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的作用和意义

生活经验018

本文目录

坎儿井的作用和意义,第1张

  1. 坎儿井是谁发明的?
  2. 坎儿井的5272是什么意思?
  3. 什么是坎井?
  4. 什么是坎儿井中的送气通风口?

坎儿井是谁发明的?

坎儿井是由吐鲁番人发明的。最早在《史记》中就有对坎儿井的记载,时称“井渠”。汉代时,坎儿井的构造、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由游牧转向农耕,成为农田灌溉的水利设施,尤其在新疆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能有效地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自流引水,减少了引水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场挖掘的实物看,坎儿井的结构是比较完整的,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暗渠相当于地下渠道,明渠是地面渠道,涝坝是储水池(小型蓄水池),四者相连,缺一不可。

坎儿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新疆地区的主要灌溉方式之一,也是全国内陆干旱地区最重要的灌溉方式之一。

坎儿井的5272是什么意思?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它由暗渠、明渠和滞坝组成,总长度约为5272千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它通过打洞与地下水相连,可以不断地吸收地下水,然后通过明渠将水从地下引出,提供给农田灌溉。

坎儿井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干旱的新疆地区。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提供灌溉水源,还能起到控制土壤盐分和保护农田的作用。此外,坎儿井还是古代新疆地区重要的交通网络和商贸通道,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如今,坎儿井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仍然是新疆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什么是坎井?

坎井是指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地下水渠。

1、坎井(karez),是一种在水源缺乏又蒸发量大的地区一种适用的灌溉工程。学术界对其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此法自伊朗传入中国;有人则认为是由中国传去伊朗;也有人认为中、伊各有独立的创建发展历史。中国的坎儿井自西汉井渠演变而来。各自都提出自己的论据。

2、据载,汉武帝时,征调了一万多人开渠引洛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平原,渠道必须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山高40余丈,为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塌方,于是改用开凿竖井法。《史记·河渠书》记载当时井渠施工法的技术要领是:“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井渠法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在施工中因掘出了龙骨化石,所以又把井渠称为龙首渠。龙首渠的施工表现了高水平的测量技术,它在两端不通视的情况下,能准确地确定渠线方位和竖井位置。由于井渠可 以减少渠水的蒸发,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现今的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旱地区。现今在新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的开凿,就是用的井渠法。

3、坎井古称 “井渠”。又名 “坎儿井”。新疆特有的灌溉工程。它利用雪水经过山麓漏入砾石层内的伏流或潜水作水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暗渠,或叫横渠,是地下的集水道和输水道,长度不一,最长可达二三十公里。为减少渗漏,有时还用毛毡铺底。二、露出地面的明渠,用以引水灌田。三、竖井,或叫直井、立井。暗渠每隔二三十米需从地面向下凿通一竖井,作为出土口和通风口。各个竖井的深度,依山坡下斜度逐渐减低。暗渠水流近灌区,始经明渠流出地面,灌溉农田。井渠技术初在西汉龙首渠施工中应用,后传入新疆。据十七、十八世纪的《新疆图志》记载,北疆的巴里坤、济木萨、乌鲁木齐、玛纳斯、景化乌苏,南疆的哈密、鄯善、吐鲁番、于田、和田、莎车、疏附、英吉沙尔、皮山一带干旱地区均有坎井;最长的吐鲁番哈拉巴斯曼渠长一百五十里,宽七尺,灌溉田地一万六千九百多亩。据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西域井渠考》,井渠技术后经新疆西传至中亚和西南亚地区。

什么是坎儿井中的送气通风口?

竖井,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