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廷玉到李公麟,从左光斗到方苞,桐城名人何其多。
虽然如今的同层名不见经传,但历史上的桐城名人辈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出了很多的文豪大家,在当时相当具有影响力。
不过有句话叫“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历史上的桐城与枞阳属于同一个县,当年很多记载中出身桐城的名人里,有相当一大部分都属于如今的枞阳地界。
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雍正时期的重臣,其父亲张英乃是康熙帝时代的文华殿大学士。
康熙三是九年,张廷玉考中进士进入南书房,雍正帝登基后,深受器重信任的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殿阁大学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
整个张氏家族都非常显赫,张廷玉家祖孙三代都入值内廷,满门朱紫。
雍正帝驾崩时,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乾隆帝登基后,对于当年雍正时期的旧人多有打压,张廷玉也不能幸免,不过张廷玉最终还是按照雍正帝遗诏,得以配享太庙,成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李公麟
宋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因其常年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号龙眠居士。
李公麟出身桐城当地的望族,家中非常富有而且典藏很多,所以使得李公麟从小就博览群书擅于诗文作画等等,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私交甚厚。
不管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李公麟无所不通也无所不精,尤其在书画方面造诣最高。
李公麟尤擅画马,苏轼等对其赞不绝口,《五马图》等稀世珍作都出自他手,北宋时代认为李公麟的白描画当世第一,时人将其与唐代画圣吴道子并称。
左光斗
出身明朝的安庆府桐城县,属于如今的枞阳县横埠镇,明末的东林六君子之一。
明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左光斗进士及第成为中书舍人,之后成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与左佥都御史等,因其铁面刚正,被称作“铁面御史”。
在晚明时期,左光斗是难得的一股清流,他为挽救明朝江山做出了大量努力,可惜回天乏术。
天启四年,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失败,导致自己被关入诏狱受到严刑拷打。
第二年,左光斗在诏狱内被害,享年五十一岁,直到崇祯帝登基后,左光斗得以平反,并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戴名世
戴名世出身贫苦,但从小就用功读书,清康熙二十六年时,以贡生的身份考补正蓝旗教习并授知县,但他执意不肯就任。
因为戴名世心气太高,所以一直过着冷落孤苦的生活,在京中引人侧目。
当时戴名世与方苞等同样出身桐城的文人聚在一起,做诗文以针砭时弊,引起大量勋贵的敌视攻击,但戴名世等对于古文振兴的努力,还是促进了桐城派的正式诞生。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的《南山集》问世,然而这本让其流芳百世的佳作却也让其惹来了杀身之祸,在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之后,戴名世被害。
姚鼐
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姚鼐中举,十年后担任四库全书馆的纂修,但第二年的时候,姚鼐就借口生病辞去职务回到了家乡。
姚鼐归乡后到处讲学,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名学讲课,培养了大批弟子。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发展与完善了桐城派的文论,贡献地位非凡,桐城派早期的骨干力量也大多都是由姚鼐培养起来的。
姚鼐去世时,桐城派在古文领域的地位已无可撼动,成为后来百余年的主流学派。
方苞
方苞的先祖出身徽州休宁,在宋末元初迁至桐城,康熙七年方苞出生在江宁府的六合县,从小开始方苞就极其聪慧,五岁已能背诵整段的经文。
康熙三十一年,方苞入国子监以文会友,被称作“江南第一”,
受到南山集案的牵连,方苞原本也被定为极刑,但他在狱中仍旧坚持著作,之后因为重臣李光地等极力营救,方苞被破格赦免 ,入旗籍,还得以进入南书房。
雍正时期,受张廷玉影响,桐城派文人受到重视,方苞的处境有所好转,他与姚鼐、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在桐城派影响力巨大。
刘大櫆
安庆府桐城县人,如今属枞阳县汤沟镇。
年轻的时候,刘大櫆的文学才华丝毫不逊色于方苞,他在雍正四年抵达京师之后,很快就造成了轰动,但他每每参加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他也是方苞的门生,刘大櫆在京师的时候,诸多的文人士大夫都愿意与其结交,乾隆元年刘大櫆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科,结果被张廷玉阴差阳错所罢黜,张廷玉事后深感懊悔。
刘大櫆晚年的时候,游历四方讲学,其门下弟子众多,其古文主张也广为流传。
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也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中的中坚人物。
吴樾
吴樾的家境清贫,但他从小喜好读书,却尤其厌恶八股文不肯入仕,长大之后在江浙一带到处游历,亲眼目睹当地的文明开化之风。
在其堂叔吴汝纶的推荐下,吴樾在保定高等学堂就读,并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
从此之后,吴樾的志向从立宪变成了光复,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秋瑾、陈独秀等人关系非常亲厚,并且在蔡元培引荐下加入光复会。
吴樾成立北方暗杀团,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为揭穿清廷糊弄人的把戏,吴樾怀揣炸弹亲自去暗杀五大臣,可惜失败,年近27岁。
吴樾牺牲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祭文“爰有吴君,奋力一掷”。
严凤英
因为父母离婚,严凤英在四岁的时候就随着祖父母生活,在当地的生活中学习了大量采茶调与民歌之类,抗战之后,她跟着父亲学习京剧。
严凤英非常有天赋,而且勤奋刻苦,虽然她唱的肯好,但当时风云变幻,她只能在各种颠沛流离当中,默默等待着时机。
建国后,严凤英的事业走向辉煌,她成为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缔造者,让黄梅戏这个原本地方上的小戏种,逐渐成为名闻天下的艺术。
毛主席等都观看并赞赏过严凤英,她也被称作“黄梅戏界的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