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符太后被谁霸占(后周皇太后)

生活经验0135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后周符太后被谁霸占,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后周皇太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后周符太后被谁霸占(后周皇太后),第1张

本文目录:

谁能具体介绍一下后周的符太后...?

元佑皇后

元佑皇后(1073年—1131年)[1],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称为元佑孟皇后,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

一、封后与第一次被废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后来逐渐长大,祖母高太皇太后替哲宗选了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才16岁。元佑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后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遂将孟氏封后。

但好景不常,哲宗宠爱的是婕妤刘氏。绍圣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于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人调查此案。皇城司遂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在酷刑之下,孟氏的罪名被罗织出来,其后位于是被废,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敦做宰相,章敦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这件冤狱。

二、复位与第二次被废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佑年间,故被称为元佑皇后。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又发生元佑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摘旧党(元佑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过了20多年。

三、靖康之祸与再复位

钦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宁宫,后延宁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钦二帝北迁,只有孟氏因被废而幸运地留下。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中国山东省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这是张邦昌依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以后,尊后周的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张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后来大臣胡舜陟、马伸又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乃恢复孟氏元佑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稍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为高宗,元佑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佑太后。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隆佑太后。

四、南渡以后

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随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被迫退位,由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继位,因乱军所逼,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曲加慰抚苗傅等人,并召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勉令韩世忠速来勤王。后来,乱事平定,再度撤帘。

当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放归以前,孟氏一直是当时宋室母仪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复南侵,于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则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击,孟氏随行兵众溃散,甚至到了要以农人抬轿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处境后即谓「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应天府),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2]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宫所在。

孟氏性情恭谨,没有什么不好的事见闻于朝廷。又喜欢饮酒,高宗认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买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帐,不曾强取而不付酒钱。在宫中曾觉头晕目眩,有宫人自称会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轻时的遭遇,马上命令将这个宫人赶出宫外。

绍兴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谥昭慈献烈皇后,葬会稽县上皇村。绍兴三年(1133年)改谥昭慈圣献皇后。

五、注释

[1]《续资治通鉴》记载孟氏于绍兴元年(1131年)时逝世,;《宋史》记载孟氏于绍兴五年(1135年)逝世,逝世时年龄都记载为59岁。推测这个误差是因《宋史》记载孟氏于16岁入宫,紧接着又记载元佑七年(1092年)封后,因此遂以为入宫年即为封后年,并倒推其生年为1077年,实则就上下文观之并无法如此推断,其入宫并不一定与封后同年。而《宋史》先以此为前提将其59岁逝世之年计算为绍兴五年(1135年),然其后又书绍兴三年孟氏改谥,可见绍兴五年是误载,《续资治通鉴》之年份应较正确。另外《续资治通鉴长编》在高太皇太后选后时曾提及孟氏长哲宗3岁,而哲宗生于1076年,足见以1073年及1131年为孟氏生卒年有较多文献支持,本条目从之。

[2]原文出自《宋史》,《续资治通鉴》的版本是「朕初不识隆佑皇太后,自建炎初迎奉至南京,方始识之,爱朕不啻己出,宫中奉养及一年半,朕之衣服饮食,必亲调制。今朕父母兄弟皆在远方,尊长中唯皇太后。不唯相别数千里外,加之敌骑冲突,又兵民不相得,纵火交兵,五六日乃定,复尔惊扰。当早遣大臣领兵奉迎,以称朕朝夕慕念之意。」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而篡夺了后周的帝位,原后周皇帝柴宗训的后人下落如何?他的后人有没

 后周终结时,后周皇族中唯一与郭威有血缘关系的男人,只剩他的外甥李重进。他也是当时皇族中最年长的男人。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四月,后周老臣李筠发兵讨宋,却因父子意见不统一,长子李守节降宋、自己也策略失误而迅速失败丧命。李筠造反时,身在扬州领兵的李重进非常高兴,派亲信翟守珣赶往北方与李筠联络,想要对宋来个南北夹击。谁知他用错了人,翟守珣竟跑到汴京去向宋太祖投诚,并按照宋太祖的计策又返回扬州哄骗李重进,使他对李筠产生误解,平白放弃了与李筠同击宋军的战机。李筠被灭后,宋太祖便开始对付李重进,终于迫使其在同年九月起兵造反。由于势单力孤缺乏谋略,李重进起兵仅五十天便被宋军所败,不得不自杀身亡。

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结局也很悲惨。

除了周恭帝柴宗训,柴荣还有三个儿子: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悔。

乾德二年十月,当时最多也不过就是六七岁年纪的柴熙谨不明原因地夭折。熙让和熙悔也在不久之后陆续“不知其所终”。

现在,柴荣的儿子就剩柴宗训一人了。柴宗训(郭宗训)(953年—968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宋太祖,使他产生了做皇帝梦。

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宋太祖和其他将领编造的谎言。范质便命令宋太祖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宋太祖为帝。宋太祖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亡。

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河北省北房县)居住。史称柴宗训为恭帝。

自宋王朝建立后,周恭帝被废为周郑王,他先是和继母小符氏一起幽居西宫。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刚九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那是一个贬放废帝废太子的好地方,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想当年唐中宗李显贬居房州,又成功地咸鱼翻生重登帝位。只是李显的经历没有在柴宗训身上重演。贬居房陵十一年后,即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三月,柴宗训死在了荒凉的居住地。离他的二十岁生日还差五个月。这个死亡年龄,就象他夭折的弟弟们那样,很难让人相信会是自然现象。更有可能是有人万万没想到,那个九岁的孩子竟会在那样艰难孤寂的环境里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终于按捺不住要终止他的生命。于是,柴宗训死得很是时候,刚刚成年,却还没来得及成婚,更没来得及为他英雄一世的父亲柴荣留下后代。当然也就为赵宋王朝免去了一个祸患。对比担惊受怕的贬废生涯,柴宗训死后的待遇却是超高标准。赵匡胤为这个儿时曾经喊过自己叔叔的少年穿孝发哀,辍朝十日,又派人专办丧事。还给他上了个“恭皇帝”的谥号。这些热闹生人眼目的事情,柴宗训是再也不会知道的了。当年十月,柴宗训归葬故里,长眠在父亲柴荣的身边,终于不再寂寞凄凉。

赵匡胤让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当了郑王,符太后当了周太后,小皇帝后来被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逝世,终年20岁,被谥为恭帝。

史书上关于后周恭帝的记载非常少,民间传说倒是有一些,但都不足为信。他即位时只有7岁,当皇帝不过半年。传说他禅位后先居住在天清寺,然后被迁往房州,一直到20岁去世。有的传说认为他是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的,这不太可能。因为赵匡胤死在开宝九年(976),柴宗训比他还早死三年,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赵光义绝对不敢擅作主张毒死柴宗训。而依赵匡胤的仁慈性格和一生的表现,是绝不会对柴宗训下毒手的。

赵匡胤生前,曾在太庙里立下石碑,后来的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太庙里去拜碑,并默诵誓词。这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除了北宋历代皇帝,别人都无从得知。就是新皇帝去拜碑时,也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都离得很远,弄得很神秘。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宫门被打开,人们才得以纵览,不过是很简单的三条:一是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是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遭天罚。此外,赵匡胤还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犯罪永远免死。《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有丹书铁券,所以才那么吃香,活得很滋润。由此可见,赵匡胤保护柴宗训和柴家的心是很赤诚的,他怎么会加害柴宗训呢?

民间传说还有,柴宗训后来为了避祸,跑到了福建,子孙还改姓为“林”。柴宗训的墓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城北的郭店,他当然不可能跑到福建去,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允许。可能是他的子孙后来因为什么原因到了福建,改姓为“林”。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柴宗训一定是得了善终的。 直到嘉佑四年(公元1059),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儿女夭折得太多,五十岁的宋仁宗忽然想起了后周王朝的皇子们来,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是这位柴氏后人,应该是柴荣兄弟们的后代,已经与柴荣没有什么关系了。

那么,郭威和柴荣的女儿们还有谁在吗?我们所能确切知道的,大概就只有郭威之女寿安公主了吧,她当初幸免于后汉的** ,是因为她已经出嫁并随夫离京。她的丈夫是与赵匡胤非常铁杆的张文德,入宋后仍然官运亨通,寿安公主在那时候会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自己孩子的父亲。

柴荣的女儿,史书上只记载了那个在父亲去世前夭折的无名皇女,其它的公主都不见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倒还能找到柴公主的身影。记得从前看过一篇游记,作者写道:在山西孟县藏山,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赵氏孤儿”躲藏过的那个地方,有一座烈女祠,里面祭祀的就是柴荣的一个女儿。据说这位后周公主不甘做亡国妾妇,在皇权交替的混乱中逃出皇宫,打算投奔仍然忠于后周的大臣以图再起。她先是投奔在山西的李筠,李筠却失败了,于是柴公主隐居山西。当李重进的死讯也传来之时,。柴公主终于完全失望,便自尽于藏山。当地的百姓感念柴公主的刚烈,在她下葬之处建祠纪念。千年以来一直祭祀不绝。

郭威代后汉是因为后汉皇帝要杀他,诛后汉皇室更有妻儿血仇在前。赵匡胤代后周是为了什么?灭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周世宗柴荣后嗣又有何借口?对于这一点,即使是宋本朝臣子都忍不住要为后周皇室大声喊冤。欧阳修便在《新五代史》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周太祖举兵于魏,汉遣刘铢诛其家族于京师,酷毒备至;后太祖入立,遣人责铢,铢辞不屈,太祖虽深恨之,然以铢辞直,终不及其家也。及追封妻子之被杀者,其言深自隐痛之而已,不敢有非汉之辞焉,盖知其曲在己也。故略存其辞,以见周之有愧于其心者矣!”

——“我之所以要写下这段话,就是要留给那些见后周二字而问心有愧的人来看!”

文人的愤慨虽然令人感动,可惜那大约也是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身处其间的原故吧。天下至高的皇权就是一个漩涡,如果控制不住欲望,就只能选择你死我活的结果,谁也没法逃脱。

显德七年正月,下诏禅位于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同日,赵匡胤即皇帝位,封周帝为郑王,迁居房州,以奉周祀,行周正朔,车骑服色一如旧制。宋开宝六年暴病不治,薨。年仅二十岁。谥“恭皇帝”,陵曰顺陵。仁宗嘉佑四年,封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为崇义公,世袭,以奉周祀,为宋三恪。靖康之难时,崇义公亡于战乱。宋高宗于绍兴五年,访得周后柴叔夏,命其袭封崇义公。崇义公爵位传至宋末。

后周是被谁所灭?

后周被赵匡胤领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灭亡的。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三十日,周世宗柴荣驾崩,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浩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查之下,慌忙令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

又命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赐于他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初三日(2月03日),赵匡胤领军出汴梁爱景门,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安排筵席,朝廷众大臣饯送于郊外。

傍晚时,军队行至陈桥驿(今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下,鼓动士兵发动兵变,授意为他黄袍加身,拥其为皇帝。

赵匡胤即位后,初五日改国号为宋,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史称“陈桥兵变”。

扩展资料: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共计历经三帝,享国10年。

周太祖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汉高祖刘知远重任。郭威是刘知远临死时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他奉汉隐帝刘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镇叛乱。郭威登基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同时整顿军纪和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

柴荣御极不久抵御北汉的进攻。在高平之战中他亲临战场,在出师不利、己方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败北汉军队,并乘胜追击,兵峰直指北汉京都太原。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之号,称江南国主,几乎将所有长江以北地区割给周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周

赵匡胤是不是把后周太后霸占了?

哼 别提他 这个人大奸似忠 大伪似真 黄袍加身伪皇帝 建立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宋朝

先帝遗孀符太后的结局是什么?

赵匡胤封给她名号周太后,迁居西宫了,后来又随着柴宗训去了偏远的房州,973年,柴宗训去世,符太后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无牵挂了。在赵光义继位不久后出家,号玉清仙师,于993年去世,赵光义按照皇后礼将其葬在懿陵。

扩展资料:

赵匡胤对符太后的态度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的。柴荣在位期间对赵匡胤不错,赵匡胤夺了老东家的江山,本就理亏,再抢夺老东家的妻室,确实不是个好皇帝能干出来的,所以赵匡胤不愿意那样做。

赵匡胤黄袍加身,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后周势力依然为赵匡胤忌惮。所以继位之初,他要拉拢旧臣,稳定局势,所以他必须要优待柴氏母子,至少表面上要让旧臣们信服。

符太后的父亲符彦卿也算是势力庞大,又是一镇节度使,赵匡胤没必要得罪符彦卿,引发叛乱,失去民心。符太后的六妹小小符是赵光义的继室,夫妻很恩爱,就为此,赵匡胤也不会对符太后无理。在江山和女人之间,赵匡胤选择了江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宣慈皇后

讲一下宋朝赵匡胤把前朝的后周皇帝怎么处理的?

后周恭帝柴宗训(郭宗训,953年-973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第四子。显德六年(959 年)封为梁王。世宗于同年六月病死,柴宗训继位,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在位仅六个月,被赵匡胤废黜为郑王,973年被房州太守辛文悦杀害,谥曰“恭皇帝”。

也有说柴宗训得善终

赵匡胤让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当了郑王,符太后当了周太后,小皇帝后来被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逝世,终年20岁,被谥为恭帝。 史书上关于后周恭帝的记载非常少,民间传说倒是有一些,但都不足为信。他即位时只有7岁,当皇帝不过半年。传说他禅位后先居住在天清寺,然后被迁往房州,一直到20岁去世。有的传说认为他是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的,这不太可能。因为赵匡胤死在开宝九年(976),柴宗训比他还早死三年,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赵光义绝对不敢擅作主张毒死柴宗训。而依赵匡胤的仁慈性格和一生的表现,是绝不会对柴宗训下毒手的。 赵匡胤生前,曾在太庙里立下石碑,后来的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太庙里去拜碑,并默诵誓词。这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除了北宋历代皇帝,别人都无从得知。就是新皇帝去拜碑时,也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都离得很远,弄得很神秘。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宫门被打开,人们才得以纵览,不过是很简单的三条:一是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是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遭天罚。此外,赵匡胤还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犯罪永远免死。《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有丹书铁券,所以才那么吃香,活得很滋润。由此可见,赵匡胤保护柴宗训和柴家的心是很赤诚的,他怎么会加害柴宗训呢? 民间传说还有,柴宗训后来为了避祸,跑到了福建,子孙还改姓为“林”。柴宗训的墓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城北的郭店,他当然不可能跑到福建去,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允许。可能是他的子孙后来因为什么原因到了福建,改姓为“林”。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柴宗训一定是得了善终的。

关于后周符太后被谁霸占和后周皇太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