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项羽为什么把虞姬头割下来了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 1、项羽砍下了虞姬的头,为啥将其葬在了一个小山村?
- 2、求问英雄项羽为何功败垂成? 曾带虞姬的头颅逃亡
- 3、虞姬到底是自杀还是另有隐情?什么项羽带着虞姬的头颅逃跑?
- 4、霸王别姬,虞姬为什么最后要自刎而死?
- 5、虞姬自杀之后,项羽为什么要割下她的人头呢?
项羽砍下了虞姬的头,为啥将其葬在了一个小山村?
项羽割下了虞姬的头颅带在身边,有点“共生死”的意味,这是爱。后来,他感觉真的没戏了,就和随从将这头颅埋了,这是放弃了自己。
求问英雄项羽为何功败垂成? 曾带虞姬的头颅逃亡
对项羽宁愿战死乌江,也不肯过江求生这件事,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项羽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至少有下列四个因素比较大地影响了他的决策。主要为:宿命遮双目,惭愧了此生,虚荣断归路,英雄怒易成。
宿命遮双目 在项羽生活的时代,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个定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无法改变的。而能够决定这些事情的是天,所以有“天命不可违”之说。
在史记中,有两处明确的记载,体现了项羽根深蒂固的天命观。一处在项羽率领八百军队的突围过程中,逃到东城这个地方,项羽一清点人数,只剩下了二十八骑,很是可怜。这时候,项羽对和他一起突围的将士说,想我项羽出道以来,身经七十余战,从来都是战必胜,攻必取,今天沦落到这样的境地,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通过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天命观在项羽的内心深处扎根很深。
所以,面对失败,他会自然而然地从天命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他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得失,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垓下兵败的原因,很难在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味地把失败归结为天命。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目光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缺乏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转败为胜的决心。
惭愧了此生 项羽觉得愧对楚国的父老乡亲对他的厚爱,因此,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负罪感,所以,项羽才决定不过江了。由于这一不肯过江的理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项羽的嘴说出来的,而史记又是一部信史,所以,一直以来这一看法是流传最广,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认识。
直到今天,我们说一个人做了对不起家庭、对不起家乡、对不起国家与民族的事情,我们都会形容为“无颜见江东父老”。
如果我们抛开项羽过不过江这件具体事来分析,“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思想有他的积极意义。
因为这一思想背后至少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人一定要有知耻之心。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而后勇”。知耻心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积极的思想内涵,几千年来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虚荣断归路 项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将领,是非常要面子的人,他人生奋斗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是恢复他家族的荣耀,所以,他有很深的楚国情结,希望能够重新获得楚国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消灭强秦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到故乡,在父老乡亲面前展示一下。项羽对此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坚强的背后,勇猛的外表下,有这样一种性格特点,那就是强烈的虚荣心。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在关键的时候影响到了他的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断送了他的归乡之路。
英雄怒易成 项羽从垓下出逃,一直到乌江边,基本上都是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这很正常。但是遇到了乌江亭长后,为什么他的思想转变得如此快呢?问题就出在这个“怒”字上。人一怒,就会缺乏理性,就会钻牛角尖,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当时项羽正处在这样一种状态。霸有天下不能说没有本事,垓下一战精锐损失殆尽,不能说不是一次大挫折。所以,对项羽来说,比较容易受到刺激,产生偏激的想法,容易作出一些超出常规的选择。
实际上,在项羽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项羽心里一直不痛快和受刺激,一直怒火中烧。至少有四口大气是他难以下咽的,会比较大地影响到他的最终决定:
第一是刘邦毁约。本来项羽和刘邦签署了和平协议,但是,刘邦却出尔反尔,趁其不备,背后偷袭。项羽想起来就火冒三丈,后悔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所以,他才留下来再战刘邦,只是没有想到,他反而被刘邦兵困垓下,因此更是气上加气。
第二是痛失虞姬。有关史料显示,项羽在虞姬自刎之后,悲痛难忍,割下了虞姬的头颅带在身边,一同突围。虽然听起来有些残忍,但也可以看出项羽与虞姬的感情之深,无法割舍。然后,在逃亡的道路上,由于不停地与汉军厮杀,所以虞姬的头颅在路上不小心丢了,项羽因此伤心之至。这口气项羽咽不下去。
第四是垓下被骗。项羽到达乌江边之后,从亭长嘴里知道了楚国未亡的消息,才知道四面楚歌是刘邦和韩信的计谋,而这几首楚歌却唱散了他的十万大军,输掉了他的毕生积累。对项羽这样性格的人而言,他对刘邦和韩信是恨之入骨,前面不守信用,后面又用诡计骗人,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卑鄙的小人。项羽气愤不过,要与刘邦一决生死。
这些怒气夹杂在一起,项羽心里气愤万千。再想想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期待和战死沙场的八千子弟,看看身边的二十几名将士,总不能够扔下不管吧。面对这一切,项羽再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了,在一瞬间,他发怒了,当然,他不怒也就不是西楚霸王了。
上面四个因素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长久积累的,有临时出现的。这些因素在有限时间里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最终促成了西楚霸王不肯过江求生这样一个事实。项羽的死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也让后人非常惋惜。无论从正面理解,还是从反面分析,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件事确实让他的一生变得更加传奇和悲壮。《李清泉解读英雄项羽》李清泉 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虞姬到底是自杀还是另有隐情?什么项羽带着虞姬的头颅逃跑?
一句“我就是我,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让我知道了哥哥张国荣,后来专门看了哥哥出演的电影《霸王别姬》,看到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一向配合天衣无缝,在师弟倾慕师兄之时,段小楼在该成家时娶了名妓菊仙,自此围绕《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也不断升级,最终酿成悲剧。这部影片我看了不下5遍,但每次看过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第一次看完《霸王别姬》之后,我就上网上搜了有关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故事,看看和哥哥演的《霸王别姬》有什么区别,看了之后我觉得虞姬自刎,不是心甘情愿的,是被逼得,这个人就是项羽。下面我就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202年,在项羽和刘邦约定好以鸿沟东西为界,互不侵犯时。刘邦听从了张良和陈平的规劝,撕毁协定,决定消灭项羽。
于是就和韩信、彭越、刘贾把项羽围困在了垓下。在一天夜里,项伯走进项羽的军营,力劝项羽夜间巡视军营时,项羽就兴冲冲地披挂出来,准备鼓舞军心。但是当他走到营垒的边缘时,听到了那阴森森的夜半歌声。
当时项羽十分震惊,说了句:“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全境占领了吗?要不然的话,他们之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这四面的歌声让项羽的意志遭受重创,几近瓦解。于是他返回营帐,叫过来虞姬陪伴,饮酒浇愁。这也是虞姬最后一次陪伴项羽了,因为就在今夜虞美人从此香消玉殒了。
我们知道项羽一生中有两桩最爱,一是美人虞姬,一是名驹乌骓。他一生征战,形影不离的,就是这两件宝贝。当天夜里,项羽和虞姬饮酒,悲歌慷慨,并作了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意思就是我的力气能拔山,我的气势能吞天。不料时势已逆转,乌骓宝马也枉然,乌骓枉然怎么办?虞姬你说怎么办?你快点说怎么办?
虞姬又能怎么办?只好也作首诗,谱上曲子唱给项羽听。根据《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唱的是:“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仗剑而起,自刎身亡。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项羽如果想要制止虞姬自杀,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项羽显然没这个意思。我认为,这场夜宴,不过是盏催命酒,项羽认为,只有自己在虞姬身边,虞姬才能够幸福,如果这绝世美女落入别人手中,就会很悲惨很悲惨——但这个男人却忘记了,虞姬跟随项羽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08年,到了夜宴别姬的这一天,满打满算,虞姬跟在项羽身边,已经整整六年了。
这六年的时间里,两人形影不离,项羽不管打到哪里,身边都要带着虞姬。但最终,虞姬仍然只是一名宠姬,从未曾想到过给她一个名分。
甚至,在项羽进入关中,大封天下,而后占彭城以西楚霸王自居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过正式娶她。作为一个女人,虞姬心里必然有着成为项羽夫人的渴望,但是项羽显然没这个意思。
霸王别姬,虞姬为什么最后要自刎而死?
虞姬自刎主要是因为看到项羽败局已定,不想让他为自己担心,所以拔剑自刎。
历史上面记载曾说过,楚汉相争的后期,项羽趋于败局,在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了激战,这就是历史上面著名的“垓下之战”,历时四年多的“楚汉之争”来到了最后的时刻。
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兵少粮尽、更要命的是将士们夜夜都能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结果士气全无,纷纷逃走。看着自己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唱出了那首流芳千古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可谓是苍凉悲壮啊!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
看到自己的丈夫如此悲伤,虞姬起身拔剑起舞,泪流满面地对唱《复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谓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和垓下歌》,拔剑自刎。面对虞姬的吟唱,项羽“泣数行下”。
项羽悲恸万分,在仓促间只好在垓下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带着六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此时的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还是霸王的地方,汉军没有船,让霸王渡江东山再起。”
项王说:“自己当年与江东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战死,自己不愿苟且偷生,并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将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引渡,然后自己率领28个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王见到自己的旧部下吕马童,说:不是我项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来了,那就让老朋友得万户侯,于是慷慨地自刎在乌江边,将头送给了吕马童年仅31岁。
扩展资料:
垓下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汉军因为害怕项羽都开始逃窜。这时齐王韩信开始率领军队对楚军发起攻击,项羽开始感到害怕。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王别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垓下之战
虞姬自杀之后,项羽为什么要割下她的人头呢?
结合当时的敌我处境以及当事人的心理,个人认为虞姬做出自尽的选择,可能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身处四面楚歌的绝境之中,自己的存在已经严重拖累了项羽等人的行动,毕竟楚霸王曾经在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创造过以弱胜强的成名之战。如今虽然翻盘不大可能,但只要有决心、无后顾之忧,项羽全身而退还是极有希望的。
二、在以命相博、充斥着原始兽性的残忍战场,指望任何人保持人性是不现实的,只有项羽是虞姬的保护者,失去了这个安全伞,别说敌军,就算自己这边的士兵也保不准会做出不人道的举动。
三、结合二人的感情,我认为虞姬这种举动也是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爱:刘邦要的是项羽的性命,对虞姬,则说不定会让她活下来,并会以占有的方式,来体现对项羽的完全征服。虞姬通过自己绝无苟活之心,表达对项羽的真挚情感。
贱妾何聊生,这是虞姬在项羽兵败对项羽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么虞姬为何不等到项羽完全战死的结果出现后再自尽呢?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一,项羽在汉刘邦五年,在与刘邦僵持了五年之后,面临的结果是什么呢!1,局部战斗占优势,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在战略上却输给了刘邦。已经被刘邦团团包围。且粮草已经断绝,毫无退路!也就是说,善战一生的项羽也意识到其到了末路!非战之罪,天亡我也!这是项羽最后对其一生战争的总结。可见连项羽也意识到战败之局!
二,虞姬不想给项羽增加额外的负担!项羽虞姬佳话一段,恩爱一生。在四面楚歌,韩信杀来,粮草已经断绝的情况下!这对项羽来说,局势已经给他带来够大的压力了。虞姬作为项羽美人,如果项羽战败,那么肯定落到刘邦之手。那结果是项羽无法接受的。所以为了断绝项羽后顾之忧,虞姬毅然决然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值得佩服!
项羽为什么把虞姬头割下来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项羽为什么把虞姬头割下来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