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2战爆发的标志?
英法对德国宣战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英法对德国宣战标志着二次大战全面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中途岛大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一战”、“二战”的转折点分别是?
世界第一次大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世界第二次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二战东方主战场转折点是什么?
二战东方主战场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才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
1936年的历史转折是?
1936年因西安事变爆发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有不少重大事件发生。
在年初,率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会同红十五军团举行东征,意图打开全民抗战局面,推动抗日高潮早日到来,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形成相互支撑的局面,以扩大红军的影响力和活动范围,避免被国民党军围困在陕北,形成孤岛局面。
红军东征直接威胁到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拿出全部力量阻止红军东进,正在阎军与红军相持不下之时,蒋介石派出中央军以援阎的名义进入山西,阎锡山有苦难言,急于与中共议和停战,各守原防,互不侵犯。
中央红军东进之路被蒋介石和阎锡山联手挡住,不得不回师黄河西岸,与蒋阎军隔河对峙。
此时的陕北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四面包围,北边是陕西地方军阀部队,东边是阎锡山的晋军,南边是张学良的东北军,西边是杨虎诚的西北军和马鸿逵的马家军,在他们后面是源源不断跟进的中央军以及青马、甘马的骑兵。形势非常危急,中共方面急于打开突破之门。
好在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军阀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阎锡山、张学良都不甘心完全受制于蒋介石,希望能与蒋介石形成某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中共方面充分利用这一矛盾,积极做争取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工作,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的秘密会谈,达成多项秘密协议,在逼蒋抗日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东北军停止进攻红军,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解除了。
与此同时,中共方面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与阎锡山、杨虎诚等地方实力派军阀之间建立统战关系,大大减轻了根据地的军事压力,使根据地获得难得的短暂休养生息的机会。
红二、四方面军克服重重困难,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大大增加了红军的实力。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国民党军。
蒋介石妄想一举消灭红军,不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和西北军进攻红军打头阵,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非常精明的,东北军、西北军等地方军阀部队与红军打消耗战,蒋介石的中央军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这种一石两鸟之计,不可谓不毒辣。
红军面临着一场非打不可的战斗,为避免被动挨打,于是决定主动出击。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组建西路军。在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的率领下,渡过黄河西征,西征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调动敌人,减轻陕北根据地的压力,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另一个是创立新的根据地,扩大红军的活动区域。
西路军原准备分两批渡河西进,徐向前、陈昌浩率五军、九军、三十军在前,四军和三十一军随后跟进。不想,敌情发生变化,四军和三十一军尚未渡河,就被敌军阻隔在对岸。无法和前面的部队会合。
徐向前、陈昌浩只有率已渡河的三个军踏上西征之路。
五军是原红一方面军的五军团,骨干力量是参加宁都起义的原国民党军西北军的起义部队,战斗力强,但在长征路上一路恶战,受损严重,兵员补充不足,在西征路上仅有两个编制不足的师。
九军是四方面军的两大主力之一(另一个是四军),拥有四个较为满员的师,是西征军的主力部队。
三十军也仅有两个师,但兵员比五军要多。
西路军组成军政委员会,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李特、李卓然、曾传六为常委,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验、陈海松、郑义斋为委员。统一领导西路军的军政事务。
李特是四方面军的参谋长,李卓然是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杨克明是五军政治部主任,王树声是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李先验是三十军政委,陈海松是九军政委,其他三人负责地方党政工作。
西路军起先进展顺利,遭遇的强敌并不多,但随着西进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深入到甘肃、青海马家军势力范围之内,遭到马家军的疯狂反扑就越激烈,马家军的骑兵在空旷的草原、沙地上的战斗中,显示出巨大的杀伤力,红军战士在无险可守的阵地上奋勇杀敌,牺牲很大,元气大伤。极需支援。
此时,国内局势发生巨变,西安事变突然爆发,在陕北的红军主力大多调往陕南,协助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共同抵抗中央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中共方面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在与国民党的和谈交涉中,多次提及西路军问题,国民党方面借故多方拖延,迟迟不予答复。
等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央红军主力才回师陕北,迅速组建援西军,支援西路军。无奈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又有敌人阻隔,远水难解近渴。
西路军苦撑战局近四个月,最终失利,损失巨大。一大批优秀将领牺牲,包括五军军长董振堂、九军军长孙玉清、五军参谋长李屏仁、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九军政委陈海松、九军参谋长陈伯穉、九军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三十军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等。
西路军的失利,罪魁祸首是蒋介石,他不顾廉耻,背信弃义,假手马家军,置西路军于死地。
西路军虽然失利了,但全面内战的战火终于暂停,全国进入抗战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