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开脸的正确方法

生活经验024

本文目录

新娘开脸的正确方法,第1张

  1. 开了脸的丫鬟是什么意思?
  2. 结婚刮脸什么意思?
  3. 踩堂是什么意思?
  4. 在六安,定亲的习俗是什么?
  5. 土家人结婚习俗?

开了脸的丫鬟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丫鬟嫁给主人做妾室或者已经当了通房,有了跟男人同房的经历。开脸是中国古代妇女结婚的标志之一。又称开脸、扭脸、扭脸。去除面部毛发,修剪前额毛发和鬓角是一种仪式。汉族婚俗之一。它指的是在婚礼前打扮新娘的脸。女人一生只开一次脸,说明她已经结婚了。大部分都是有公婆,有老公,有孩子的所谓全福女进行操作。

结婚刮脸什么意思?

刮脸,又称开脸、绞面、绞脸,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有在上轿前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必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

其常规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头发边缘处涂擦。之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只好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有合。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这关目,多半是婶娘和嫂嫂来完成,也有叫搀妈奶奶做的。

在中国,从北方到南方,比如河北、江西、广西,都有妇女开脸的习俗。而且通常都是在女子出嫁前由女性长辈施行,是一种成人礼。女人一生开脸一次,之后如有离婚改嫁等不再开脸。有的地方开脸之前,主家要煮“开脸饺”分赠亲友以示吉祥,也有开脸时要唱开脸歌以预祝新娘生育的。

踩堂是什么意思?

"踩堂"是一种行为,通常指逆行进入他人住宅或私人场所,特别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他人居所的行为。

它也可以指以不正当的方式进入禁止进入的区域,比如公共场所的后台或私人办公区等。踩堂行为通常是违法或不受欢迎的,因为它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和私人领域。

在六安,定亲的习俗是什么?

六安的婚俗

皖西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当地丰富多彩的名俗文化,不仅显现着地域特色,更渗透着历史气息。寻常的起居饮食、婚嫁礼仪,点点滴滴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作为皖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婚俗又因其妙趣横生的特质最为人津津乐道。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据皖西风俗,两家开亲一般有四个环节,即提亲、相亲、定亲、成亲。

提亲

提亲又称“提婚”,“提媒”; 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事。即使是女方先有开亲的愿望,也必须把意愿传给男方,让男方正式派媒人提出来。

相亲

也叫“看人家”,舒城一带称为“看门楼子”或“访门楼子”。经媒人牵线,男女双方初步同意后,便要择个吉日,由女方派出“代表团”到男方家去“看房子”。名为看房子,实为考察男方的家庭情况。这一天,由女方的娘、叔伯母、堂嫂、表姐妹、屋场里最相好的女友等组成一个“参观访问团”,在媒婆的挂帅下,嘻嘻哈哈地开赴男方。男方设宴招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女孩本人一般不去;另外男人也必须排斥于队伍之外,因为在这方面,男人是粗脑筋,观察能力不强,对一些细枝末节容易产生不负责的态度。一般情况下“看房子”是悄悄进行的,并不大张旗鼓的操办。“访问”结束后,媒婆还负责把男方的生辰八字带回,用红纸包好后交给女方。同时带回的还有男方打发给女方的红包,红包的钱数不限,视家庭状况而定,不过一般要成双有“伴”,如一百另二块半、一千另二块半等等,图的是吉利。

定亲

也叫“送日字”、“喝准备酒”、“喝甩手喜酒”。相亲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男方择定迎娶日期,备上礼物,送到女方。结婚的日期叫“喜期”,一般是由女方根据媒婆带回的男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出来的。“喜期”的选择很有讲究,一年中有些时间不适宜婚嫁,是必须避开的。“送日字”一般是在喜期的上一年送,上年送下年接,相隔的时间足以办理嫁妆。不在无春(立春)年送日字,可在无春年结婚。送日字的方式,是把迎娶新娘的吉日佳期写在红纸上,称作喜帖,由媒人和家主委托人择日送到女方家。送时要带礼物,礼物的多少也是双方商量的,一般以女方请客花费为准,并给女孩新置单衣一套、鞋一双、袜一双,有钱人家多给不论。女方设宴款待,并请亲友作陪,称作“喝准备酒”,又叫“喝甩手喜酒”,意思是亲友喝喜酒不用带礼金。媒人回到男方家,男方也置办“甩手喜宴”,请男方的亲友作陪。

成亲

男孩结婚又叫 “成亲”,也叫“完婚”。喜期的头天晚上要把媒人请到家来,设宴款待,叫“启媒”。过去行路全靠徒步,所以媒人也必须请到家来住,便于第二天早上赶路。现在虽然交通方便,但启媒已是重要礼节,不能或缺。喜期当天,家主早起,烧香烛。早饭后,喜主(代表男方主事,一般由族下能理事的人担任)带上拜盒,陪同红媒,带着彩礼、花轿、迎亲伴娘(3个,回时加新娘成双)和行官若干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姑娘出嫁又叫“出阁”,同样是很隆重的事。门上要贴喜联(方言叫喜对子),挂门灯,香火桌上点起香、烛,放鞭炮开中门迎接男方接亲队伍。一般来说,迎亲队伍在午前到达,女方设午宴款待。亲朋好友左右四邻都来恭贺,送上贺礼。来客多是女性,女客来送姑娘出阁叫“点茶”。午宴后,请儿女齐全夫妻健在的有福妇女为新娘开脸,梳头。开脸就是用两根丝线绞去脸上的寒毛,梳头是将辫子盘成粑粑头,插金银簪子。

这时,男方放鞭炮催妆,二催,三催。而新娘一般由舅兄背出门上轿。很重要的一点,新娘在走出娘家大门之前,脚是不能着地的。因为旧俗认为,新娘出门前脚着地会断了娘家的才气,另一种说法,姑娘出嫁不能沾了娘家的灰。新娘上轿要哭,叫“哭嫁”,习惯认为不哭不吉利。霍山等地的习俗,不论寒暑,新娘出阁都要带火桶或火篮子,因为过去火种非常珍贵,带上火种有薪火相传的意思,也象征将来生活火热有希望,特别是相信火能驱邪。如果是夏天,则用红纸缠几块木炭放在火篮子里,表示个意思而已。

新娘到家之前,家主要请有福的妇女给新娘铺床。

花轿到家,放鞭炮迎接。年轻人把新娘关在大门外,土话叫“育性子”。外面的高叫开门,里面的要喜烟、喜糖,约莫20分钟左右,喜主给了烟糖,开大门。还有一个细节,六安等地的风俗,新娘下轿时,有属龙或是属虎的孩子不能和新娘正视,因为旧俗认为,龙和虎等属于“大”而“凶”的属相,应该避开,以免对子孙不利。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

新郎、新娘拜过天地之后,由搀亲者搀扶进入新房。新房内预备火炉一具,中烧木炭,故意令火不旺,黑烟四起,让新娘围着火炉转一周,系“约束”新娘性情,一说为驱鬼避邪。新娘坐在床沿上休息。此时一群孩子跑到新房床上乱找乱摸,找东西吃。事前床上铺上一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取“早生贵子”之意。喜宴过后,贺客们到新房中看新娘,名曰“闹洞房”。新娘从床沿上站起,站在搭板上闭眼、低头名曰“装新”。由搀亲者手持红烛照亮,一任贺客们看头、看手、看脚、戏耍、挑逗。所谓“三天不分大和小”,无论长辈、晚辈均如此。闹得越凶、越热闹,喜东家越高兴。不管贺客们如何戏耍,新娘都不能笑,不能恼,否则不仅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同时,也对家庭不吉利。 贺客们看新娘要“赞喜曲”,也称“赞四句”。一人唱赞词,每讲一句,大家齐道一声“好!”也可随口诌,只要吉利,即便调笑也行。每句喜诀可三字,可四字五字,可七字九字,没有定例,如:“手拿蜡烛亮堂堂,照看新人好嫁妆。东边一个红漆柜,西边一个黑漆箱。红漆柜里装宝贝,黑漆箱里装衣裳。象牙床上鸳鸯配,明年生下状元郎。” 闹了一阵之后,稍停,便是“送房”。

皖西各地的婚俗在具体的讲究上稍有不同,但多大同小异。作为六安地方文化的主要代表,即使是在现代气息浓郁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是我们必须珍视和保护的文化瑰宝。

土家人结婚习俗?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

“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