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纸上谈兵的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纸上谈兵的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纸上谈兵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50 成语 纸上谈兵 注音 ㄓˇ ㄕㄤˋ ㄊㄢˊ ㄅㄧㄥ 汉语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 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的策略。
典出《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
后用「纸上谈兵」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
「纸上空谈」 典源 《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七年,秦1与赵2兵相距长平3,时赵奢4已死,而蔺相如5病笃6,赵使廉颇7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8。
秦数9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10信秦之闲11。
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12首颂为将13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14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15。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16,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17也,而括易言18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注解〕(1)秦:战国时秦国。
战国时七雄之一。
约今甘肃省天水县。
庄公时徙居大丘,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
秦王政二十六年 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2)赵:战国时赵国。
战国时七雄之一。
约统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
(3)长平:地约当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4)赵奢: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秦伐韩时,韩请救于赵,赵以为将,大破秦军,号马服君。
(5)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赵惠王时,秦昭襄王欲以十五城池,易换赵国的和氏璧,相如怀璧前往,见秦王无偿城的诚意,乃完璧归赵。
后来在秦、赵渑池之会,智辩秦王,使赵王免于屈辱,遂封为上卿。
(6)病笃:病势沉重。
(7)廉颇:战国时赵国人,生卒不详。
为赵之名将,屡败齐、魏等国。
长平之战,坚壁自守,秦惧不敢加兵,后赵王受秦反间计,以赵括代之,赵遂大败。
(8)固壁不战:坚守壁垒,不出兵交战。
(9)数:音ㄕㄨㄛˋ,屡次。稿察
(10)赵王:此指赵国键芹茄国君赵孝成王。
(11)闲:通「间」,谣言。
(12)赵括: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赵国大将军赵奢之子。
(13)将:音ㄐ一ㄤˋ,大将军。
(14)胶柱而鼓瑟: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
见「胶柱鼓瑟」。
(15)当:匹敌、相抗衡。
(16)难:音ㄋㄢˋ,辩驳。
(17)死地:生死搏斗的境地。
(18)易言:说得很轻松、容易。
典故说明 据《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说起用兵的方法有条有理,自觉天下人都无法超越他。
有一次,与父亲谈论起作战之道时,连父亲也都驳不倒他。
可是赵奢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值得称颂嘉许的事,并且告诉妻子说:「作战是一件攸关生命安危的事,而赵括却看得太容易了,将来赵王没有用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起用他,那么让赵国大败的一定就是赵括。」
后来,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当时赵奢已经去世,相国蔺相如又病重无法辅政,只剩大将军廉颇独撑大局。
廉颇治军有方,深谋远虑,他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秦军百般挑战,使秦兵久战无功。
于是秦王便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统领大军。」
结果赵孝成王竟中计想改派赵括替代廉颇,但赵括的母亲却上书表示反对,蔺相如也表示同样意见,说到:「赵括虽然熟读兵书,却不懂得灵活运用,非大将之才。」
但赵王不听建言,还是派了赵括领兵抗秦。
赵括接掌兵权后,马上改变廉颇的战略,军官也大批更换。
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用计截断赵军的运粮后路,围困赵军。
过了四十几天,赵军粮草吃尽,赵括率领精锐部队企图突围,结果遭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士也都被秦军俘虏,并且被活埋。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纸上谈兵」,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
书证 01.《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这些营务事情,如非亲身阅历,决不能言之中肯。」
02.《红楼梦》第七六回:「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03.清.汤斌〈答孙屺瞻侍郎书〉:「此先生亲身阅历之言,故凿凿如此,非如他人纸上谈兵也。」
04.《孽海花》第六回:「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言谈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01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02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03建议者如欠缺实际经验,所提见解难免纸上谈兵。
04今天我们就先来纸上谈兵,利用地图来摹拟战况。
05事情在筹备阶段难免纸上谈兵,但接下来得要实干了。
06你如果要改变纸上谈兵的习气,得到实务中去多磨练。
07这套方案需要大量财力支援,否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08眼前环境不允许我们有所动作,所以再好的建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近义词: 光说不练,空言无补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纸上兵,纸上谭兵
纸上谈兵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解释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拓展:“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历史事件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由于廉颇老将与秦军作战不利,最终退守长平关,坚守不出。急于求成的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改用了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颇有名气,与其父赵奢谈论兵法,赵奢都不是赵括的对手。在赵王启用赵括以后,赵括的母亲曾面见赵王,说:括不可使将。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旅衡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可此时赵王心意已决,并没有采纳赵括母亲的建议。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拆高做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念拦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赵括也因此以“纸上谈兵”之人流传下来。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 ,晚于春秋。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
解释
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相关人物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历史评价隐燃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
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备携陪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文言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仿蠢。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参考译文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 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词语解释
(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以,认为。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多次率赵军破秦军。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死地,生死存亡之地。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约束,规矩。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
(13)卒:步兵,士兵。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15)佯:假装。
(16)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翻译句子
1.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三、纸上谈兵现用来比喻: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故 ①括母问奢其故:原因,缘故
②故渔者歌曰:因此
以 ①以天下莫能当:认为
②以此夸能:用
③记日以还:来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⑤俯身倾耳以请:表修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而"
⑥以此自终:凭借
遂 ①数十万之众遂降秦:于是
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易 ①而括易言之:轻易
②易置军吏:撤换
善 ①然不谓善:好,对的事
②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然 ①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然而
②屋舍俨然:·····的样子
自 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从
②并自为其名:自己
尝 ①尝与其父奢言兵事:曾经
②险阻艰难,备尝之矣:经历
绝 ①而绝其粮道:隔断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2、古今异义
①秦将白起闻之:闻 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
②兵,死地也:兵 古:战争
今:士兵
③破赵军者必括也:破 古:灭亡
今:使······破碎
词语辨析
【成语性质】贬义词。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秀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歇后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示例
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纸上谈兵用何纸
慕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就出现了,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英语解释
existing only on paper
fight on paper
mere paper talk
indulge in empty talk
指鹿为马是什么意思
指鹿为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词语辨析
辨析
"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原文(1)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欲:想要。
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恐:害怕,恐怕。
设验:设法试探。
持:带着。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误:错误;误会。
左右:身边的人。
或:有的人。
阿顺:阿谀奉承。
因:于是,就。
阴,暗中。
中(zhòng),中伤。
法,刑法。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刑法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诸:那些
皆:都。
译文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原文(2)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汉·陆贾《新语·辨惑》)
注释
误:错误;误会。
半:一半。
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译文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能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顺从赵高的说法。
史记著作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师从道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相关人物
赵高
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对胡亥说:"陛下要注意,诸公
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二世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忙问赵高如何应付。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者。渐渐地,他就想踢开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秦二世
(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长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骊山陵墓里。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秦朝的** 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纷纷请奏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各种苛捐杂税。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李斯,迫使冯去疾和冯劫自杀。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惶恐。前207年赵高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逼胡亥自杀于望夷宫。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遂自杀,时年24岁。以平民之礼葬。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称胡亥墓。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什么?
纸上谈兵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出处]《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渣察早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如雀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现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画饼充饥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典故出处]清没哪·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纸上谈兵的意思
意思: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樱册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读音:zhǐ shàbaing tán bīng
2、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改颂慎括,少时学兵核敬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
3、引用: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5、例句:对于我们的学心计划不能纸上谈兵,要实是求是。这样才达到预期目的。
纸上谈兵是指什么意思?
古代大诗人陆游有一首著名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在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告诫儿子要努力学习,终迟历笑身学习;二是要注重实践,不能只停留于书本上的知识。
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书本知识再多,也代替不了实践。战国时期,从来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被委以重任,结果导致赵国全军覆没,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纸上谈兵”这个历史典故,启迪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也应该注重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说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情都想为孩子“包办”,孩子想自己做点什么事情,这部分家长总是不放心,生怕孩子会犯错,会造成损失,或者信心受到打击。其实,吃一堑,长一智,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孩子犯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家长千叮咛万嘱咐,不如孩子自己亲身经历栽一个跟头留的印象深刻。
喜欢为孩子“包办”的父母常常忽略码含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是把孩子当成了一切都需要父母照顾的“机器人”。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他们渴望成长,渴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辨别真伪和对错,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家长一片好心,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实际孩子心里并不领情,反而埋怨父母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剥夺了烂宏自己成长的机会。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要管得太多,更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要对孩子多“放手”,即使明知孩子的想法是错的,只要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不妨让孩子去亲身尝试,给他不断“试错”的机会。因为孩子通过不断的“试错”,不仅能更好地分清是非对错,而且会大大提升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纸上谈兵的意思和纸上谈兵的意思和典故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