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才是真正的华夏

生活经验035

本文目录

  1. 东夷人是哪里人?
  2. 东夷人历史?
  3. 东夷人起源及基因?
  4. 东夷族什么时候并入中国?
  5. 东夷族与汉族有什么关系?

东夷人是哪里人?

东夷是华夏人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夷字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意思是“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 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说法。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起源分布

东夷才是真正的华夏,第1张

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种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实际上,“九”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种。《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一作岛夷,字形近似致误);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   甲骨卜辞对于商朝东方与东南方的夷人,写作“”方和“”“”方。前者像人侧立之形,释为“人方”,后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与夏人危坐不同,释为“尸方”。甲骨文学界认为作为族称,两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人方”指商东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带和山东半岛靠海一带;有的学者认为人方与尸方是同一称谓的不同写法,都是指商东方与东南方的诸夷。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后两三个世纪观念上的变化,造成了现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难。学术界对西周时期东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有着不同的看法。   据张懋镕《西周金文所见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较表》统计,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而《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周公,成王东征虽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东省境,此为东夷起源的地区,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金文为当时实录,西周早叶以东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到西周中叶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据上引张懋镕的《比较表》第二栏,西周中期金文只见有淮夷,反而不见东夷的记录。说明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主要对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了。文献记载多为后世追叙,关于周公、成王东征的记载,盖成于成康以后,所以依周中期的观念,反以淮夷概称东夷了。   到了西周晚叶,夷王时期《禹鼎》复见淮夷与东夷并举,而淮夷居前;厉王时器《钟》又有南夷与东夷并见,而南夷居前。周晚叶的南淮夷、东夷各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可在东夷与西周的关系中去辨析。总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关于东夷的军事活动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区,然而其分布范围,都没有超出海岱与淮河流域。   秦汉以后的东夷,主要是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于其中,是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与先秦东夷在地区与民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先秦的东北夷,包括肃慎,息慎同音异译。《史记·五帝本纪》叙述舜时“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在来贡的诸民族中有息慎。《集解》引郑玄的注解说:“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国语·鲁语下》,记述孔子在陈,有隼死于陈侯之庭而身上留着射来的楛矢石砮,于是问孔子。孔子说:“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民之矢也。”并且讲述其中出典,是周武王克商,命四方各族进贡方物,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度有一尺多。周王为了以其能招来远方的美好政绩垂法后世,在箭杆上刻了“肃慎氏之贡矢”,分给舜的后裔而封于陈。孔子说:“分异姓以远方之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之贡。”韦昭注:“肃慎,东北夷之国,故隼之来远矣。”   肃慎的分布,学术界长期有过多种推论。然而古人早已指明肃慎在不咸山(今长白山)之北。《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郭璞注:“今肃慎去辽东三千余里。”郭璞晋人,晋辽东城即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晋尺约相当今6寸,当时3000里合今华里1800里左右,明显已在长白山以北。《三国志·东夷传》:“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又说:“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肃慎之国也。”三国时夫余王城大概还在今吉林市境,其东北晋时千余里,合今华里600里左右。两书所记肃慎地理,都相当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附近。《新唐书·渤海传》说: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贾耽《入四夷道城纪》说:渤海上京“临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肃慎城”,渤海上京遗址即今宁安县东京城。按文献记载,肃慎分布在以今牡丹江中游为中心的地区。再证在考古学发现的楛矢石砮及对肃慎人文化遗址得出的判断,可以肯定肃慎是起源于今牡丹江流域的东北古民族,又是东北与中原王朝发生政治交往最早、源远流长的古代民族。   夫余,又有扶余、凫臾等异译。《史记》记述秦汉时的经济区域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而《论衡·吉验篇》记述夫余立国的传说:“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故我有娠。’”后产子,即夫余的始祖东明。说明夫余的始祖传说,也带有东夷以鸟为上天使者的特点。夫余立国以北流松花江中游平坦地区为中心,其先橐离大概分布在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流域。

东夷人历史?

东夷文化是指东夷人所创造的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主要发源地在山东的鲁中山区和沂沭河流域,具体的范围包括了山东全境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目的是为了进行华夷、夏夷之辨。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之意。《王制》篇说:“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说:“夷,东方之人也。”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

东夷文化从鸟图腾的崇拜,到各种手工艺、建筑工艺的发展,到文字的创造、八卦的创造、医学的创造,再到礼制的出现、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国家的形成,伴随部族迁徙而将海岱文化传播到中华大地各个角落,与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东夷人起源及基因?

东夷是史前居住在北方沿海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不是一个民族,是多个语言风俗类似的民族集团。由于史前的几次大海侵,也就是传说中的大洪水,使得当时的人类只能居住在相对不容易被淹的高地上,而不是现在看到的海岸线。其中黄淮一带的被后世称为淮夷;山东半岛的称为东夷或莱夷;太行山东麓称为河北夷;辽东、朝鲜半岛一带活动的称为东北夷。广义上的东夷就是上述各部分统称,狭义上的东夷专指胶东半岛的莱夷。

他们作为民族集团在中国史籍上亮相到汉朝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在两汉时代,所有东夷集团的族群在中国范围内的统统融合于汉族或当地民族了。东夷的父系基因是O2,是汉族的主体基因,很可能被后世称为古羌人的族群就是由东夷集团内分化出来的,因为父系基因一致,而向西发展的古羌人一支后来向东回到中原又遇到了留在东方并又开始向西发展的东夷族群,期间发生了战争和交流,他们最终成为汉族的共同源头。

而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发展的东北夷,对当地后来出现的民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跟着东夷集团北上的有一小部分和南方百越以及百濮父系基因一致的O1b族群,他们在东北先后形成了和周边C系通古斯族群迥异的秽?族群,这个族群应该是韩国人朝鲜人的主要源流,日本人的O系基因里有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此。汉代以后的书籍中也有把某些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外国人称为夷的,那只是借用了这个字

东夷族什么时候并入中国?

东夷族于距今8500年前后逐渐形成,主要发源地在山东的鲁中山区和沂沭河流域,包括山东全镜及其毗邻的的广大地区。距今6300-46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人口明显增加,出现了大型聚落,此时期,居住于中原的黄帝一族迅速雄起。

从前氏族林立的中国经过涿鹿大战后,渐渐地合并起来,成立了若干的大部落,从此,华夏东夷历史转入五帝一统天下的时期。

东夷族与汉族有什么关系?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东夷人与位处中原的华夏人的关系在于两者都是后来汉族的祖先。东夷人与华夏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立,同时也促进了两者的融合,最终导致了东夷人完全融入到汉族的体系中。所以学术界有所谓夷夏东西说。

而东夷人传承自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这一点与中原文化传承稍微有些不同,因此也导致中原的华夏人视四周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显然在他们的眼中,东夷发展要弱于中原。但是东夷文化有其特点,其发展也有特色所在。

东夷人在夏商周时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夏朝太康失国后,掌握政权的就是东夷人;西周灭商时,东夷人也出了不少力;而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其实也有东夷的成分。

只不过,后来交往越来越密切,东夷人的特征就不是那么明显,华夏人和东夷人等共同组成了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