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军一般指辽朝的军队。
辽朝(916~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36年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
后改国号为“大辽”。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辽”。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 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开创出 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
辽军大约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御帐亲军,这是辽军的主力,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精锐禁军。下分为大帐皮室军和属珊军两部分。太宗耶律德光(902~947)时,两军共有蕃汉精骑50万。二是宫卫骑军,又称“斡鲁朵(契丹语“宫”的意思)”军。辽所立斡鲁朵是12宫1府,共有宫丁40.8万人,骑兵10.1万人。三是大首领部族军,由亲王、大臣的部曲组成。国家有战事时,首领率领自己的部族军参战,数量一般在三五千骑。四是部族军,这是以部落为单位,由契丹境内各游牧民族组成的军队,包括契丹、奚、渤海、室韦、唐古、突厥、女直诸部,分立南北二府,北府辖28部,南府辖16部,是拱卫国都及边防要地的地方部队。五是五京乡丁,由隶属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民丁组成,约有110万人,实际是一种民兵,主要是承担军队的徭役。六是属国军,是辽朝境外附庸国家的军队,如西夏、吐蕃、高丽、回鹘等。属国军在辽对外发动战争时,有义务派兵助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