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苏轼最震撼的诗?
苏轼最有气势的一首诗,短短28字瞬息万变,堪称写雨诗的千古。
在苏轼的朋友圈中,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或许是最令苏轼爱恨交加的一位。公元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熙宁变法”。可是,新法在实施过程给底层老百姓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苏轼对新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就这样,两个本来可以成为挚友的“天才诗人”却因为政见的不同而站在了对立面。
然而,宋神宗去世以后,王安石被罢相,退居金陵。此时的苏轼并没有像其他守旧派大臣一样落井下石,反而专门去探望王安石。两个曾经的死敌,推心置腹,把酒换盏,向对方诉说着心中的感慨,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知己。
可以说,苏轼在与王安石无论是在早年的对立中,还是在后来的相知相交中,始终都是没有私心的。对于新法,他并不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反对新法,苏轼被从京城贬到了杭州任通判。在杭州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更加看清了“新法太急”给普通人民带来的伤害。
于是,苏轼写了很多诗文来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其中, 一首极有气势的经典小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代表。这首诗 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瞬息万变,写出了史上最有气势的雨,堪称写雨诗的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在这首诗的题目下一共有五首七绝,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作于北宋神宗熙宁5年,即公元1072年。这时,苏轼37岁,在杭州任通判。诗题中的“望湖楼”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的边上。
这首诗主要是写夏雨骤来骤停的动态过程,可谓瞬息万变,一句一个场面。第一句是写乌云翻卷还未遮住山头,第二句急雨就已经下来了,第三句突然一阵风来,于是云散雨停,第四句又回归风平浪静,晴天与水光一色的境界。可以说,构思非常巧妙,实在令人叹服!
可以说,整首诗节奏转换非常快,让人应接不暇,瞬息万变,灵动有趣,真是神来之笔。第一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比喻运用得非常好。诗人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那云的浓密,雨之大,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就把盛夏骤起的乌云写得非常形象,极有气势。
第二句“ 白雨跳珠乱入船”中,诗人把突然降临的白雨比作一颗一颗珠子,雨点之大之急也就非常生动了。而且“白雨”和“黑云”从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的更黑,白的更加晶莹透亮,眼前的景象也就更加鲜明了。
此外,诗作前两句在用字上也非常准确,例如“翻墨”的“翻”番,“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和“乱”,都非常地生动,准确而且有力,很好地配合了整首诗快节奏的变化,也突出了暴雨来临时的迅速与猛烈,气势非凡。
第三四句“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从结构上,由前两句的对仗改为散句,写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波平如镜,景象开阔而悠远,余味无穷。可以说,节奏前紧后缓,看起来好像毫不费力,轻松自然,其实却反映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实力令人叹服 。
整首诗抓住一个“醉”字,抓住自己瞬间的灵感,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激情澎湃,瞬息万变,让人感受到了夏日气息的瞬息万变。 诗句一句一变,真是既惊心动魄,又心旷神怡,写出了非常真实的现场情景,真不愧是古今写雨诗的千古绝唱。
而且,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轼对“熙宁变法”的态度:一切过急的政策措施,都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凡是酝酿不足的,骤然而起的事物,都缺乏坚实的根基,难勉会很快消亡。
描写风云的诗句?
定义
风云,指风和云。 比喻时势。形容风云的诗句有:
? ? ?感会风云际,承恩雨露朝。——苏轼《寿叔文》
? ? 季春岁岁龙归异,千古风云近草堂。——岳岱《龙母祠》
? ?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白《胡无人》
千里红绫一日还全部诗句?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
整体赏析
《早发白帝城》不同于普通的记游诗、山水诗,它是一首借江水浩荡湍急、舟行轻快倏忽以抒发诗人遇赦后欢快心情的抒情诗。
此诗是在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发端的。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目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描写舟行迅速。“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极力形容船行之快,简练有力,平仄相间,声调抑扬,富有诗意。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后两句是此诗的精华所在。第三句的境界非常神妙。从奉节到江陵,中间要经过长江三峡,两岸连山叠嶂,“常有高猿长啸”,特别容易引起羁旅之人的伤感。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全身而退的诗句?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对官场生活有强烈的厌倦,对田园生活无限向往,因此辞官归家,全身而退。归家后作了这首《归园田居》,表达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欣赏和解脱。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唐代·王维《酬张少府》
王维中年辞官归隐终南别业,沉迷于山水自然。这句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全身而退。
骑着小电驴兜风诗句?
以下这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骑着小电驴兜风的时候用。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