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文学百科070

内容导航: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第1张

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那么苗族的风俗是什么?

1生活习惯。苗族有吃油茶的习惯,其是将油炸后的爆米花,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其还有吃山泥鳅和青菜的习俗。

2节日习惯。苗族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还有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四月初八吃乌饭、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十月初二过小年等。

3婚丧习惯。苗族的恋爱是以歌为媒介的,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青年男女要对歌恋爱,其还有逃婚的习俗。而且一般在结婚前就要开始哭嫁。

4建筑习惯。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其过去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的。苗族的房子一般都为吊脚楼,其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5服装习惯。苗族服饰其苗语叫做“呕欠”,主要是由童装、便装和盛装组成。

回答如下: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些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1. 服饰:苗族人民喜爱鲜艳多彩的服饰,女性常穿着以手工绣花和银饰为特色的长衫,男性则常穿着黑色的长袍。

2. 民居:苗族人民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他们的房屋常常建在山坡上,以适应地势,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屋顶上常常装饰有雕刻精美的壁画。

3. 音乐舞蹈:苗族人民喜欢唱歌和跳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山水、爱情、家乡等为主题,舞蹈动作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4. 节日庆典: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例如苗年、苗族花山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内容,如舞龙、舞狮、击鼓等。

5. 传统手工艺:苗族人民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银饰、绣花、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都富有苗族的文化特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装饰。

6. 宗教信仰:苗族人民信仰多神论,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因此他们常常举行祭祀和祈福仪式,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这些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展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特色有:芦笙节文化,斗牛文化,踏青唱山歌文化,蜡染文化,刺绣文化,银饰服装文化,苗年文化等。

芦笙节: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每逢重大节日,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涌来,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气氛十分热烈。

斗牛文化:牛文化伴随苗族的发展一直存在,是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它是苗族最大的喜庆节日。每逢斗牛节,人群欢声雷动,唢呐喧嚣,鼓乐齐鸣。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些关于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1. 服饰与织布:苗族女性以织布和服饰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美感。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以手工绣花和刺绣为特色,色彩鲜艳且富有装饰性。

2. 花球舞:花球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手持装饰华丽的花球,随着舞曲音乐的节奏旋转、投掷和接住花球,展现出优雅、活泼和技巧性的舞蹈。

3. 艾黎节(苗年):艾黎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举行。人们会穿上盛装,进行祭祀仪式、歌舞表演和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亲友团聚、交流感情的重要时刻。

4. 女儿会:女儿会是苗族的一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由苗族女性自发组织,以庆祝女性成年、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为宗旨。女儿会通过歌舞、织布、刺绣等形式传承和展示苗族传统技艺和文化。

5. 民族音乐:苗族民族音乐以竹编乐器和木制乐器为特色。例如,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常用于表演和宴会场合。

6. 朵蕾节:朵蕾节是苗族的另一大节日,是苗族人民为纪念和庆祝苗族的先祖而设立的。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体育竞赛和传统民俗活动等。

以上只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苗族还有丰富的民间歌舞、传说故事、手工艺品和婚俗等传统文化元素,每个具体的地区和苗族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特色。苗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仅体现了苗族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也是苗族人民自我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节日有哪些?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黎族苗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节。是自古以来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的传统佳节,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每年三月三日,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苗族男女身着盛装,带着山栏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拜始祖,感谢先祖和大自然的恩赐,寄望来年再获丰收。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昌江、、白沙、陵水、乐东和琼中等七个黎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其传统节日有:

1.黎族春节:节日时间与当地汉族同,但节期与节俗有差异。

2.黎族端午节:南省黎族的传统节日。

3.黎族年仔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4.黎族迎春节:也叫“三月三”,黎语叫“孚念孚”。

5.黎族军坡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举行。

6.黎族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举行。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用五色剪纸衣祭祀祖先。

7.黎族牛节,是传统的农业祭祀风俗,每年七月或十月为牛过节。

8.黎族敬祖节,每年农历九月秋收后择日举行。

苗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黔、湘、鄂、川等省。其传统节日主要有:

1.赶苗场: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2.曾带节:流行于叙永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举行。方圆数十里的男女如双方中意,可互赠腰带。

3.羊马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举行,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

4.赶秋节:每年立秋之日举行,大家会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的地方,荡秋千、上刀梯等节目,寻找中意的姑娘。

5.苗年,苗语称“能酿”,各地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和庆祝美满生活的传统节日。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是黎族苗族同胞悼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歌颂英雄和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黄金城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说,近年来,昌江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全县群众共同书写了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全县最偏远的王下乡成功挂上“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村镇”的金字招牌,摇身蝶变为“中国第一黎乡”,阔步迈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小年(过年仔元宵)、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牛节、禾节。

  一、春节

  是黎族比较隆重的节日。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春节节日的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黎族各家老少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欢天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黎族习惯不在异地过年,大年三十都要回家吃年饭。年初一,大清早要给牛栏、猪舍、谷仓、果树贴红符,表示财物有主。还要在河边或水井喧放一个铜钱和年糕,祭祀河神才可挑水。这一天一般全日闭户不外出,不许打骂人,不讲污秽语言,只能说吉利的话,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贺新喜,敬酒对歌或开展各种文体比赛活动,气氛活跃,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灯通宵达旦。解放前,没有手表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

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打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捕到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访。

  二、小年(过年仔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黎族的小年,这一天家宴丰盛,全家大小齐集,共商新一年的生产活动或家里一年要办的事情。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三、清明节

  是日杀鸡买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携酒、饭、菜到祖坟上祭扫,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扫墓通常是新坟祭祀3年不再扫墓,称为“封山”,如今有的和汉人一样每逢清明都扫墓;有的依旧“封山”。

  四、鬼节

  (七月十四或十五)是日杀鸡买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门前,家家户户都如此,一直将香插成一条香火通至村外,并烧纸钱以祭无主孤魂。

  五、端午节

  黎族人民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在节日里家家包粽子,部分黎族人民还举行一些形式活泼的娱乐活动。

  六、牛节

  黎族认为牛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家中设“牛魂宝盆”村中设立牛神庙。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历法),举行招牛魂仪式。在牛节这一天,修建牛栏,给牛喝酒补身,晚上集众敲锣打鼓,欢跳招牛魂舞蹈,祝愿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杀牛。

  七、禾节

  黎族认为稻米有灵魂,丰收靠稻魂。每年晚稻收割的龙日(黎族历法),村首摆席集众举行招稻仪式,通宵达旦敲锣打鼓,欢跳招魂舞蹈,祝愿来年大丰收。

  八、三月三

  三月三原是东方、昌江、乐东、琼中等县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从1984年起,保亭县黎族苗族人民也过“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之中起舞同欢对歌传情。

  改革开放给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赋予更新的内涵和活力。如今的“三月三”既是“情人节”,又是“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会”,热闹非凡。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故也称爱情节,黎族称“孚念孚”。

在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歌舞盛会。夜晚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一堆堆篝火,姑娘身着七彩衣裙,配戴各式装饰,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相约来年再会。在这一天黎族人民对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

  九、“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隆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苗语,在我国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海南黎族苗族同胞迎来盛大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他们身着节日盛装,以祭祀、对歌等各式民俗活动庆祝传统节日

苗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有什么?

苗族节日:

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苗族的风俗:

1、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

2、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

3、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