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时姓名为何有字号?
1、字在古代的时候有象征地位的作用,我们一般也只看到文人和贵族之间会有字,一般的农民,没有字,由此可以看出字这个词带有阶级性。根据礼记中的记载,男子在20岁成年后可以取字,女子在成年15岁后也可以取字,所以取字只能在男女成年之后才能进行。而取字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他。一般来说辈分低的称呼辈分高的要用字来表示尊重。所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苛。
2、古人取字方面非常讲究,一般都是根据长幼有尊的秩序。通过对古人取字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孙权跟孙策这两个兄弟,孙策因为是家中的老大,所以字伯符,伯这个字就有老大的意思。孙策排名老二,所以字仲谋。老三是孙翎,字叔弼。最后一个老四孙匡,字季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明显的规律伯仲叔季,正好对应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长幼之分。除此之外有些文人取字的时候喜欢用子这个字,这个字有蕴含美好的意思。
古代字号有何含义?
? ? ? ? 字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古人起名字为什么出了名还要有字?
古人呼名,是有许多忌讳的。《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如果他人是平辈,关系好,必称字而不用名,以示亲切。生疏的人之间称名,长辈或者高者对下称名。但用字称呼某人,则表现了特别的关系。拓展资料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常见的有:
1.长幼排序: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长兄,字孟跛;
2.意义相同: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3.意义相近: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古人都有哪些字号?
一、古人的字: 1、成年礼与加冠称字: ⑴冠礼:先占卜吉凶,然后请长辈、族长、师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在宗庙里举行。女子较简单,只是把头发扎起来。男子较复杂,要三加冠(缁布冠――表示成年,武冠――表示有服兵役的义务,文冠――表示以后可以参加宗庙祭祀)。这个冠主要是束发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义:
①敬名。除了父母师长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权利
③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⑶名和字的联系: ①同义式,屈原名平字原,《尔雅》说“广平曰原”。曾巩,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 ②近义式,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③反义式,曾点字皙(点,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为排行)。赵孟
姓名字号的来源及区别?
古代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是有着严格的区分及不同的等级分配,不可随意称呼,否则会犯忌讳。包括到现在如果我们想要与陌生人沟通交流,一般也会礼貌的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以及在一些场合的排名都是按照姓名笔画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排名。
姓:姓在最开始被古代人作为具有共同血缘关系、共同血统的族号,一般用于区分和其他的种族,姓的由来一般也是各个种族部落所信仰的图腾来命名的。例如某个种族信仰龙,则这个种族的族号则为龙,即姓龙。据《春秋》所写,里面共记载的古姓有22个,其中有近一半的姓都带有女子旁,例:赢、姜、姬,所以推测出姓产生于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氏: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姓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用于区分的目的,随着而来的便是“氏”的应运而生,二者的关系为“氏”是“姓”的一个分支,氏可以改变,但姓不可改变,例如,我们出生后名字可以改,但一般都统一跟随着父亲姓。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秦汉时期,自汉以后,“姓”“氏”二者合二为一,统一为“姓”,且只有贵族才会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名:名的出现相当于个人的私人代号,而姓氏则是大家共有的,代表当时人的个体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当人们发现名的便捷之处后,便开始人人都用“名”。
字:字则是一些有身份人的象征,并且无论男女只有在成年后方才有资格取字,取字一般是用于让他人来称呼你,一般朋友或下属对你只称呼字,而不称呼名,否则表示对你的不尊重,例如我们现在的“直呼其名”,“指名道姓”等成语都是由此而来,在《三国》中,刘备作为上级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也一直称其为“孔明”,而不直接称其名。
号:号也为别称,外号,比如我们今天的艺名、笔名等都属于号的范畴,号在古时一般用于文人雅士之间的称呼,号的自由性则比较大了,可以自己取(一般为个人喜好或地名),也可以别人赠号,现在熟知的苏东坡、郑板桥等都是比较出名的。“东坡”“板桥”都为号。而一般来讲,有号的人都是比较有文化,有社会地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