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为什么叫太和

生活经验028

本文目录

太和为什么叫太和,第1张

  1. 太和古称?
  2. 太和县由来?
  3. 太和县为什么不像县城?
  4. 太和大有什么不同?

太和古称?

安徽省太和县在古代叫鹿上、邢丘、廪丘。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

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太和县由来?

太和县的由来: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处(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毫州。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64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

1949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太和县为什么不像县城?

朱元璋的后人仿照北京城在皖北建造了一座小城

因“太和殿”取名“太和”

含有太平祥和之意

能与北京、皇宫、朱元璋扯上关系,太和人自然愿意。酒桌之上,拿这段历史摆一摆龙门,酣畅淋漓。遗憾的是,古时候的太和县并不叫“太和”,如今的名字不过是抄写圣旨、公文的家伙手抖、酒醉或心迷之时,弄出来的错别字。结果这一错就是700年。

太和县原本应该叫“泰和”

太和历史悠久,境内古有郪丘、新郪、细阳、乐昌、宋等县、公国和侯国,南北朝时北魏置陈州,并置陈留郡、陈留县,隋改颍阳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汝阴县(今阜阳)。

此后历五代未置县。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十一月,析汝阴县万寿等五乡,于今太和县原墙镇置万寿县,属颍州。

宋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为泰和县,移治于今旧县镇。金人攻占颍州后,泰和县属金。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撤颍州下辖五县,由州统管全境,泰和县此时被撤销。历经40年繁衍生息,到元大德八年(1304年)正月“乙丑,复置遂平、新蔡、真阳、太和、沈丘、颍上、柘城、城父、郏、舞阳十县”(《元史·成宗本纪》)。

在这里,太和县名出现了问题,“泰和”这个地名被改成了“太和”,并一直沿用至今。

泰和何时改名太和?

“泰和”地名改为“太和”的时间,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元朝大德八年复置太和县时所改。另一说,即明《中都志》却说是明朝初年改泰为太。

太和大有什么不同?

对啊,太比大程度深,指极大。然后随着时代变迁“太”字失去大的意思,意思变为程度深,之后太山改泰山。早期的嫡长子叫太子,后来太子成为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