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决战,是人类海洋作战的里程碑。以前和以后再也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航母舰艇编队的战略对决了。可以说意义重大,空前绝后。
尼米兹,哈尔西,山本,南云,山口等人,都是杰出的海军将领。他们对海洋作战艺术的理解远超时代,甚至超过了现代的海军将领。因为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未来也很难出现如此宏大格局和视野的海军指挥人才。
尼米兹在格局,性格特质和心态上胜过山本。稍后会详细论述。
有人说,莱特湾海战,和马里亚纳海战规模更大。确实,这两次海战参战的军舰数量和吨位,都比中途岛大。但是,这两次海战倒不如说是美军对日本海军一边倒的围歼和虐杀。不是战略决战。用美军飞行员的话说“简直是在猎杀火鸡!”。而中途岛海战,在很长的时间里,双方都有机会赢。
此外,这两次海战,无论从作战海域范围,相互运动半径,和战况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不能和中途岛决战相比。中途岛决战,今天的军事研究人员,历史研究人员,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命运轨迹和战略路线。足见中途岛决战的魅力和重要性。
现代军事科技日新月异,有侦察卫星,有GPS,各类先进的导弹和通讯技术。而中途岛决战,只有无线电,侦察机飞行员的肉眼。在方圆数千公里的海面上相互寻找决战的契机。其难度和对指挥素质以及判断力的要求,可想而知。
决定军事技术发展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先进的军事技术,最重要的前提是:减少人的伤亡,特别是无辜人民的伤亡。因此,现代,以及后现代的战争,斩首行动。局部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会越来越多。而即便是局部战争,也一定是首先决胜在庙堂。不能确保100%胜利,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打。
所以,虽然导演已经很努力了,但在77年后的今天,对展现当时双方战略战术,突发性事件,仍然显得吃力。这也说明,即便今天,这么多科技手段,去理解那样大规模的一场海上决战,都是不容易的。太复杂了。
战略预期的纠结与偏差,是失败的发端
影片一开始,山本五十六态度强硬地对莱顿上校说,美国必须恢复石油供应。否则日本就会有相应的举动。
这是一段很重要的铺垫。决定了双方后来在太平洋决战的心理预期。也间接影响了日军的战略。当时,由于日军入侵中国,东南亚。中立的美国利益受到威胁,中断了对日石油供应。而日军自身没有能源,石油储备只能支撑不到一年。供应断绝,就会导致飞机,军舰,坦克无法行动。很难支撑日本在中国,东南亚多个战场的能源补给。是不能承受之重。
于是被逼入绝境日军决定放手一搏,给美国一个沉痛的教训。逼美国服软,恢复石油供应。这就是偷袭珍珠港。
即便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也仍然存着与美国讲和,恢复石油供应的心思。不幸的是,珍珠港的偷袭,换来的却是美国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斗志昂扬,彻底雪耻的决心。
用影片中山本五十六的话说“我们(的偷袭)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下了可怕的决心。”他在美国做过日本武官,当然知道美国的工业能力和巨大的经济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边是同仇敌忾,全力开动强大的战争机器,和工业机器,另一边却是存了万一还能打败美国,讲和的心思。难免在日后的策略上体现出来。
比如,在影片的最后,部下建议,山本的中军实力犹在,还应考虑拼死一战,但山本说:我要为帝国保留最后的一点海军实力。他很清楚,拼死一战,美国输得起,但日本输不起。所以,最后他选择了退却。
本来想只是想打废美国海军,占据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逼迫美国回到谈判桌,恢复能源供应。但没想到却把日本整个海军拖进了决战的境地,甚至赌上了日本的国运。
可以说,偷袭珍珠港之后的事态发展,完全出乎日本朝野上下的预料。
但我们必须承认,山本五十六是一个杰出的海军将领。这是一个威望很高,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而且非常果断,自信,甚至自负。从他力排众议偷袭珍珠港,到后来发明吗告知日军自己的路径,结果美机击落。都可以看得出来。山本率领的日本帝国海军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海军刚刚团灭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一支精锐舰队。
但偷袭珍珠港之后的事态变化,使得山本大将在中途岛决战中的战略上有点首鼠两端,前后矛盾。在任用将领上也出现了误判。最大的失误就是让南云忠一率领最精锐的第一第二航母编队。(这一点稍后讲)
反观美国,珍珠港之前,中立无作为。被偷袭痛打之后。全国一盘棋,立刻全心投入到报仇,雪耻的战略决心中。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日本的战略逻辑比较纠结:我打了你的珍珠港,如果能再接再厉,彻底歼灭剩余的美国海军力量,则美国就不能威胁到日本在太平洋乃至本土。看到了吗?日本的战略并没有和美国彻底拼个你死我活的成分,它也不会认为自己能彻底击败美国。也就是说,日本的初衷是打一场有限的战争,打赢之后,最好美国停止不打了。可是这可能吗?呵呵。
而美国的战略则非常直接。对日宣战后,就一定要击败日本。而不只是干掉日本舰队。
山本的悲剧不只是个人导致的。海军和陆军的勾心斗角,帝国的前途,个人的荣誉,等等。偷袭珍珠港之后,他曾经向日本高层表示,预期中与美国海军决战,如果只打半年,他有把握全胜。但超过半年,日本必败。这个判断也体现在了最后保留最后日本海军力量的决策上。总之,纠结的战略掣肘是导致山本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罗斯福总统任命尼米兹上将为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绝对是中途岛决战胜利最重要的决策。
可以说,没有尼米兹,美国绝不会在中途岛,乃至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
既生瑜,何生亮。将星璀璨中途岛
尼米兹是典型的技术官僚。从在做海军军官学校学员时开始,尼米兹一直把日本作为潜在对手来研究,把太平洋当做模拟战场,进行“兵棋推演”,还多次在太平洋上进行军事演习,提高应对国家危机的能力。这一切皆因日本当时的海军实力在全世界各国海军中首屈一指。
尼米兹对航母,巡洋舰,驱逐舰等舰船的各种技术参数,作战能力了如指掌,同时,还系统研究了世界各国先进的海战编队战略,阵型的优劣,也系统了解了上一代一战时期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战略战术。
更厉害的是,尼米兹还深入研究了舰船加油技术。他还主导了美国海军潜艇动力设计,推动了整个海军潜艇的柴油动力换装。是公认的潜艇技术专家。
所以,尼米兹对自身舰队的实力,弱点,将领能力一清二楚。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决心,和军工工业基础的支持下,军火以及后勤无忧。所以尼米兹的目标简单清晰,找到日军主力,寻机决战,设埋伏吃掉日军。他知道,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所以电影里他的原话是:如果运气好的话,会有惊喜。这就要求尼米兹打好手中每一张牌。
尼米兹的命令从来都是很简单,“让谁谁谁去哪里做什么。”不多说一句话。只有两次是例外。
第一次,判断日军可能进攻中途岛。收到情报部门的情报后,尼米兹专门到情报部门视察,了解罗杰斯少校部门情报收集,分析的流程和运作。之后放手让他们拿出肯定答复。为什么?因为情报,可能是尼米兹将军不了解的领域,他必须了解细节之后,才能授权。
第二次,约克城号航母的修复。维修部队报告需要三个月才能修好。尼米兹又专程到现场视察,要求,三天必须修好!这是不讲理,粗暴吗?不是的。因为,以他的了解,约克城号不能参战的话,美军就无法取胜。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从这两次例外,我们可以看出,尼米兹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建立在对技术细节的了解,对自身实力的充分把握上。至于具体战斗是怎样的,多么惨烈,有什么意外,尼米兹则是非常从容淡定。把一切能做好的都做好,结果自然来。横刀立马,运筹帷幄大将军的格局,风采,影片展现的出神入化。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在山雨欲来,太平洋战云密布的大战前夕,尼米兹仍然按时下班,也让莱顿上校早点休息。当莱顿上校说,晚上要加班分析情报时,尼米兹幽默地说,我老婆可不能忍受我熬夜不回家。说完就下班走了。那种从容不破,稳如泰山的样子,真是妥妥的赢家气质。
我相信,导演和团队一定仔细研究了尼米兹的履历和生平。因为上述几个例子影片花费了了不少镜头来展现。
山本五十六同样优秀。但是前面讲了,事态和时局的变化,导致山本的决策不少时候前后矛盾。我认为,不是山本不优秀。而是外来的因素太多,影响到了他的决策。
比如,年轻的参谋官战旗推演,如果美军航母编队出现在中途岛周边,则日军三艘航母都会被击沉。这个时候,山本的决策出乎意料,要求“必须按照美军从珍珠港出发,重新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决策。
为什么美军不能埋伏在中途岛周围?为什么不能考虑一下这个可能性?山本这里是完完全全犯了常识性低级错误吗?我认为不是。这是因为心态矛盾所致。山本很清楚存在这种可能。但以他对美国实力的了解,内心深处不希望和美军发生重大决战,但同时,以他对美军的了解,他对自身海军的整体力量又有着绝对的自信。相比尼米兹,山本的心理负担要大得多,肩上的担子也大得多,放不下。脑子里的铉也一直绷得很紧。表现的患得患失,和尼米兹相比,这是个差距,是格局和性格特质的差距。这是一个充满心理和性格矛盾的决策,但该决策葬送了日军。
(南云忠一)
另外一个错误,任命南云忠一率领最精锐的第一第二航母编队。而不是山口多闻少将。
南云忠一中将也是很优秀的将领。但南云忠一也是非常谨慎的将领。山本对他也很熟悉,还曾经打趣他:“南云就像一个入室的盗贼,常常是偷了东西,立刻逃走”。这说明,南云善于打巧仗,有把握之仗。擅长往往重创对手,而己方损失小的高效战斗。我们的林彪元帅,在东北也是这样的战法,运动中歼敌,两个冬天下来,东北搞定了,部队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四野的官兵都喜欢跟着林总打仗,因为总吃肉,损失又小。当然,林总每次大战之前,反复考量,斟酌,没有把握,决不冒险。
这是优点。但优点在不同场合会变成弱点。当年林总不愿意去朝鲜,就是觉得美军装备强,伤亡会很大,因此顾虑重重。主席对此很不满,说他“怕人家麦克阿瑟嘛”。结果,彭老总去了。呵呵。这个就说到这里。
南云也一样。早先偷袭珍珠港,就是典型的重创对手,己方几乎无损失。南云率领舰队发动了两波空袭,就基本摧毁了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只。后来上级和部下都希望他发动第三波攻击,彻底摧毁美军补给油船。南云断然拒绝,率队返航。
这不是胆怯,而是谨慎。南运的考量是,两波攻击后,手上只有第三波,也是最后一波空中攻击能力,而舰队离日本本土8000公里,返航途中总要留些力量防止意外袭击。以保证整个航母舰队的安全。对吗?当然对!山本后来对此也没有意见的。虽然,事实上空袭珍珠港之后,美军根本无力追击南云的舰队,但不能说南云的考虑毫无道理吧?诸葛一生唯谨慎,不听魏延建议走子午谷,也是谨慎的体现。纵观诸葛亮一生没有打过大规模的歼灭战。就因为总留一个后手,无法全力以赴。三国时,邓艾翻山越岭,偷渡阴平小路。诸葛亮是干不出来的。
但中途岛,是决战,不是偷袭。日军主力舰队都出动了,面对美军的雪耻的斗志。这时候最精锐舰队的指挥官,应该是血气方刚,敢于亮剑。必须有一种不可一世的勇气,一定要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而南云就显得过于老成谨慎了。
这在影片中,日军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导致的的灾难性五分钟里,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