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孙可望为什么叛变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鲁迅为什么说明朝"始于剥皮,终于剥皮啊?""
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喜好对犯人处以剥皮之刑。朱元璋,性格扭曲,心理变态,制定残酷法律,剥皮之刑就是从他这里开始,一直到后来。
明朝的各代皇帝或多或少都对犯人进行过剥皮的惩罚。到最后,大明灭亡之时,张献忠等流寇同样喜欢滥施剥皮刑罚,,当是冤家趁势报复。所以鲁迅才这样评价到。
扩展资料
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出身草根,知道民间疾苦,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极为痛恨。颁布法令规定凡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砍头示众。可后来发现仅仅是砍头,并不能很好的警示后来者,于是便施行了凌迟处死和剥皮楦草的酷刑。
所谓“剥皮楦草”就是将犯人活生生的人皮剥下来,然后用乱草塞满,再缝合起来依旧是个人形,将其悬挂在衙门口或者土地庙,用来警醒官员。
其实这剥皮之刑自古就有,只不过不是官方刑法,史料中记载的剥皮手法有两种,每一种都让人触目惊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剥皮
为什么一部分明末起义军后来帮助明朝抗清
原因如下:
1、首领都不在了。张献忠在四川时候,被清军射死;李自成在九宫山被地 主武装杀死!所以没有核心人物了!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大西军的孙可望仅仅类似于武林盟主的地位,不能够一言九鼎!自然要找个靠山,当时不是投清朝、就是投南明!
2、反清是当时的潮流!很多曾经投靠清朝的将领都反清,更何况起义军了。例如江西总兵金声桓、广东总兵李成栋、大同总兵姜瓖以及后来的三番都起兵反清!
而起义军有些与清朝有仇,例如孙可望、李定国他们的义父就是被清朝杀得!还有些根本看不起清朝,例如大顺军余部!
3、也有部分投靠清朝的,例如孙可望、王体中等!
为什么历史学家不承认南明也算明朝一部分
其实,严格来讲,南明既然不是清朝,自然算是大明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南明与东晋、南宋相比历时太短,地盘太小,难以相提并论。东晋、南宋都享国百年以上,虽然在军事上不如北方强盛,但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超过北方,历来被视为中华正统。而相比之下,南明在朝政上几乎没有正式的、稳定的行政体系,在地盘上没有稳住半壁江山,在文化上也没有建树,南明虽然传了四帝,但最长也只有十九年(郑氏在台湾虽然长期使用南明国号,但实际上最不听南明的指挥,也最局促台湾一地,不能视为南明政权的延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明的内斗太厉害,从弘光到永历,从建立之初到灭亡,都继承了晚年党争的恶习,先是阉党与东林之争,后是对归附的起义军的贬低和不信任,政治黑暗,腐败,内讧不息,辜负了大明遗民的期望,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也把南明视为清初地方割据的小政权。
南明共经历了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四朝,细看一下他们的表现:
一、弘光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在此期间,南京内部曾出现拥潞王(朱常淓)与拥福王之争,最后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以军阀势力推举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见风使舵,逼迫史可法等东林党官员同意。四镇及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明弘光元年(1645)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崇祯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弘光朝廷,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二、隆武政权。
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隆武帝继位之初,想有所作为,他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同时又安抚难民,联络抗清义军,改变原来弘光朝廷联虏灭贼的错误政策方针。然而隆武却颇不得势,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二年(1646)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之后郑芝龙以无大用,被清廷所杀。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称为了泡影。
三、鲁王监国。
隆武元年(1645)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控制了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其政权高度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1646)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四、绍武政权。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五、永历政权。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这是也南明存在时间最长,基本有个小朝廷样子的政权。但其主力却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余部,骁勇善战,曾屡次击败清军,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永历二年(1648)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永历六年(1652)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永历三年至四年(1649—1650),何腾蛟、瞿式耜、张同敞等人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清康熙三年(1664)。
永历六年(1652),南明永历朝廷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击败。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而自己又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桂王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磨盘山血战是南明最后一次机会。
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历数南明四朝,失败都是来自内部的不团结,晚明的党争并没有因为外敌的入侵而消失,相反在大敌当前之际,不是一心团结应敌,而是先搞内部斗争,阉党和东林党之间、朝官与义军之间、不同义军之间矛盾重重,内讧不断,即使没有外敌入侵都不能长久,又焉能对外?其实,对比东晋时期的“五胡”和南宋时期的金国,满清的实力是最弱的,所谓“人不过八旗、马不过万匹”,弘光时期山东、河南一带并没有满清的大军,当地的民兵武装已经稳定了地方的局面,请求南明北上,而此时南明内讧正烈,竟然无人去接收。这样的朝廷,又焉能视为与大明并肩而立的“南朝”?
孙可望为什么叛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孙可望后代、孙可望为什么叛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