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举贤不避贤,不避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的意思:推举具有贤能之才的人不要避讳自己的亲人,而推举自己的亲人就不要避讳他人的嫌言碎语。语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和《吕氏春秋·去私》中,原句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后被改编成“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讲明君治理国家要有办法,全文分为六章,分别从“忠言逆耳”“民为利/士为名”“以身作则”“诚信”等方面论说,至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去私》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主要论述“去私”的必要性和何谓“去私”,尤其是以尧舜禅让、祁奚荐贤、腹纯诛子作为“去私”的榜样,并且指出,君主只有“诛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业。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
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是谁都应得到举荐和任用
举贤不避亲是什么意思?
举贤不避亲意思是举荐贤能的人不避开亲近的人。
举贤不避亲出自《吕氏春秋》的《去私》中举贤不避亲仇:举荐贤能的人不避开亲近和仇人。这是一则关于春秋时期晋国人祁奚和晋平公的史事。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子听到了这些事,说:“祁黄羊作的建议真好啊!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扩展资料:
举贤不避亲反义是举贤避亲:
举贤避亲意思是举荐贤能的人避开亲近的人。举贤避亲在古代是我们国家选择人才的标准之一。
出自:《后汉书·蔡邕传》中说:"初,朝议以州郡想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家之家机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这话的意思就是: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者地区为官。
对于举贤不避亲的危害,古人也有很深刻的论述:举才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是以才不及务,奸无所惩。若此道不改,求以治乱,难矣。
如果大家都有襟带关系,就可能出现作奸犯科却不能进行惩罚的情况,自然没有办法进行管理,更谈不上什么稳定繁荣了。由此可见,建立任职回避制度的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举贤不避亲仇祁黄羊举贤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品德?
举贤不避亲1、释义举荐有德才的人,不必因为是亲人就避讳。
2、来源出自《吕氏春秋》的《去私》: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3、类似名言举贤不避亲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
任人不避亲的意思?
意思是推荐人才不因为 是自己亲人,怕人说闲话回避?
这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 ,全称为举贤不避仇 举贤不避亲?
春秋时期的一个大王 问他手下的大臣现在有事要人去办 ,他推荐哪个人才?
于是他就推荐了自己的仇人 ,后来国王又问他还有一件事情 推荐哪个人才?
他就推荐了自己的儿子 ,他推荐的这两人才把国王交代的事情办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