至泰山,石经棱嶒,缓步登陟四十里。御帐崖瀑水悬流,五大夫古松犹在岩畔……入南天门,扪秦时无字碑,至孔子小天下处,真可收罗宇宙,畅豁襟怀。题‘普照乾坤’、‘云峰’诸字。宿泰山巅,月色清朗,赋诗遣兴。来日登日观峰,看扶桑日出。下山祀于岳庙。岳为五方之长,故躬祀之,为苍生祈福……”

按照这段记录,康熙皇帝来到泰山后,心情很是不错,又是题字,又是写诗。当晚就在泰山山顶留宿。第二天早晨,到峰顶观看日出。

乾隆皇帝比康熙皇帝更喜欢泰山。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陪皇太后第一次登临泰山,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最后一次巡幸山东并登上泰山,前后共11次来泰安,抵达泰安,其中有6次成功登顶,体验了一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和喜悦,还创造了一项纪录——他是历朝历代祭祀次数最多、到达山顶最多的皇帝。

在泰山,乾隆皇帝很忙。忙着给我们留下纪念品。据记载,乾隆皇帝6次登临泰山,一共留下咏诵泰山的诗篇170余首,御笔碑碣130多块。

乾隆皇帝到达泰山,当然不是打空手,而是带了大量祭祀器物。

据《岱览·颁赐》、《泰山志·盛典记》记载,自乾隆七年(1742年)至乾隆六十年(1798年),包括皇太后在内,朝廷共御赐岱庙祭器30余次,物品有“锦袍、黄袍、龙袍、带、七珍八宝、海炉、满达尊、卣、瓶、鼎、壶、碗、香盒、烛台、磁轮、珠幡、竹如意之属……”,总数达300余件之多。这些祭器珍贵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如被誉为“泰山三宝”的温凉玉圭、沉香狮子、黄釉青花葫芦瓶,如今还保存在泰山。

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最注重繁文缛节,而且喜欢将自己与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等前朝皇帝相提并论。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不封禅泰山呢?

事实上,乾隆皇帝多次提及封禅这件事。只不过,在乾隆皇帝眼里,封禅是负面典型,提及封禅时总是一脸不屑。乾隆皇帝在一首名为《登封台》的诗中写道:“登封降禅古来传,总属夸为可鄙旃。造极至今凡六次,无他只谢愧心虔。”

在乾隆皇帝看来,封禅泰山虽然自古以来就有了,但总是不免浮夸虚伪。他6次登上泰山极顶只是怀着一颗敬天的心,而不是想自我吹嘘,大做文章。

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能够有这样的见识,也算不错了。

乾隆年制瓷器上的印章有哪些?

乾隆年制 大清乾隆年制 乾隆御制 这几种都有大小篆体的款。

另外乾隆时期的瓷器底部有的没有款识,有蓝色的圆圈?。

乾隆时期是清朝鼎盛的时期,做出的瓷器都非常精致。

民窑出的瓷器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