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为什么是凌烟阁第一(长孙无忌凌靖)

生活经验081

今天给各位分享长孙无忌为什么是凌烟阁第一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唐朝著名诗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写道:

长孙无忌为什么是凌烟阁第一(长孙无忌凌靖),第1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对于唐朝的文臣武将来说,能够成为凌烟阁中的功臣,无疑是梦寐以求的荣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彼时,唐太宗李世民已经50多岁了,回忆起一生的风风雨雨,自然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手下非常感激,这才有了将这些唐朝功臣列入到凌烟阁的决定。

对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来说,排名如下: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徐茂公)、秦琼。

那么,问题来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凭什么排名第一?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既是布衣之交,也是姻亲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幼年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结识的时候,双方虽然严格来说不是布衣,但是,当时的李世民还不是秦王,长孙无忌也不是唐朝功臣,双方都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因此,此时的友谊无疑是相对纯粹的,可谓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除了较早建立的友谊,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而这,意味着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了姻亲。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册封长孙无忌的妹妹为皇后,诞下三子四女。由此,因为既是布衣之交,也是姻亲,所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加亲近。对比三国时期的刘备势力,如果李世民是刘备的话,那么长孙无忌就是关羽、张飞。而这,成为长孙无忌可以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重要原因。

二、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积极谋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击杀了太子李建成。不过,齐王李元吉差一点就杀了秦王李世民,在这个关键时刻,尉迟恭(尉迟敬德)赶到,不仅救了李世民,还成功击杀了齐王李元吉。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尉迟恭(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长孙无忌来说,之前的谋划作用,也是不可忽略。比如刘备打江山,离不开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是,诸葛亮、庞统等谋士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记载: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在玄武门之变前,秦王李世民犹豫不决,毕竟李建成是自己的兄弟。但是,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长孙无忌果断劝谏,促使李世民逐渐坚定了发动兵变的决心。紧接着,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秘密地将房玄龄等人召回。在秦王李世民不方便出面的时候,长孙无忌成为李世** 系其他手下的重要桥梁。正是长孙无忌的积极谋划和前后奔波,帮助李世民成功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因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不仅长孙无忌,尉迟恭(尉迟敬德)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很多都获得了相对靠前的排名。

三、长孙无忌的官职品级最高,理应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其实,就第三点原因,是建立在前两个原因之上的,正是因为长孙无忌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加上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促使长孙无忌获得唐朝最高品级的官职。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对此,长孙无忌再三推辞,不过,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坚持授予长孙无忌司空一职。

在隋唐这一历史阶段,司空,位列三公,官职品级为正一品。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正一品的官职,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比如在清朝时期,总督、巡抚等官职,都还没有达到正一品。因此,担任司空的长孙无忌,可以说是贞观年间的文臣武将之首了。作为对比的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授尉迟恭(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在隋唐时期,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一品的官职,也即在官职品级上,尉迟恭(尉迟敬德)略微低于长孙无忌。至于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等人,在官职品级上,也无法和长孙无忌平起平坐。综上,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显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长孙无忌治国打仗都不行,为何独居凌烟阁首位?

众所周知,李世民在成为唐朝皇帝以后,造了一座凌烟阁而这座阁楼是专门为那些功臣挂自己的画像所树立的,在24名功臣排列第一的确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也许有很多人会不服气,认为长孙无忌在治国方面和行军打仗方面,不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人才为什么要将它排在第1位呢?

在这里我们先具体分析一下长孙无忌的身份,要知道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不单单是李世民结发妻子的大哥,他还是李世民的朋友及玩伴李世民把他安排在凌烟阁24功臣的首位,一是对他绝对信任,二是不想让其他人占据这个位置,要知道功高盖主这句话是每个帝王都特别忌讳的,而长孙无忌是不会让李世民感到这种威胁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掌声无忌的武功不如秦琼玉辞工等人自谋上也比不过徐茂功以及侯军级和一些其他的谋士,长孙无忌却有一样别人不具备的本领,就是他的协调和人缘好,要知道在李世民这个集团当中有一些事情李世民不方便出面。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就能够替李世民解决很多方面的事情,并且能够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去协调各个集团的利益。

这就有点像刘邦封萧何为第一功臣,萧何计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是萧何无论是内政还是处理国家琐事方面的才能都是别人不可比拟的,而且还是一个文臣对刘邦不构成威胁,长孙无忌就跟萧何有一样的优点所以李世民才让长孙无忌做第一功臣,从这个设计和策划当中也能看出来,李世民对24名工程的排序是做出了很大的谋划以计算的这都是为了他的江山长治久安作出的考虑。

长孙无忌如何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朝开国功臣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必有他不同于常人之处,617年, 李渊 起兵太原,无忌进见, 李渊 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643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自缢而死。有诗三首。

长孙无忌奉诏,与、杜如晦、于志宁等十九人,先后两次重修《唐律》,以省烦去蠢,变重为轻的原则进行修订,《唐律》由于贯彻“先存百性”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安定繁荣的新局面。由于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限制,不可能认识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他在《律疏义序》一文中写道:“夫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禀气含灵、人为称首,莫不凭黎元而树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其有情恣庸愚.识沈愆戾,大则乱其区宇,小则睽其品式,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日:‘以刑止刑,以杀止杀’”。长孙无忌在这里告诉人们,法是伴随着国家、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法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其所以要设置刑法,是因为有的人性情庸愚,思想中充满了恶念,大则扰乱天下,小则违背等级秩序、如果不定出条例法度加以制裁,有碍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政权有覆没的危险,于是就产生了刑罚。这就是长孙无忌所说的为自然之理。

长孙无忌没有带兵打仗,为何还能位列凌烟阁第一位?

淮生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就是从长孙无忌对大唐的贡献来说,他是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参与者,李世民也曾经说过,之所以能够坐稳江山多亏了长孙无忌;其二就要从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关系来看,首先两个人是发小,并且长孙无忌还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再加上李世民深爱长孙皇后,所以爱屋及乌对长孙无忌也相当的倚重;

李世民亲自说过长孙无忌“雅有武略”,也就是说明长孙无忌带兵打仗不太成。但是很有可能李世民的参照对象是自己,毕竟李世民这个人用兵如神,所以他觉得长孙无极带兵打仗不太好也情有所原。不过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是舅舅高士廉带大的,而高士廉是个文人,所以长孙无忌在带兵打仗方面略有缺憾也实属正常。

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长孙无忌就追随他东奔西跑,两个人绝对算得上是布衣之交。后来也是长孙无忌多次劝李世民要早点展开行动,不然一定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正是因为长孙无忌多次劝阻,所以李世民才下定决心要开展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正是如此,所以长孙无忌,这个凌烟阁功臣第一的位置实至名归。后来长孙无忌的官职越来越大,视长孙无忌为眼中钉和肉中刺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不断的有人给李世民写奏折就是为了参长孙无极,但是李世民也在朝堂上说过长孙无忌是他最信任的人,所以那些写奏折的人说什么话他都不会相信。再加上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私交特别好,毕竟两个人是布衣之交,而且又带着亲戚关系,所以长孙无忌这个凌烟阁功臣第一的位置其实是实至名归。

为什么长孙无忌排在凌烟阁首位?

首先,长孙无忌的资历是非常老的,和魏征,尉迟恭,程咬金等半道加入李世** 营的人而言,长孙无忌一开始就直奔李世民而去了。此后他跟着李世民四处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还直接参与了决定李世民命运和唐朝命运走向的玄武门之变。

其次,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有莫大亲戚关系的,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皇后。凌烟阁是在公元643年建起来的,当时的唐朝太子还是长孙皇后的长子,长孙无忌的外甥李承乾,包括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李泰都是他的亲外甥。

第三点也非常关键,那就是长孙无忌对李世民可谓是忠心耿耿,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唐太宗该立李治为皇太子,并且把长孙无忌封为太子太师,这可以说是对他的巨大信任,李世民早年间还曾把长孙无忌和黄帝的力牧,齐桓公的管仲。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而被废除,而剩下的太子人选则就落在了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身上,也就是魏王李泰与晋王李治,当然长孙无忌则极力推崇立晋王李治了为太子。因为他知道李治生性懦弱,没有一点强势,而他也就会继续保障自己的地位。唐太宗知道长孙无忌的心思,他希望贞观政治在他死后能仍然持续下去,于是在临终之际,立李治为太子,是为唐高宗。

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被提升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执掌门下省事。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唐高宗欲立武昭仪为后,而长孙无忌则坚决反对。显庆四年,有人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等人谋反,武昭仪的心腹之臣许敬宗负责追查此事。

韦季方被迫自杀,而许敬宗则借机诬陷长孙无忌,唐高宗免去了长孙无忌的职务,而他的家人则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都说伴君如伴虎,无官一身轻。

"废王立武"的皇后之争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真相仍然是权力斗争。长孙无忌满以为李治还是当年那个小孩,不敢干什么出格的事儿。可是他无论如何没想到李治敢把和他同级别的顾命大臣褚遂良给贬出去。直到褚遂良被贬谪,他才知道自己的权力有多脆弱。

其实长孙无忌的权力一直都是来源于李治,因为皇上是他亲外甥,所以大家都怕他,可是他错把这个权力当成了自己的。直到最后他才发现,皇帝要办他,只需要薄薄的一纸诏书而已。

褚遂良一走,长孙无忌的阵营就开始崩溃。加上一群妄图上位的如许敬宗,李义府(笑里藏刀的典故来源)等人的补枪,长孙一党很快就被消灭了。

关于长孙无忌为什么是凌烟阁第一和长孙无忌凌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