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关羽被谁所杀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关羽死因
关羽是在败走麦城的时候,中了吴军的埋伏,失手被擒,因为拒绝投降,最终被孙权杀了。
但要说真正害死关羽的,其实还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因为他太过于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所以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因为关羽一直以来都看不起孙权,也从未把孙权放在眼里过。他一直将曹操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所以在刘备收汉中的时候,关羽也在荆州起兵攻打曹操。
在战争的初期,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天下震惊。这时候为了增加兵力,关羽将荆州的守卫军力也抽调到了前线。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不起刚上任的吴军大都督陆逊,认为他一介黄口书生,根本不懂战局。
但是没有想到吕蒙用“白衣渡江”的计谋骗过荆州守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关羽还在前线与曹军大战。但是曹军也不是那么容易拿得下来的,关羽因为战局吃紧,战线拉得太长,再加上后方被东吴偷袭,最终大败,逃到了麦城。
但是小小的一座麦城哪里能抵挡得住吴军的进攻,所以关羽想要趁机杀出重围,向刘备求救。但是东吴的吕蒙早就料到关羽的心思,所以布下了天罗地网,把关羽和关平父子俩都抓回东吴。
东吴孙权虽然非常爱惜关羽的武力,但是他也知道关羽与刘备的感情,知道他肯定不会投降自己。再加上既然已经袭取荆州,和刘备撕破脸了,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将关羽和关平父子都杀了。
关羽之死的真实原因
关羽长久以来,对关羽之死的原因,人们议论纷纷,众说不一。究其观点主要有三类:
一是关羽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
二是关羽死于诸葛亮的过失;
三是关羽死于性格“刚而自矜”(陈寿语)及被捧杀,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自小结契”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自小结契”,感情也好,仁义也罢,都不允许刘备在襄樊战役“疏慢”到只作壁上观,何况三国战乱时期正是用人之时,关羽之死对刘备来说,显然弊多利少,得不偿失;更不要说关羽败走麦城后,同时伴随着损将失地的巨大风险。这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形象相差甚远,很是南辕北辙。即便是与相关史料的记载,也颇有些不符。
其次,看看对关羽是否死于诸葛亮之过的分析。无论在《三国演义》描绘中,还是在《三国志》记载里,诸葛亮无疑都是一位智者智慧的化身,虽然其一生唯谨慎,却也作出了许多轰轰烈烈而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史学集刊》上曾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刘备、关羽“自小结契”,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而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故得出结论,诸葛亮对关羽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以为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具体理由下文会详述。
再次,说关羽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所处环境造成的,虽有道理也不尽然。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最高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败与得失。若以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地理配置图来看,荆州正好位于三国的中央交界地带,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按诸葛亮交付荆州军团的战略命令:“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天下不变,我亦不动,天下一变,我随机而动,这是刘集团在荆州最好的方式。然关羽却有些轻视军事统帅诸葛亮的规划。故《三国志》作者陈寿把其失败原因归之于关羽“刚而自矜”,从此定下了评论关羽的基调,后世论者多从这一角度出发,几乎成了千人一口。
其实“刚而自矜”只是关羽个人的缺点,但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究于关羽的个人缺点上,有些不够合理也不尽科学。必竟战役的胜利与失败,这不是关羽一个人在游戏,而是整个集团的角力,是整体素质、综合国力的较量,作为战时行为,不仅关乎指挥者的水平能力,也受着种种规定条令、组织纪律、系统管理等等要素的制约,不可能随随便便让某个人任意妄为、主观乱行。
因此,笔者在鉴于上述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看法是:关羽之死,不是单个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局,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主要理由有:
其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
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关羽下属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令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了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杀。若要说是刘备或诸葛亮想借刀杀人,显然有些牵强。试想,当时关羽打了许多胜仗,威震华夏,传入蜀中的全是关羽胜利消息,到关羽败走麦城至被俘杀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即使发觉关羽之师存在败象,再想要发兵救援时间上很难保障(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中交通极为不便,一直到民国初才稍有改善),何况刘备也不会允许此时此刻有人做壁上观。
故笔者私以为,有后人指责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有点过,至多算是见死不救。从战争形势突变看,确实诸葛亮发兵增援荆州似乎有些来不及;但若换个角度看,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常常运筹帷幄的他,不可能对当时的战役发展没有多种谋略谋划,应当有保全保障性的各类应变措施。假如说诸葛亮能提前安排得力助手帮助关羽,很可能局势就完全不同了。当然,还需要考虑到,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过程。诸葛亮也未必能“预测”到关羽开始会打得这么漂亮,更不会“推算”出吕蒙会偷袭荆州,使关羽会输得这么惨。关羽走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只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黑锅就你一个人背吧)。
其二,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之死主要是源于战争形势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激烈斗争。
第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非真正亲密无间。《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居然痛哭了好几天。而结拜兄弟关羽死后,居然未见刘备痛哭。看来,刘备与关羽生死之交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刘备应该对他追封,赐给谥号,但是史料找不出刘备对关羽追封的记载,关羽的谥号壮缪侯,还是当年后主刘禅追封的。相反,法正死后,刘备就立即追封他为翼侯。若按《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为何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颇为费解、难以置信的事情。
第二,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与关羽面和心不合。自古荆襄地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作为智者军师,不可能不清楚这点,为何独派关羽一师镇守,而不多派些大员辅助,是疏忽大意还是另有图谋?这个问题曾引发后人诸多讨论。笔者认为,尽管不能说肯定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争斗的结果,但绝对无法否认其中具有诸如此类的联系。
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我很赞同。诸葛亮在刚出山之际,地位不仅明显低于关羽张飞之列,甚至还低于其他许多大臣。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不可能不想方设法跻身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故借机打击、贬低或纵容关羽的做法,他是有所为的。
对关羽败走麦城一事,诸葛亮说这是关羽咎由自取,自己没有丝毫责任。笔者不这么认为,我们不妨在战术战略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战术角度看,关羽之败,起因在于他执行了诸葛亮攻打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攻打樊城,且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造成了关羽孤军对抗曹孙联军,最终导致关羽的全军覆没。从战略角度看,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在时机、条件等各方面,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构想。诸葛亮何以会以智者的身份,去做不是聪明人的决定,个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和反思。
其三,关羽之死是性格特点导致悲剧一生的主观内因。
关羽性格不好、有些嚣张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刘备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刘备对他很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有种说法就是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与其他人的关系了,这无疑是他惨死下场最主要的内在因素。
关羽的人际关系差,还表现在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极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同刘封也闹过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却很不好。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才会没有人肯救他。
《三国志》有段话:“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说的是,张飞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爱护士兵;关羽正好相反,他对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关系很紧张。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将相之才,彼此关系闹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
其四,关羽之死是他骄傲自满而被捧杀的杯具结局。
纵观以往的历朝历代,许多中国人爱造神,关羽就是造神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全盛时期,为关羽修的关帝庙,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得知。其实,关羽这个人,其优点和缺点,其长处和短处,其成就和不足,其光荣和败绩,其为人敬重之处和被人疵议之处,其为蜀国打江山的贡献和给蜀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等等,很值得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当作一面镜子,为我们引以为鉴。
仅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吹捧队伍里,第一名大捧家是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弄得他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对于自己的估计,渐渐失去一份实事求是,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马弓手,而真成了汉寿亭侯了;第二名大捧家是诸葛亮,连他在华容道放走束手待擒的曹操,也成了正确的错误,不予追究,这能不使他更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第三名大捧家是孙权,非请人到荆州说媒,要把关云长的女儿娶过来作儿媳妇,结果关老爷还不赏脸,吼了一声:“虎女安配犬子”,把媒人赶走了,孙权吃了闭门羹,碰了一鼻子灰。这一来,关云长愈发趾高气扬,哪把东吴看在眼里。
明眼人都很清楚,曹操捧关羽,是做样子给大家看,看丞相是多么礼贤下士、襟怀宽阔、求才若渴、热忱感人。说穿了,不过是在招揽人心,扩大影响,其真意仅仅是通过作秀宣传自己而已。诸葛亮捧关羽,是求一个内部安定团结的局面,在他实施政策过程中,不至于被这个自视甚高的刘玄德的把兄弟干扰捣乱罢了,还是为自己方便。孙权捧关羽,那目的更简单,只是想麻痹对手,把荆州夺回来。因此,天底下的捧角者,无不有自己私底下不可告人的意图。这世界上,不但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找不到一个纯粹为艺术而艺术那样为吹捧而吹捧、无欲无念在那儿拍他人马屁的捧场者。
千里单骑,过关斩将,是关云长一生的最得意之笔。与此同时,他的自负与骄傲,也播下了日后败走麦城、杀身成仁的种子。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他“刚而自矜”,这是对他的性格的准确评价。刚正、刚直、刚强、刚勇,无疑是好的品质,但若不能刚柔相济,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
实事求是地说,骄傲自大这种毛病,不论是伟人,还是草根,几乎无一能幸免,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始”,好事能变为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两者存在着辩证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 主席一再告诫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上,我们从关羽之死一事,能够看出,骄傲岂止是使人落后,连命都可能被骄傲掉,这显然是一个最好的警示。
关羽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连正史都不敢写?
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斩杀而死的,至于死因,则是刀划过脖子后造成的大量失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令脑干死亡,说人话就是被砍头了。至于“正史都不敢写”,这完全与事实不符,《三国志》不是正史吗?那里面就明确地记载了“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可见正史是有这方面的记载的。
下面说一说关羽为什么会被杀。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孙权也犹豫过,毕竟此人可是一代名将,倘若不杀他,而把他收为己用,那一定对吴国大大地有利。然而关键就在于如何才能够收对方为己用,很显然,对付关羽,什么名利地位,或者金钱利诱,都是没有用的,他在蜀汉享受的,已经逼近人臣极限了,孙权还能给他更好的不成?
此外,这个人与蜀主刘备的关系非同小可,亲如兄弟,而他又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当初刘备那么落魄,他都没有背叛对方,更何况现在的刘备,已经身为一方之主了,关羽自然就更不可能背叛他了。所以单是从他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来看,想把他收为己用,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这一点,曹操那边就有先例,当初他如此厚待关羽,可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人家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二话不说就跑了,还沿路杀死曹魏好几个将领。所以说,就算孙权有爱才之心,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也还是会做出杀掉关羽的决定,因为他根本没有把握让这个人为自己效力,既然留着也没用了,那就不如干脆把他给杀掉吧。
关羽是怎么死的 关羽死因
1、历史上的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斩杀的。
2、当时关羽败走麦城,之后想要带人突出重围,但是被孙权的手下马忠的埋伏,因为关羽誓死不投降,于是和长子关平在临沮被杀害,不过关羽之死却是司马懿出的主意。
3、关羽,字云长,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和张飞刘备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因为其重视道义,得到了曹操的喜欢。
关羽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啊
关羽真正的死因
大家都知道,三国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关二哥死于败走麦城跑路失败后被擒杀,可细节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本人经历N年孜孜不倦的调查(翻阅三国系列小说)及实践(业余时间勤玩三国志游戏),终于发现了二哥真正的致命死因!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当年二哥是死于跑路途中,而跑路最重要的就是速度;速度慢了就不叫跑路,那是散步……
OK,我想某些聪明的朋友该想到问题的关键了吧?
二哥有三宝:春秋赤兔青龙堰月刀,至于看春秋耍大刀之类个人爱好的不属于讨论内容,我在此仅简单介绍一下赤兔马同志的生平……
PS:以下内容皆有据可考,出处略……
1、公元190年,吕布自董卓处获赐赤兔,时年赤兔约两岁口,即可以确定,赤兔马大约出生于公元188年……(学前班)
2、公元197年吕布败走下邳的时候,赤兔9岁啰……(小学ing)
3、二哥自曹操处获赠赤兔马的时间,大概在公元200年……时年赤兔马12岁(该上初中了……)
4、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关二哥败走麦城大概是在公元221年,而当时其胯下坐骑则是赤兔大叔……221-188=33岁???(老年)
对于马来说,两岁就算成年健马,而马的一般寿命也就而是二十年左右……赤兔大叔再怎么死撑,估计也就是个躺着等死的命了;对于
这么一匹风烛残年的老马而言,就算让它自己走两步估计都得摇摇晃晃,背上还得驮个身高197CM+的巨人型二哥?何况二哥骑着它还是去跑路的…………大家说说,二哥骑着这么匹马跑路,你说他能跑得掉?关羽不死都没天理了。
所以,对于那些所谓的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戏说也成,都闪一边去吧,我这个结论才是正解……
总结:
1、表面现象是关羽跑路失败被擒杀;
2、深层原因是赤兔过于老迈;
3、实际原因是……关羽脑子有病……
关羽之死的真实原因?
关羽如此英雄人物,下场却非常凄惨。败于襄樊之后,他无路可退,东吴趁机偷袭,拿下荆州诸郡,走投无路的关羽终被擒杀。
那么,害死关羽的真凶到底是谁呢?
有人认为,凶手是潘璋部下的马忠,毕竟是他亲自擒杀了关羽。然而在此事中,他仅仅是听命行事,扮演了一个执行者的角色,算不得真凶。也有人认为凶手是吕蒙,因为是他早就有偷袭的想法,并亲自率军白衣渡江,导致了关羽战败之后,无城可守。的确,他要为关羽的死负一定的责任,但是他依旧不是真凶。还有人认为真凶是刘封,毕竟他没有发兵相助,但是刘封的责任仅仅是不作为。那么,关羽被害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提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他就是吴范,三国时期东吴的官员,擅长术数。
当时孙权想要趁关羽全力攻打荆襄的时机,迅速拿下荆州,但是又怕战争失利,于是召集了诸多大臣进行商议。但是好几天后依旧没商量出结果,于是他就去询问吴范,吴范说,此战能够拿下荆州,孙权这才拍板,让吕蒙去自由发挥,吕蒙果然很快就偷袭得手了。
据《三国志》记载:“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权以问范,范曰:‘得之。’”此事听起来有些胡闹,毕竟我们大多不相信这等鬼神之事,觉得吴范不过是招摇撞骗之徒罢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乎我们的想象。当关羽被困于麦城时,在城头竖起了白旗,明面上表示投降,其实想暗中逃跑,这个时候,孙权又跑来问吴范了,吴范也没有含糊,搭眼一瞧,直接说道:“彼有走气,言降诈耳。”一语道破了关羽诈降的真相。之后,关羽逃亡,吴国派出追兵,他又算出了关羽被擒的准确时间,分秒不差。《三国志·吴范传》记载:“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权问范曰:‘竞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话耳。
’权使潘璋邀其径路,觇候者还,自羽已去。范曰:‘虽去不免。’问其期,曰:‘明日日中。’权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权问其故,范曰:‘时尚未正中也。’顷之,有风动帷,范拊手曰:‘羽至矣。’须臾,外称万岁,传言得羽。”
因为他一句话,孙权决定打破孙刘联盟,让吕蒙攻打荆州;也是因为他一言,关羽诈降逃走被识破,所以要算凶手的话,他才是导致关羽死亡的真凶。若非他的存在,孙权可能不会攻打荆州,关羽也可能逃出生天。吴范的本事不止于此。
当初孙权想要讨伐黄祖,他说最好第二年攻打,到时不但可以擒获黄祖,刘表也会去世。孙权不听,结果当年并没有取得战果,第二年才打败黄祖,并将其生擒,而且刘表也正是死于这一年。吴范料定刘备在甲午年能够拿下益州,后来世人皆传刘备已死,他却坚持己见,后来传回的消息果然如他所料。
吴范甚至还料中了孙权称帝的时间,甚至还算出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即便是诸葛亮,也没这么大本事吧?难道真的存在预测未来的能力吗?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曾说道:“神仙之术,讵可测量,臣之臆断,以为惑众,所谓夏虫不知冷冰耳。”意思是说,这等神仙之术,高深莫测,我个人觉得这是迷惑众人的手段。不过我的看法,就像只能在夏季存活的虫子无法想象冬天的样子吧。
关于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和关羽被谁所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