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周培公是真实人物吗,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周培公真有那么厉害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周培公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的周培公,原名叫周昌,字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小时候家里来了两股土匪。
第一股叫李自成起义军,把他爹弄死了。第二股叫张献忠起义军,过了几年把他妈又逼死了。
周培公成了孤儿,还好在家里还有人照顾,读书识字,考中秀才,成了诸生,诸生就是再怎么考也考不上,省里弄个学校给你培训。
周培公一看这不是办法,扔下老婆孩子,去北边京城谋生了。
周培公由于多少有点功名和学问,巴结个权贵,竟然进了皇宫当差,他在皇宫干什么呢?搞史学研究。
具体点就是历史记录员,负责《实录》的誊写工作。
《实录》就相当于备忘录,专门记载皇帝和大臣的活动,比如每天皇帝接见了谁,都说了什么,皇帝上朝时跟大臣讨论了啥国家大事儿,都要一一记录下来。
后来,赶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叛乱,周培公心中大喜,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他辞去国史馆的工作,进入军中。
你问我怎么知道周培公心中大喜的,他写了诗。
这时候,康熙命令图海带着一万家奴去平察哈尔王数万骑兵。
没错,历史上,康熙缺少兵马,是图海建议他启用上万家奴的,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掺和我就不知道了。
图海平了察哈尔王后,康熙接着让他去平王辅臣。
此时,周培公在一个叫吴丹的将军的幕府里,吴丹归图海统领,图海听说周培公很有谋略,横刀夺爱,从吴丹那里把周培公调到自己幕府里了。
周培公和图海才真正是千里马和伯乐,在此之前,康熙都不知道有周培公这号人。
打王辅臣的时候,图海跟部将和幕僚们商量怎么办?有人建议用大炮轰了平凉城。图海不愿意,说老百姓是无辜的。
这时候周培公说,他有几个老乡在平凉城,是王辅臣的手下,愿意去劝降王辅臣。
这么大的事儿,图海一个人决定不了,便写了个折子给康熙,让周培公带着去京城,由康熙亲自定夺。
周培公又回到北京,见了康熙,这是周培公第一次见康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见康熙。
康熙看了折子,又听了周培公的计划,同意了。
周培公马不停蹄又赶回甘肃,他回禀图海后,单枪匹马进了平凉城。
不得不说,周培公确实有胆有识,敢一个人去千军万马的敌军老窝。
王辅臣也不是傻子,算得上老奸巨猾,他不能凭周培公空口无凭的一番言语,就相信图海,得谈判。
就这样,周培公开始在平凉城内外两地频繁周折来回,这一番劝降,可费了周培公不少唾沫,不过,王辅臣最后还是降了。
周培公梦想的建功立业终于达成,在康熙那里也赢得有才华有计谋的美名。
平定三藩后,论功行赏,图海向康熙大力推荐周培公,还要康熙把周培公的母亲封为诰命夫人,周培公也表示,要以朝廷的名义厚葬他的父母,康熙一高兴,全都准奏。
后来,周培公又跟着图海西征,不知道打谁,反正跟着图海又去打了一仗,打完仗,周培公在军中就没啥大作用了。
图海再次向康熙推荐周培公,让周培公去朝廷里当官。
结果,康熙大笔一挥,把周培公封为山东布政使参议道。
有人脑袋懵了,啥是布政使,啥是参议道?
布政使好理解,明朝就有了,明清两个朝代,一个省最大的官是巡抚或者总督,巡抚下面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巡抚或总督相当于省长或书记,一个省里所有事儿基本都管,巡抚之下的布政使,相当于专管财税和行政的常务副省长,按察使相当于公安厅长。
这布政使参议道,就是布政使的副手,参议道这个官职,专管布政使手底下具体某一件事儿。
比如管河道的,粮道的,收税的,或者某几个州县的道的,各种具体的活都有一个参议道管,相当于具体分管某件事的副省长。
周培公被分管到登莱道,就是今天的烟台和威海,这俩地方是山东沿海地区,就地图上山东半岛突出来的那块,这下明白了,周培公管的是海防。
说白了,周培公就是管理烟台和威海这片区域海防的道台大人。
结果,周培公在这个地方干了三年,就跟同事发生矛盾,辞官回家了。
周培公跟谁发生了矛盾呢?当地的总兵官。
有人又说了,总兵,总兵,整天听这个名字,这到底是个啥官?
总兵官明朝就已有,打仗的时候,朝廷空降一个总兵,带领一个区域的几乎所有兵力,它上边,最多就有个总制、总督、督师这种朝廷空降的钦差大臣,其实总兵官也是空降带兵的,只不过明朝老是空降这那的,后来总兵官反而下去了。
到了清朝,总兵就多了,一开始有83个,凡地方上的兵马,主要是绿营兵,不分州县,能编成一个营的兵力的,都有个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
周培公是海防道台,是地方行政官员,为了搞海防,怎么也得跟当地的绿营兵打交道,要不然没有兵,你还搞什么海防?光靠道台府或者当地府衙的兵,能干什么?
那么,周培公就得跟当地的总兵官打交道,谁知道,两人尿不到一个夜壶里去。
周培公想,自己好歹是跟着大将军图海平过三藩的人,受不了这个气,知识分子嘛,酸臭味也比较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周培公一气之下,回老家湖北荆门了。这一年周培公44岁,已经人过中年。
周培公回老家以后,也没闲着,除写点诗文,教育儿孙,整天就琢磨朝廷大事儿。
后来康熙要打准格尔蒙古部的噶尔丹,周培公还给康熙写折子,分析当时的局势,教康熙怎么打怎么打。
康熙这时候也人到中年了,已经不再是平三藩时的小年轻,根本不搭理周培公这茬,甚至,有可能都忘记周培公是哪棵葱了,周培公献上的计策没有一点回音。
由于这时候他的伯乐图海已经去世,没人向朝廷举荐他,就这样,周培公失去再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周培公没法当官,只能在家含饴弄孙,以写诗为乐,最后病死在家里。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真实历史如何?
在正史中周培公确实是平定三藩的关键性人物,因为当时对朝廷威胁最大的一个人不是吴三桂,而是一直摇摆不定的王辅臣,周培公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康熙收服了王辅臣这一名大将,劝降了王辅臣替朝廷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在劝降了王辅臣之后,周培公还带领着军队在西北地区打败了吴三桂的势力,在整个三藩之乱之中,周培公确实是一个关键性人物。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可以说是三藩时期清廷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周培公三藩之乱恐怕就不会那么快就被平定。三藩作乱起初的时候确实是势如破竹,可以说是走到哪赢到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西北战场,因为距离京师很近。而在整个三藩之乱中对于清廷威胁最大的其实是甘陕提督王辅臣,王辅臣在吴三桂作乱之后选择了中立,既没有帮助自己的旧主吴三桂,也没有当自己是清廷的臣子。
其实康熙的内心很清楚王辅臣按兵不动是在观察占据,等到一方有利的时候王辅臣在进行选择,用王辅臣的话来说就是“进可直取京师,退可击退吴三桂”。王辅臣虽然没有反叛朝廷但是朝廷必须排除军队来提防王辅臣,可是当时的清廷来说已经没有办法抽调出兵力了,所以就派遣了图海和周培公去劝降王辅臣,用一句就是“劝降不行可以逼降,逼降不成可以剿灭”。
周培公在劝降王辅臣这件事确实体现了他的“老谋深算”,先是提出了进攻平凉的计策,在示威之后又自告奋勇冒死去城中亲自劝降王辅臣,临走前周培公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后来周培公果然不负众望,劝降了王辅臣替朝廷接触了目前最大的一个隐患。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周培公,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他曾绘制了《清全图》。
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物,电视剧都是根据历史改编,除了像那种玄幻小说,一般是臆想出来的人物,像这种历史影视剧,都是有可追溯的人物。不然怎么可能那些编剧这么有想象力,贯穿整个情节,还能想象出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出来。
历史上的周培公本名昌,字沛公。如影视剧所演,一般是康熙皇帝身边的谋臣。曾经最** 位曾达到盛京提都。在三潘之乱时,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割据平凉占山为王的王府城。
而周培公如一般的英雄人物一样,一声坎坷。周培公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孙夫人也殉难而死,只剩周培公一人,十岁变孤身一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靠一副一个小官进入了京城,因为有实力不久便声名赫赫,担任内职供奉。
而他就如电视剧所演一般,最受人们记住的就是劝降辅臣,在康熙十三年间,吴三桂发动三潘之乱,许多反叛相应呼应。康熙皇帝和周培公迅速做出应对。调兵遣将去往西北的边防重地,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就是王府城的叛军,而最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周培公劝服了叛军。
在立下了平定叛军的功劳之后,周培公却不能被满洲的贵族所包容,最后被贬到气候严寒的盛京。直到台湾一直不断的侵扰中原地区,朝廷再次遇到危险的时候,康熙才又想到了周培公,又想让周培公率兵领将打仗。
历史上有周培公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周培公这个人。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人物生平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 。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
扩展资料:
1、历史评价
《清史稿》:(周培公)好奇计。
图海: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
2、个人作品
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
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培公
周培公是真实人物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周培公真有那么厉害吗、周培公是真实人物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