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两次人口普查四川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四川省统计局对外公布了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四川常住人口总量略有减少。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常住人口为8329万人,2010年为8041万人,十年共减少288万人。2000年,四川常住人口占全国6.58%,2010年占全国6.00%,下降近0.6个百分点。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80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近年来各地狠抓劳务输出工作,四川籍民工到省外务工人数不断增加所致。200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员大约为600万人,2010年为1050万人,符合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情况。
2010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是成都市(1404万人)、南充市(627万人)、达州市(546万人)、绵阳市(461万人)和凉山州(453万人)。
2020年成都市出生人口?
成都市2020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8.2881万人,死亡人口总数为15.6692万人,出生率为12.1‰,死亡率为10.4‰,自然增长率为1.7‰。
成都市2020年户籍总户数为576.49万户,户籍人口总数为1519.7万人,城镇人口总数为1015.61万人,乡村人口总数为504.09万人,男性人口总数为752.12万人,女性人口总数为767.57万人,市区人口人口总数为929.75万人,。
全国各省人口分配情况?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78724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广东和山东遥遥领先,两省人口依旧保持1亿以上。人口超过6000万的省份达到了有九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总人口数量仍然呈增长趋势,并没有出现负增长。
历次人口普查性别构成
这次的人口普查中,毫无疑问广东(1.26亿)、山东(1.01亿)、河南(9936.55万人)和江苏(8474.8万人),仍然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四个地区。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别是:
第一.广东,人口1.26亿。
第二.山东,人口1.01亿。
第三.河南,人口9936.55万人。
第四.江苏,人口8474.8万人。
第五.四川,人口8367.49万人。
第六.河北,人口7461.02万人。
第七.湖南,人口6644.94万人。
第八.浙江,人口6456.76万人。
第九.安徽,人口6102.72万人。
第十.湖北,人口5775.26万人。
解放前四川人口是多少?
由于四川地处盆地,四面环山,闭塞的交通环境,使得四川军阀混战的烈度在全国都居于前列,但四川本身就属于土地肥沃之地,民国时期重庆又尚未从四川省分离出去,也没有经历大的战乱,加上康川统计一起,因此,1949年时期四川人口高达5000余万
2020成都人口净流入?
一、常住人口首超两千万,凸显城市强大吸引力
2020年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093.78万人,首次超过2000万,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25.02%,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含简阳,下同)提高6.22个百分点;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581.89万人,增长38.49%,平均每年增加58.1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31%,较上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速高出0.18个百分点。
自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成都市常住人口总量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速更是居历次普查之首。成都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与城市能级提升相匹配,充分彰显了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与近年来成都市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定位、营城逻辑、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加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密切相关。
二、过百万人口区域增加,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态势明显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区域有8个,分别为新都区、双流区、郫都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金牛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6个。
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聚集,中心城区(12+2区域)常住人口达到1541.94万人,比2010年(989.39万人)增加552.5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达73.64%,比2010年(65.45%)提高8.19个百分点。
十年间,成都中心城区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速流动,提高了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提升了成都人口生活就业的承载能力。
三、性别比更趋合理,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052.23万人,占50.26%;女性人口为1041.51万人,占49.7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00下降为2020年的101.0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04、1.16个百分点。
从历次普查来看,成都人口性别比大体呈现倒U型分布,至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峰值105.75后逐年下降。总体表明,成都市人口性别结构更趋合理,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念更加普及。
全市共有家庭户741.9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844.5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数为2.49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1人减少0.22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受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迁移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家庭观念的变化、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更加深厚
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35.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25.58%,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5.71%)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7%,比2010年(0.77%)提高0.9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学历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55%,比2010年(6.77%)提高4.78个百分点。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的15710人增至25582人,比全省平均水平(13267人)多12315 人,比全国平均水平(15467人)多10115人。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搭建技术人才转化科研成果的环境与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创业创新人才,为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人口红利继续保持,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3.28%,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04.13万人,比重提高1.78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双双回升。全市15-59岁劳动适龄人口达1439.29万人,总量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326.48万人,增长31.14%,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庞大,人口红利继续保持。同时,成都市作为人口净流入城市,青壮年人口的持续大量流入,为城市发展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将有力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市常住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6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提高3.08、3.6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的13.60%上升到2020年的19.81%,提高6.21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民生活水平、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逐渐提高,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加深。
六、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七成,流动人口快速增长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49.30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44.4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78.77%,比全省平均水平(56.73%)高22.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63.89%)高14.88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升15.26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流动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市流动人口为 845.96万人,其中,跨省流入人口为149.36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696.60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428.01万人,增长102.41%。城镇人口比重的大幅提升与成都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总体看,十年来成都市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总量规模依然庞大,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未来应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坚持以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人口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推进成都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