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苏秦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经验062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苏秦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苏秦给我们的启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苏秦列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别人对你怎么看并不重要,

苏秦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苏秦给我们的启示),第1张

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自己。

说到苏秦,也许你会一脸茫然,也许你也曾经听说过,苏秦这个人。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和纵横家,他的一生,主张联合六国,合纵抗秦。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他匡扶六国,佩六国相印的事迹,却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年少困顿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年少时在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学成之后,苏秦曾在外游历数年,却一直郁郁不得志,只好回家。苏秦回到家后: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苏秦回到家后,家里人都在背后偷偷笑话他,说:“我们周人的风俗,本来就是打理产业,经商营利。现在你不务正业,而想着逞口舌之利,落得这个下场,不是很正常吗?”。

苏秦听完之后,内心既惭愧又受伤。于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门不出。

引锥刺股

苏秦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后,翻出了自己所有的书。在找了数十筐书后,发现了《周书阴符》,于是苏秦便认真揣摩观看。

有一次看书到深夜想睡觉,苏秦就用锥子刺进自己的大腿,血流一直到脚上,这就是成语引锥刺股的由来。

一年之后,苏秦自己觉得已经学成,于是再次外出游历。

合纵抗秦

苏秦自觉学成之后,先是来到了秦国。但是,这时候的秦国因为刚刚诛杀了商鞅,不喜欢辩士,于是苏秦又来到了赵国。

来到赵国之后,因为赵国国君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不喜欢苏秦,因此苏秦又来到了燕国。过了一年多时间,才见到燕文侯并说服他。燕文侯资助苏秦来到赵国,游说赵国国君赵肃侯。

这时候的赵国,奉阳君已经去世,赵肃侯听完苏秦的主张后,非常高兴,于是资助苏秦去往其他国家,以达成合纵。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苏秦先后去了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同样说服了各国的国君。最终六国合纵,共抗强秦,苏秦身佩六国相印。

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 《战国策·秦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不相通。因为函谷关是秦国东出的唯一关口,秦国畏惧六国联合,而不敢东出函谷关。天下人都敬服苏秦,也没有人能和苏秦相提并论。

苏秦在回赵国的路上,他的家人听到消息后: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地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 《史记·苏秦列传》

又有这样的: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 《战国策·秦一》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苏秦经过自己的老家洛阳,他的家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于是夹道欢迎苏秦。之前嘲笑苏秦的妻嫂因为惧怕苏秦而不敢看他,拜伏在地上让苏秦拿东西吃。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子,为什么会前倨后恭,他的嫂子回答说:“因为看见你地位尊贵而且有钱。”。

听完嫂子的回答,苏秦由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意思是:在我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成他们的儿子;在我荣华富贵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惧怕我。人生在世,地位权势和财富金钱,怎么能轻视呢?

文言文 苏秦始将连横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有什么启发

“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在天下大乱之际,世风日下、人心诡诈、一切的取舍都以现实的功名利禄为标准,所谓“笑贫不笑娼”正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就连有骨肉亲情的父母妻嫂,在你没钱没势时那样的绝情寡义,一旦你有钱有权了,一个个都曲意逢迎、媚态顿现,而且还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说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在于你有没有权势和金钱.世道如此,安有不追名逐利之人.

苏秦和所有说客、谋士都是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者,与讲究仁义礼智信、追求人生的道德完满为宗旨的儒家相反,功利主义以现实的功名和利益为人生宗旨和人生价值的根本,为了获得名利而讲求积极进取、勤奋苦练,这种人生哲学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行动派实践哲学,与那些坐谈道义的理论家们相反的是,它极重视在现实中积极行动和理论的实践,或游说在宫廷庙堂之上,或奔走在大国小国之间;既有理论,也有将理论实施的各种行动.

功利主义有时为了名利,甚至不择手段,苏秦游说连横不成,就去游说合纵,在他的心目中,维护哪个国家的利益、站在哪个国家的立场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一定要得到依托的载体.合纵、连横只不过是苏秦的手段而已,他的目的还是名利二字.当然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哪个国家正义哪个国家非正义,谁能说确切呢?由于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性和目的证明手段的功利性,使它的方** 成为一种顺应时势、知机应时、知权善变、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实践方** .“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和精神就来源于苏秦,他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抱负拼搏玩命的精神确实值得一代一代人学习,尽管功利主义者有些自私自利,但在正义目的下的个人奋斗精神,充分张扬了人的智慧、个性和气度,显示了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应该提倡的.

苏秦游说时很讲究语言艺术,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的堆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苏秦对秦惠王游说时先对秦国的整体状况做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描述,然后说明了一统天下的大体道路,其中对偶、排比运用得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要知道说话时的文采,对话语的说服力构成将近一半的功效.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说明了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作外衣,那么传播力度和传播面积都会大打折扣.言多必失,但在强调一个事物和围绕一个论点的语境中,“言多”是非常必要的,言多了才能说服他人.接着苏秦开始论述“霸道”胜于“王道”、武功胜于文治的优越性、适时性.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谓中国游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虽然秦惠王当时没有马上采纳苏秦的主张,但实际上秦国后来的国际战略方针和一统天下的霸图,就是沿着苏秦陈述的战略和路线而来.

苏秦所不断演练的“揣摩”之法,正是纵横家们的必学经典《鬼谷子》所推崇的“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揣,指通过揣测、估计、分析、推理等方式对对方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揣包括揣情和量权两方面.揣情,是揣测对方的好恶、真伪、趋变等心理状态,以捉摸对方的内心实意.量权,是指分析对方的强弱、轻重、虚实、通塞等外部条件.摩,悉意试探、诱动之意.揣摩,合而言之,意为反复思考、推求、揣度.分而言之,揣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测知其内情;摩则为以己之言探人之心使其外露.揣,是主观判断;摩,是语言试探.纵横家们所运用的手段也被称为“揣摩之术”.

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给了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资料:

1、苏秦:机智,善辩,用“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比喻十分生动、简炼,很注意外交辞令和说话的技巧,尽量借用成语和民间故事来表达、传递自己的意见和信息,使对方感到真诚,乐于接受。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与学习的。

2、楚王:很虚心,在听了苏秦的话之后立刻请苏秦暂歇宾馆,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容易采纳意见的王。

苏秦列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苏秦列传说明了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让皇帝重视你

苏秦刺股的故事启示是什么?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学者,六国联盟就是出自苏秦之手,苏秦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梦想变成现实,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从苏秦刺骨读书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苏秦的坚强与努力,我们也要想苏秦一样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的人物,自行研究出一套合纵连横的学术,并将之实现,完成了六国联盟的伟大壮举,成为六国之相,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官,纵横家。苏秦家境贫寒,穷的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是读书了,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苏秦对知识的追求,苏秦为了能让自己吃上饭读上书,苏秦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头发或者是通过打工来添补家用,后来苏秦离开家乡来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傅,向他学习游说之学。

学成后,斗志昂扬的苏秦步入社会,开始游说诸侯,苏秦认为已经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学到手里,所以迫不及待的就离开了这个学习的地方。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和美好,经过一年苏秦并没有什么成就,反而更加穷困潦倒,到最后只能被迫返乡。回到家乡后,苏秦觉得无言面对心情父老,心里也是有很大的压力,回到家乡后家里人也对苏秦很不理解,觉得自作自受落得了个如此下场。苏秦此后就将自己关在家里,门也不出,开始发奋读书。苏秦日夜苦读,读书常常读到深夜,有时候都不上床睡觉就趴在书上眯一会再继续学习。第二天很是后悔自己睡着了,那一天,苏秦专心学习,但是眼皮不断打架,实在困的不行,然后趴倒在书桌上,突然被什么东西刺到手了一下子惊醒,瞬间就不困了。苏秦一看原来是锥子。

此后苏秦只要困了就拿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让疼痛来驱赶困意,有时候整条大腿都鲜血淋淋,惨不忍睹。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苏秦带着新的斗志步入社会,最终一举得名。

苏秦的遭遇告诉我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的道理:

1、即使是身处困境,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不坠青云之志。

2、刻苦钻研,充满毅力和勇气。

关于苏秦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和苏秦给我们的启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