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郑国攻打鲁国?
是齐国攻打鲁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传·庄公·庄公十年》,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一鼓作气是励志成语吗?
是励志成语。该成语出自曹刿论战,原文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第二声士气衰弱一些,第三声士气就没了。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该成语鼓励人们做事要果断,要在最有把握的时候一气呵成。一旦犹豫不决,再想去做就比较难了。还让人懂得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具体是什么意思?
原话应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指古代打仗的时候,要速战速决,不要拖泥带水,影响士气。
现在用在爱情上,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意思应该是第一次见面,印象极好,一见钟情。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发现对方的很多缺点,激情减退,最后闹到分手的地步。三而竭嘛,竭就是没了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敲第一遍战鼓时,将士们都精神振作、求战心切;敲第二遍战鼓时,将士们的斗志开始衰减;等到敲第三遍时,将士们就无心战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作者及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出处: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典故: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
三令五申的意思及出处,一鼓作气的意思及错处?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而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
一鼓作气,是一个汉语成语。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形容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