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何意?

生活经验07

??

“恬”通“甜”,也就是心里充满着甜蜜的状态。想想看,有生以来,最甜蜜最温馨最喜悦的时候, 是怎样的?自己可以体会一下。“淡”,是相对“浓”而言,也就是甜蜜是“淡淡”的,不是浓烈的狂 喜。“虚无”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心中无物、心无牵挂的意思。??当心中有烦恼事牵挂时,心里就“有 物”了。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时时心无牵挂,心里泛起淡淡的甜蜜喜悦,真气,也就是正气,会自然运 行。你的精神没有外散,也就是没有胡思乱想,病又从那里来呢?

如何才能做到“恬淡虚无”呢?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何意?,第1张

《黄帝内经》进一步阐述: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行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 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简单而言:要有满足感,吃的、穿的、眼下过的小日子就很满足,心安理得,身劳而不疲倦,这样 正气就能运行顺畅,满足身体各种所需,即所谓“皆得所愿”。

所谓“内守”,是指精神安守于内,而不驰骛于外,做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嵇康《养生 论》),以便于保持体内环境的协调平和,从而进入最佳的生理状态。??具体来说,古人强调内心宁静, 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做到静思灭想,而是指既要做到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又要在用神过程中能 够集中思想,做到专心致志。

《清代皇帝秘史》中所记载的乾隆在下江南的时候,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他看到山脚下

大江东流,百舸争流,人声鼎沸,热闹而又非凡,随口问在大江旁边的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

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 ”这位老和尚倒也伶牙俐齿:“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

名,一只为利。??”

老和尚真可谓是一语道出了人世间的天机,太史公也曾在《史记》中也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 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无论贫富与贵贱,穷达逆顺,都会免不了要和名利* 打交道。所有的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正常世人的心态:愿为名利随波逐流,甘为名利放 弃自我。??然而一个人活着追求的东西毕竟非常多,过分的追求名与利,就会使人整日茶不思饭不 想,失魂落魄。其实做人还得应该做到淡泊名利。

人生在世,可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每一个人都不想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地活一辈子,追名 逐利是人之常情。然而,有得必有失,为名利所付出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呢?为了家庭和睦兴旺、为 了公众事业、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不过,一个人对名利过分的追求一一 不择手段地去争取,那必将受到名利的束缚,弄不好还会导致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下场。比如/父 子不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等等。。朱熹就曾经说过:“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

危险。”

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以平常心来看待一个令人人都羡慕的 光环。有些人为聚财、争名而过分费心劳神,一旦名利到手,就把它当作资本处处炫耀,甚至招摇撞 骗。这种人可能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幸福。

汉朝文帝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君臣为此同心协力。一次早朝上,汉文帝发现丞相陈平 没上朝,便问:“丞相陈平为何没有来? ”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来说:“丞相陈平正在生病,体 力不支,不能叩见皇上,请皇上谅解。??”

汉文帝心里纳闷,昨天还见他好好的,怎么今日就病了?不过他不动声色,只是说:“好,知 道了,退下吧。”

退朝后,汉文帝换上日常便服,亲自到陈平家去探视。见到陈平,汉文帝说:“今天听太尉 说你病了,特地前来探望,不知是否请过御医诊视?你年岁大了,有病可不能耽误啊!”

汉文帝如此关怀,使陈平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再隐瞒下去了,便对汉文帝说了心里话: “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对不起皇上的一片爱臣之心,我犯了欺君大罪啊!”并借此机会说出了欲 把相位让给周勃的想法。汉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说吕后死后,诸吕结党,欲谋叛乱,自己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终于灭掉诸吕夺取政 权。??陈平认为新帝继位,应记功晋爵。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 位子让给周勃。

陈平把这一切都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除诸吕时,

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汉文帝本来不知道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 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了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 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一天上朝时,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 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 ”周勃还是回答不出 来,感到慚愧至极,无地自容。??汉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 陈平不慌不忙地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汉文帝有些不 高兴,脸色沉下来说:“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 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 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汉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站在一旁的周勃如释重负,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心想:自己是个武夫,在辅 佐皇帝和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了国家百姓,还是自己辞去丞相让陈平 做吧。??

几天后,周勃称病,向汉文帝提出辞呈。汉文帝批准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并不 再设左丞相。在陈平的尽心辅佐下,文帝终于促成了汉朝中兴。

大多数朝代的开国元勋们都喜欢争名夺利,这也往往致使很多名臣不白而死。陈平和周勃是 两位汉朝的开国元老,只为国家社稷着想,不但不计私利功名,反而相互谦让,真是做人的楷模。??

一个人如果能够淡泊名利,就能保持心灵的纯真。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持久坚韧和淡泊,不 贪图世间虚名,坚持不懈地追求生命本质的意义,就能眼界开阔,意志坚定,在事业上无往不胜。人 生得失,不在于同他人争名利、地位上的得失、高下,而在于求得自己智慧与能力上的提升。??

名利就是障人眼目的一片树叶,是弥散在心里的浓雾,让人看不到更深远的人生意境,:只有淡 泊名利、放下名利,眼前的屏障才能拿开,心里的浓雾才能驱散。由此眼界扩大,心境开阔,才能在 人生路上看得更远,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得更清晰,目标才更明确。

淡泊方能明志。??看淡名利,在求知与探索中求得人生的真谛,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 业。淡泊名利,在名利面前保持心境平和、宁静,用心走好每一步,方能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倾力挥 洒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在倾情挥洒中享受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他为之 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被人们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在他70多岁 时,还领导一批农业科学家攻克超级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掀起了新一轮的绿色革命。

袁隆平由于在农业上做出重大的贡献,获得了多项国内及国际大奖,但面对接踵而至的荣 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古稀之年依然探索不止。??袁隆平有两个最大的心愿: 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

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袁隆平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衹”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 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都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 水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 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俄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 福的崇高事业。

有人为了出名,把媒体的采访看作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不惜以钱谋之,但袁隆平不接受 甚至躲避那些宣传个人、为自己扬名的采访,他总是淡然而坚定地对记者说:“我是研究人员, 不是演员。??我不接受采访。”

曾有权威评估机构评估:“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达千亿元。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 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而他的生活依旧简朴。

袁隆平曾说:“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 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 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我感到最愉快的事是出新成果,这个成果给不给我荣誉是另外一回事,无所谓。丨能够在 灵魂上得到安慰、有所寄托,就要出新成果。??我不停留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

年届八旬时,袁隆平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稻试验田观察研究。袁隆平始 终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在袁隆平的书房里挂有 他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 头。”在他看来,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他的研究也就“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淡泊名利,才能心境宽广,才能在事业上想得更高,看得更远。

佛学上有句话讲:“心无所住。”一个人的心执着于什么,就会被什么困扰。看重名利,心就驻留 在名利上,就会被名利所困扰、所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