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动李敖(李敖为什么被禁)

生活经验0107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没人动李敖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为什么没人动李敖(李敖为什么被禁),第1张

本文目录:

为什么李敖死了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不是我们忘记了李敖,而是因为李敖不想让我们记住他,他在去世之前曾经讲过,他希望被人们遗忘。重重的我走了,正如我重重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带走了所有云彩。

这是李敖退出文坛时讲的话,带走了所有云彩,也带走了我们对他的记忆。

李敖得罪这么多人,为什么没人报

他骂人不论秧子,人皆习以为常。骂一个人,总要先懂得某公何以得人爱,何以遭人恨。他倒好,全凭自家私见,看谁哪里不顺只管骂一通,叫人想起周作人那种孤独自我的作风。这样的人骂的好时,人当他是勇士,和恶势力战斗的;骂的不好时,人自然想,这老兄又犯哪门子书生气。老百姓认可真的猛士,但不认可刚愎自用的书生气。

一句话,他横眉冷对的,未必就是千夫所指。

为什么在中国** 有一些人很讨厌李敖

李敖有才,性格太不羁,说话太直接,这有可能是一些人很讨厌李敖的原因吧

在中国,李敖的文学地位如何,你怎么评价李敖?

李敖睥睨古今,目中无人。纵观李敖一生,其口诛笔伐,狂放不羁,肆意** ,骂遍天下。他天资不凡,博闻强记,学养深厚,史上罕有。但是李敖最具征服力,最有吸引力,最让人倾心和注目的不是他的笔,而是他的口,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话语。几十年间,李敖口若悬河,流泻千里;叫啸成风,挥斥万类。他说尽了大话、狠话、粗语、狂话、笑话、趣话。他挟犷俗登于大雅之堂,将情色布于斯文之众,可谓集成古今而无先例。如果把他的人生比作戏剧,那么他演的不是正剧,不是悲剧,而是闹剧。他以闹剧立身而名世,如今闹剧落幕,人不散场,引发绵绵哀恋,可见众心寂寞,亦可见他的魅力。

平心而论,在李敖所骂无数人中,有些是该骂的,有些是不该骂的;有些是骂得倒的,有些是骂不倒的。比如他评屈原,说“屈原整天愁眉苦脸的跳河了,那算什么本事啊”。又比如他评鲁迅,说“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他的文字很别扭。”“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批判的力量可以摧枯拉朽,但是不枯不朽的东西是摧不垮的,因为那是高山。我想,这道理李敖当然明白,他的本意不在于摧垮,而在于证明自己比高山还高,这是他相关大话的论据。

李敖自大而且自信,他说大话毫无掩饰,毫不做作。他的傲是真傲,他的大话是真话,是由衷之言,须认真对待。

李敖出了一百多本书,他说自己著作等身,这是事实,不算大话。问题是他作品的品质。

一九七九年, 在《看谁的文章写得好》一文里,李敖说,过去的白话文不可能创造奇迹 ,“奇迹来自李敖这边。白话文在李敖手里,已经出神入化。在中国传说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必有不世出的人出世,因此我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深信,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这就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的由来。他把自己称作应天命而生的文章“王者”,震惊世界的大人才。现在,我也来评评他的这些话。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在李敖眼里什么是“好文章”。

在《看谁的文章写得好》里,李敖否定前人学说,提出评判文章的“新标准”。他说:“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的好不好?”“这种新的标准,可以使我们立刻变得气象一新……一切不敢说它(指前人的文章标准)不好的所谓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

我不知李敖为什么把他提出的这两条叫作评判文章的准标,而且是“新标准”。很明显,这两条只是文章立意和谋篇的关系。而对这个问题,前人的论述够清楚的。请看:“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南朝·宋·范晔)“未造其语,先立其意。”(元·周德清)“以意为主,以辞辅之。”(清·王之祯)这些话是说,写文章先要确定“要表达什么”,也就是文章“意旨”,然后再安排结构,锤炼语言,铺陈文彩,结构,语言,文彩,都要围绕意旨展开。文章是为了表达意旨而写的,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所谓标准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李敖没有回答,却称之为标准,可以说连概念都搞错了。他还鼓吹说,他的“这种新的标准”,可以“开拓万古心胸,推倒千载豪杰。”可是从逻辑上讲,他首先就把自己推倒了,这未免滑稽。

对于评判文章的标准,不妨看看*** 一九五八年一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的。他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文章好不好,就要看是不是准确、鲜明、生动,这才是要害。

同是在《看谁的文章写得好》里,李敖

说:“我‘纵笔所至不检束',把白话文写得气象万千,光芒万丈,这种中国功夫,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为了给这种中国功夫最新举证,我特别印了两本书——《李敖文存》和《李敖文存二集》"。这两本书共收三十五篇文章,都是散文,而以杂文为主,《看谁的文章写得好》是《李敖文存》的代序。既然是为他“气象万千,光芒万丈”的好文章和“谁也抹杀不了”的“中国功夫”举证,他所选的这些文章,自然是他好文章中的好文章,是精品中精品。我读了几篇,却没有发现神乎其技的东西。不过,对于其中诸如《且从青史看青楼》等若干篇什,他在勾沉和运用史料方面的功夫我还是钦佩的。

读李敖的书,看他书中的文章,如同听他说话一样,那风格是一致的。观其总体,他是以记述和议论见长。他有思想,不乏洞察力;他有能量,不乏战斗性。可是在语言方面,若以文学标准衡量,李敖是有相当差距的。

文学语言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它是作者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的结晶, 是对日常语言的锤炼和升华;它应当形象化,心灵化,诗境化。无论用什么手法,它都应当具有鲜明的可视性,它所表达和表现的对象或内容,应当是画面的展示,情景的营造,这正是它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文章贵曲而忌直,要有隐喻性、寄寓性和象征性,要有心理内涵和情感蕴藉。文学是诉诸感性而导扬理性,是经由灵觉而探求人性。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优化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精神维度,使人不断向上,不断抵达更高的高度,成为更完善更完美的人。一个文学家,若不比常人更丰富更高,就不可能引导人们成为更高更善更美的人。对于这些,李敖似乎有误区。他在批评鲁迅时说:“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你看我的文章,你把那情绪字眼删掉,看的还是资料,就是证据。”可见他文学意识的薄弱。他善于制造新闻,搜集史料,可他不明白,文学的主要功能不是直接传达信息,而是塑造形象,是按照诗意逻辑塑造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是虚拟化的。

在文学方面,李敖的不足之处还在于,他注重散文而排斥韵文。其结果是,他驾驭文体的能力只限于散文,其语言锤** 夫和语言艺术性的欠缺亦与此不无关系。

对于李敖的语言,我的感觉是八个字:平展,直白,粗豪,钝重。

作为一个文化人,李敖具有典型性,可是他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却缺乏典型性,这也算是一大奇观。在他的一百多本书中,纯正的文学作品不多,其中《北京法源寺》被称为历史小说。可就是这本小说,其主要内容是史料的编辑和剪裁,表达方式也是平铺直叙的多,呈现式的表达少,缺乏应有的塑造力,缺乏跌宕生姿、曲折有致的审美境界。因此它具备更多的是史料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

李敖的言论虽然猛烈,却不够尖锐,不够深刻。尽管都能击中目标,使被击对象产生痛感,或致伤致残,却因难以入骨而不致命,因为他所用的力粗豪钝重,表面的广度有了,里层的深度却不足。这也许是现实中许多被他所骂的人不予回击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他直来直去,其锋芒是可以避让的,倒是他自己无所遁形。

就文章而言,李敖自称的“第一”不能成立。可以称他是一个历史和文化学者,一个演说家,一个文章家,却不足以称之为文学家。他文章品质的局限性及艺术表现力的不足,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及性艺修养的不足。然而不管怎么说,李敖就是李敖。即便他谤满天下,毕竟他名满天下。尽他不像他所说的那样高那样大,写文章他没有创造奇迹,也不是“王者”。但是由于他的不同凡响,由于他的行为的奇特和由此营造的别样趣味,或者说,就凭他喧哗一世的闹剧人生,已经注定了他的不朽。

台湾作家李敖过世,如何评价李敖的一生?

李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非常正义,有时候又让人难以接受。他与鲁迅一样比较容不得人,一旦有人得罪自己就全力抨击。

我看过一期《康熙来了》对李敖的专访,李敖得理不饶人,把小S弄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对台湾甚至整个中国的民主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生做过多次监狱,始终不改初衷,一心为民请命。做为一个文人,他有闻一多与朱自清的骨气,有鲁迅的识时务,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可以与鲁迅齐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说句反向的吧

要不是李敖,我还一直以为台湾80年代之前一直都是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啊,看了李敖才知道,原来国共两党果然是兄弟党派。

李敖才不需要人喜欢他呢      

不过李敖确实明确讲过自己和萧孟能的恩怨及萧以侵占罪起诉他的事,问题是李敖这次坐牢不过几个月而已,比起前面的十年牢算什么啊。好玩的是那十年牢李敖是以** 的罪名被抓的。那个时候和** 来往密切却又不赞同** 说明什么?说明李敖天生的反骨,既看到了** 是当时台湾人的民主诉求表达方式,又看到了** 不肯能成功,却还是同情这些人。

可以不喜欢李敖

不过** 人没资格对李敖做负向点评——什么时候** 能出个有李敖一半战斗力的再说吧。

为什么没人动李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李敖为什么被禁、为什么没人动李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